书城文学江上抗倭
5038800000004

第4章 题词(3)

72.吴团长牺牲后,钱知县十分痛心,失去了一条强有力的抗倭臂膀。在卷轴上挥毫作祭文:“鹤洲主人闵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呜呼!予以千人拒贼之来,千人走而予独后,汝以百人免而汝独死。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后来到了万历三十年,江阴知县刘守泰把吴兑抗倭事迹上疏朝廷。万历皇帝赐吴兑为“义勇将军”。绅民在青旸镇南街建义勇祠,祭祀民族英雄吴兑。

73.青旸、石幢战斗后,钱知县料定逃到长江的倭寇必然会再来江阴报复。钱錞分析,倭寇会逃到常熟三丈浦据点暂作休整,然后沿应天河西进犯江阴东乡。华墅是东乡腹地,应天河穿镇而过,驻防华墅镇,可以东西南北四面同时兼顾。于是,钱錞率领杨成、陈裕等亲兵以及县兵、乡勇500人,选择华墅镇内应天河附近的有利地形薛家桥,集结戒备。

74.却说倭寇大肆掳掠青旸后从石幢撤逃,有的乘船,有的步行。乘船的沿运河逃进长江。步行的倭寇分成几股,一股窜到长寿镇慕义庄。慕义庄有位义士李安,倭患中就倡议、组织乡勇练武,保卫家园。倭寇果然撞上来了。李安振臂一呼,本村和邻村几百个乡民立即狙击,倭寇大败,死伤很多。倭寇纠集上千人四面围攻慕义庄。众乡民与倭寇混战,逐渐支持不住。

75.华墅镇与长寿镇相邻,华墅镇的陈选兄弟俩也和李安一样,把本村和邻村的乡民组织起来,随时抗御侵犯的倭寇。一股逃窜的倭寇远远地向陈选兄弟的村庄奔来。陈选兄弟接到倭警,立即传令狙击。100多乡民拿着锄头、钉耙、丫枪、棍棒等各种武器,埋伏在村口路旁。倭寇正要进村,乡民们奋起突击,倭寇措手不及,10多人被击毙,其余的呼哨逃窜。

76.刚刚得胜的陈选兄弟得到消息:邻镇长寿慕义庄战斗激烈,倭寇人多势众,慕义庄有点支持不住。陈选兄弟马上号令乡民,赶快支援慕义庄,乡民们呐喊着冲向慕义庄。从天亮战到傍晚,敌我人数差不多,但没有多少训练的种田的乡民,单兵搏斗,斗不过凶狠惯战的倭寇,因而死伤几十人,李安一家和陈选兄弟都战死。后来钱知县为李安和陈选兄弟亲写墓表,抚恤营葬。

77.倭寇袭击长寿慕义庄的消息传到华墅,在华墅集结的钱錞命令杨成率50人去支援。杨成在赴援的半路上,又听到一股倭寇从北而来的消息,立即勒马返回华墅,他要保护钱知县。事实上,从青旸北撤的水路倭寇,进入长江后,并没有全部撤到三丈浦据点,而是一部分护船到据点,一部分上岸南窜,接应、会合陆上北撤的同伙。

78.进攻慕义庄的倭寇激战一天后,伤亡也不少,他们继续向北溃退。返回的杨成回到薛家桥,保护好钱知县。第二天早晨,从长江向南窜来的倭寇,沿着河道,果然进攻华墅。县兵、乡勇在薛家桥一带的树丛里、村庄里埋伏起来,等敌人靠近,进入伏击圈,便一跃而起,勇猛杀出,敌人猝不及防。县兵、乡勇杀死9个倭贼,伏击取得胜利。受到重创的倭寇仓皇向北撤逃到长江上。

79.慕义庄、薛家桥之战示意图。紫色箭头①②:两路北窜倭寇被慕义庄乡民和陈选兄弟等乡民阻击。③两路被阻击的倭寇会合后逃入长江。④一股倭寇从长江向南进攻薛家桥。⑤倭寇失败后逃回长江。橙色箭头:①钱錞率县兵、乡勇沿应天河向东南进发,驻防华墅镇薛家桥。②陈选兄弟支援慕义庄。③杨成带兵支援慕义庄,中途听到北来倭警后返回薛家桥。钱錞率兵与倭寇激战于薛家桥,斩寇9首。

80.上幅图中,薛家桥旁的钱公祠,是万历年间华墅镇、周庄镇绅民在倭患平息后所建,以纪念献身抗倭的民族英雄、知县钱錞。400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薛家桥之战仅过了一个多月,逃散在江阴境内的倭寇会合在华墅镇,他们纠集从常熟窜来的同伙共达3000人。倭酋自恃人多势众,胃口很大,要同时打开两个战场:兵分两路,一路1000人,进攻江北靖江城;一路2000人,袭击江阴城。

81.山西人王崇古,字学甫,号鉴川,嘉靖二十年进士,时任常州府兵备副使。长江上的哨兵向他禀报:有1000人的倭船正驶向靖江县。靖江原属江阴县,成化七年(1471年)分出置靖江县,属常州府。王崇古命令钱知县去救援靖江。钱知县奉命率兵约200人前往,还没渡江,就得到警报:倭寇2000人沿着应天河西进,在蔡泾闸登陆,已经突奔到城东。钱知县急忙勒马返程,回城迎战。

82.1000倭寇在江北登陆后,沿途杀掳2000多人,逼近靖江城东门时,义士席方珍率领乡勇100多人,从东门杀出,直奔秦家桥,冲入敌阵。倭寇10倍于乡勇,很快团团包围乡勇,乡勇无不以一挡十。席方珍砍倒几名倭寇后,身负重伤,力战阵亡。王崇古带兵去支援靖江。然而从常州赶到时,乡勇已经大部分战死,倭寇也撤到江上。

83.再说2000倭寇从华墅向西突进,沿着应天河水陆并进。应天河出口就在运粮河的磨盘墩旁,磨盘墩向南几里是蔡泾闸,蔡泾闸和黄田港黄田闸,是江阴两大水利工程。倭寇选择河道复杂的蔡泾闸泊船作据点,然后向北9里的县城进攻。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凭着人多势众,攻下县城。倭酋下令各队分散到四城门城壕边,强箭、鸟铳、铅弹纷纷射向城头城内。

84.钱知县率领兵马从北门刚刚回到城里,倭寇就开始部署攻城。如果钱知县回城晚半个时辰,就会被比县兵、乡勇多10倍的倭寇挡在城外,一场遭遇恶战就会瞬间爆发,钱錞和县兵、乡勇的后果就不堪设想。钱知县进城后,立即和主簿曹廷慧督战城头,凭险固守。倭寇除了射箭、轰炮,还用铁钩攀城,接连5天没有攻下坚固的砖城墙。

85.气急败坏的倭寇退屯到城南9里的蔡泾闸。以蔡泾闸为据点,每天分几十股人马,分散到西外、南外、双牌、蔡泾、谢园、绮山、观山、夏城、葫桥、夏港等镇烧杀抢掠,见值钱的就抢,见年轻妇女就****,见反抗的乡民就杀。时人张衮记载其罪行:“山坳水澨靡所不到。小民瓶罂之储,茅茨之盖,鲜一存者,处处烟生,夜光尽赤,皆为贼火,杀戮几万人,内杀生员三人,妇女被淫污溺水死者不可胜纪。”

86.此图是光绪《江阴县志》蔡泾闸周围乡镇分布图。前面已述,明朝没有留下江阴全县乡镇分界图,只能用清代的县图代替。明朝全县只分17个乡,而清朝全县分36个镇,明朝的乡比清朝的镇大得多。例如图中的蔡泾镇,在明朝属于太宁乡,太宁乡还包括图中月城、夏城、谢园、花山、葫桥等镇的一部分。前面所说“山坳”,指蔡泾闸周围的秦望山、观山,白石山、青山、黄山、绮山、花山等山麓。

87.上面第85幅图上,引用张衮记载倭寇“杀戮几万人”,虽说“杀戮”包括杀死和杀伤,但数字有夸大。这也难怪,当时倭乱中,死伤人数根本无法统计,城里的张衮只能根据难民口述而记。以2000倭寇日夜烧杀抢掠的暴行来看,杀戮几百上千人是肯定的。这已经是骇人听闻的屠杀了。遭此亘古未有的荼毒,县城周围的百姓,呼天抢地,纷纷携老带小,逃奔江阴县城,每天有几千人进城。

88.当万民哭喊着要涌进城门时,在城的兵备副使王崇古竟然要阻止,下令紧闭城门,不让百姓进城。王崇古的理由是:怕混进奸细,说倭寇会打扮成百姓,暗藏武器,混在百姓队伍里进城,再里应外合,攻破县城。钱知县反驳:即使有少数倭贼混进城里,也容易识别,还怕对付不了?再说城门由县兵、乡勇日夜把守,当大批倭贼涌来时,少数奸细也无法开城接应。

89.钱知县坚决反对王崇古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在城头上对王崇古说:“倭贼如此凶残,看着百姓被倭贼杀戮而见死不救,守着空城有什么用!我作为知县,保护百姓生命义不容辞。一切由我担保。”又说:“城门外黑压压的人群,你看吧!如果倭寇赶来屠杀,会引起多大的混乱,我们都无法开门营救!”由于钱知县据理力争,几万百姓才得以进城避祸。

90.钱知县清廉爱民。夏季按例发俸禄时,他让别的属吏去领,自己不去领。伤心地喟叹道:“百姓伤亡这样惨重,我领俸有何用?”他甚至旬日不吃荤菜,有时忧虑过度,吃不下饭,或者吃得很少,仆人劝他要节忧自爱。有的属吏还劝钱知县:要想想家里有老母、少妻,要保重自己。钱錞说:“有怕死的忠臣吗?”

91.钱知县看到敌人如此凶狠残暴,百姓生灵涂炭,抱定了以身殉国的决心。夜间,他捧出县署大印,盖在内衣上,以便在野外作战牺牲后能够由人辨认。

92.倭寇天天在城外乡镇施暴,钱知县忧心如焚,多次向兵宪王崇古提请出兵,但王崇古为保自身,非常固执,就是按兵不动。钱錞愤然推开案桌,大叫:“张睢阳(注:唐朝英勇抗击安史叛军、守卫睢阳城的将军张巡)亦是人臣啊,我誓不与贼两立!”

93.六月十三日下午,天气闷热,钱錞不顾王崇古阻挠,吩咐主簿曹廷慧负责守卫县城,自己披挂上马,率领县兵乡勇,以两广狼兵为前锋,共400人(注:当时城内县兵不满400人,加上支援的两广狼兵、镇江之兵仅满千人),冲出南城门,沿着九里河,向南杀向盘踞在蔡泾闸的倭寇。南门到蔡泾闸一段运河(澄锡运河,又称运粮河)有九里,因此这段运河又称九里河。

94.狼兵是广东、广西土司的兵,纪律松弛,没有战斗力。先前,少数狼兵吃喝玩乐,纵情放肆,目无法纪,被钱知县惩罚过,他们不思悔过,反而心怀怨恨。南门向南约4里,九里河呈现出半圆形的大弯曲,这段大弯曲称九里湾。部队到了九里湾,遭遇大批倭寇,少数心怀怨恨的狼兵带头呼喊着逃跑,其余的多数狼兵本无斗志,也跟着不战先溃。钱錞率领县兵、乡勇50多人冲进敌阵血战。

95.九里湾内,有一大块呈圆形的高地,形似牵磨用的石质磨盘,圆形的湾河道又好比磨盘下的沟槽,因此圆形的高地被称为磨盘墩。来自日本的海盗惯于水战,一批倭寇从运河对岸向磨盘墩游来增援。主簿曹廷慧的亲兵陆朝、郭泰勇立在磨盘墩的高岸上。陆朝手持长枪,眼见一名倭寇最先游到岸边,正要挥刀跨步上岸,陆相挺枪直刺,倭寇坠死河中。

96.群倭挥舞着倭刀,嗷嗷怪叫,游上岸后砍断陆朝长枪,并砍下一指,鲜血淋漓。陆朝忍着剧痛,和郭泰等义勇怒不可遏,奋勇格杀。磨盘墩一片喊杀声。为什么战场不在倭寇据点蔡泾闸而在离南门仅4里的九里湾、磨盘墩?这是因为钱錞出战前,一部分倭寇就分散在南门外九里河两边,他们看到钱錞出战,便迅速集结到有利地形磨盘墩,一部分引诱迎战,一部分埋伏在磨盘墩周围,待机而动。

97.敌我双方血战到傍晚时分,原本闷热的天气发生突变,乌云密布,雷电轰鸣,阵雨顷刻瓢泼而下。磨盘墩原本坎坷不平,地上积水纵横。钱知县战马在泥淖中滑倒,钱錞也随之跌下马来。一直紧紧跟随钱錞的亲兵杨成,急速下马救护,并叫他换乘自己的战马。

98.当钱錞落马之时,埋伏在磨盘墩周围草丛里的大批倭寇见时机已到,从两侧冲出,枪箭齐上,把刚刚骑上杨成战马的钱錞刺下马来,同时,数箭射中钱錞。杨成、陈裕等10多名亲兵愤怒地呼叫着,以一挡百,以身翼护钱知县。

99.钱知县倒在地上,对着亲兵大喊:“我为国死,是分内事,你们快走!”杨成一手抱住钱知县,一手挥舞砍刀,怒目大骂倭寇。

100.倭寇蜂拥而上,砍刺钱錞。杨成、陈裕等10多名护卫的亲兵被砍刺得血肉模糊。

101.在十几倍敌人的刀枪下,钱錞重创牺牲。倭寇割下钱錞头颅,狰狞狂笑。杨成、陈裕等义勇被倭刀砍成肉泥。其余邢惠、郭斌等20多名亲兵,70名县兵、乡勇,镇江金鸣等20多名支援兵,共120人全部阵亡。

102.磨盘墩战役示意图。紫色箭头:①2000倭寇攻城5天。②倭寇退到城南外蔡泾闸。③倭寇以蔡泾闸为据点,分股向四周乡镇烧杀抢掠。④倭寇一部分进攻县兵,一部分埋伏在磨盘墩周围。橙色箭头:①钱知县率兵守城5天。②钱知县率兵冲出南城门,激战磨盘墩。

103.钱知县出战后,曹廷慧、黄銮、薛甲、张衮等,四城巡逻,严阵以待,以防倭寇袭击。倭寇没有来攻城,当晚却传来了钱知县阵亡的消息。噩耗传出,全城百姓放声大哭,哀号之声遍于城内城外。城里许多人家设灵祭拜父母官。那群临阵脱逃、如鸟兽散的狼兵,少数回城,多数怕受严惩,逃到别地去了,有的被俘后投降了倭寇。

104.县衙内,众人在悲痛中由主簿主持,紧急商量善后事宜。夜间,薛甲带领敢死队从磨盘墩血肉模糊的阵亡士卒中,从内衣印鉴中,认出钱知县的无头躯体。又侦探到钱錞头颅被倭寇挂在倭营前竹竿上。倭寇撤离磨盘墩,到据点蔡泾闸宿营。城里县兵、乡勇结成10人敢死队,深夜摸到倭营,5人大喊大叫冲击敌营制造混乱,5人拔起挂头的竹竿,捧住钱知县的头颅,飞奔回城。

105.钱知县和县兵、乡勇的死尸,一一用快船运回城里。仵作把钱知县身躯和头颅缝合起来,给钱知县洗身后换上干净内衣,再穿戴知县官服,搁在县衙大堂上。众人把县衙大堂布置成灵堂。曹廷慧、薛甲、张衮和县衙属吏轮流守夜。当夜,薛甲悲愤地写下哀悼诗。第二天开始,城里百姓纷纷挤入县衙吊唁,县衙内外一片哀哭声。

106.举丧期间,主簿曹廷慧全权指挥守备戒严,以防倭寇乘机来犯。光禄寺卿(执掌祭祀礼仪)致仕的张衮总管丧事。六月十五日,万民送葬。送葬队伍,浩浩荡荡,竹幡引路,八抬棺椁,家仆代亲扶棺,丝竹哀乐呜咽。文武属吏、致仕官吏、乡贤儒士之后,跟随数以万计的百姓,他们自发地穿戴白衣孝服,缓缓低头哭泣前行,还有百姓从城外赶来送葬。

107.钱知县灵柩安葬在滨江的黄山东北麓。钱知县头枕黄山,面朝西南方,让他魂归故乡湖广省(今湖北)钟祥县。钱知县殉难后,虽然县衙通过驿马向他老家钟祥报丧,但千里迢迢,亲人无法赶来祭奠送葬,天气炎热,路途遥远,也无法归葬故里。于是把万民爱戴的钱知县安葬在县城东郊黄山,让城乡官吏、士绅、平民年年祭拜。

108.和知县钱錞同时战死的杨成,字国用,江阴人。钱知县招募亲兵后,提拔他为亲兵首领。杨成能文能武,忠心耿耿,钱知县像儿子一样爱护他。在训练抗倭亲兵、义勇时,钱知县抚着杨成的背,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不忍心百姓遭此屠戮,愿以死救民,杨儿你一定要努力。”杨成因而感奋,出战奋勇当先。磨盘墩激战中,杨成始终护卫钱知县,壮烈牺牲。

109.薛甲是兵科出身,了解军事,在抗倭中一直是钱知县的军政参谋,两人议事时杨成经常侍立在旁,薛甲写诗悼念钱知县,又作五言律诗《钱侯遇害马卒杨成卫之同殉》,纪念杨成:“良知原不隔,勇烈见杨成。有役聊从主,无求肯殉主。英灵同赤日,风雨惨长汀。千古谁知尔,丹青为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