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5011600000012

第12章 传统农业的局限与变革(4)

三是确保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力争在1998年底实现除了岷县其余6个县的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和扶贫攻坚任务,1999年实现全区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战略目标;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3~5年时间使全区60%以上的农村人口稳定解决温饱;从1999年开始,在洮河、渭河沿岸及七个县城郊率先开展小康典型示范点建设,并逐步推进,到2010年使全区20%以上的农村人口实现小康。

随着扶贫开发目标的接近,全区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将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农村工作的重心将逐步转移到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上来。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农村工作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进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小康示范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我们以前的思路,基本上都是围绕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从增加农产品总量这一现实需求出发的,对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以效益为中心配置生产要素,抓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涉猎甚少,这在短缺经济时代,尤其是粮食问题没有基本得到解决的时期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和群众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生产什么。在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入手,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单一的农业结构、种植结构,尽快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围绕这一主题,要重点抓好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要长期不懈、坚定不移地改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并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我们的落后,首先在于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严酷,不下死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目前这种被动局面;二是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不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定西就没有出路,没有地膜覆盖、良种良法等科技措施的推广,梯田修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益,植被保护再好也难以使粮田高产稳产。三是要加快融入市场的步伐,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乡镇企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因为只有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工作,只能解决温饱,而难以实现致富,这已被实践充分证实。最早实现大包干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及我区七十年代修梯田的先进典型大坪,农业基础建设上去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农民的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但远没有走向致富的目标。这就充分说明,只有走现代农业的路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农产业,把支柱产业培育起来,把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使农民在产加销、农工贸几个环节上投资兴业施展才华,才能走上致富之路,农村经济才能跨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经济的第二个飞跃。四是启动小康示范工程。目前,我区农民尚未解决温饱、基本解决温饱和致富奔小康的比例是2:6:2,就是说,有20%的农民尚处于争取解决温饱,有60%农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有20%的农民进入致富奔小康的阶段。所以,以前面三个层面的发展为基础,尽快引导一部分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这已经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下一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总之,这四个层面的工作,是互相联系、互为依托、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四个层面的工作,将直接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尽快转变。

围绕这一思路,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一要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目前,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不但在经济发展的速度、领域和规模上存在距离,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存在更大的差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先行一步,实现“四破四立”:一是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垦荒滥伐、增加耕地、广种薄收的传统增产模式,以及不顾自然条件,以粮为纲的“政治农业”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什么能致富种什么,什么效益高种什么的“效益农业”的观念;二是破除传统的把农民、农业封闭于农村,局限于种植养殖的“地域农业”观念。树立产加销、农工商同步推进,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市场农业”观念。三是破除吃什么种什么,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和“自给农业”的观念。树立立足发展,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规模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放农业”观念。四是破除低投入低产出,粗放经营的“原始农业”观念。树立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农业”观念。

二要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目前,全区780万亩耕地中,山区旱地占90%。九五年和九七年大旱,北部四县的旱坡地基本绝收,充分暴露了我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严酷性和脆弱性。因此,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地位。第一,继续坚持人机结合的模式兴修梯田。实践证明,坡改梯是解决干旱山区农业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坡地变成梯田后,就能留住降雨,就能减少水土流失,就可以利用集蓄的径流进行大田节灌,就可以为地膜覆盖等科技措施的推广提供条件。要加大力度,保证每年20万亩高标准梯田的建设任务,“九五”末实现山区人均3亩梯田的目标。第二,“三水”并举,以水治旱。干旱缺水是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我们也有以水治旱的条件和潜力,洮河、渭河等水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全区年均300—400毫米的降水,总量不算太少,干旱的症结在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与作物的生长需求不吻合,利用率不高。因此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井水、河水、雨水三水齐抓,充分利用小沟小溪、塘坝涝池等各种水资源,蓄、引、提并举,力争实现年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效益的原则,在有良好的集流场和适宜玉米、果菜高产作物生长的地方兴修集雨节灌工程,力争北部有条件的干旱山区户均达到1—2亩集水节灌水浇田。第三,坚持造林种草,综合治理。坚持每年治理小流域100平方公里、造林20万亩、种草20万亩的计划,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山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全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四,加速乡村道路建设,引导推介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三要因势利导,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近年来,以良种应用、地膜栽培、暖棚养畜、日光温室等为主的农业科技措施,在全区粮食增产和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要选择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群众容易接受的新技术,整村整乡、整块连片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从这几年的实践看,适合我区实际,增产效果明显的重点推广项目是注水沟播、膜测种植、种子包衣、脱毒洋芋、日光温室、暖栅养畜、秸秆氮化、仁用杏高位多头嫁接、花椒科学栽培等一批新技术。要探索农科教结合机制,搞好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逐步把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二是围绕市场需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的林业、畜牧业、乡镇企业不仅成为新型的产业,而且得到了长足发展。种植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经济作物、饲草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已调整到85:15,压缩夏粮扩大秋粮,夏秋比已达到53:47。但是,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自然特点出发,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靠结构调整增产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今后的结构调整,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乡镇企业,逐步降低种植业和粮食作物的比重,把全区农村经济的“板块”拼得更大一些。二要立足区情,顺应天时,扬长避短,在提高粮食单产,保证总产有所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产业。三要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洋芋、药材、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发展特种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四要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开发产品创办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把项目资金倾斜到四大支柱产业和农业开发上。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首先,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扩大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要突出1~2个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实施大规模开发。洋芋产业要抓好脱毒微型薯种植基地建设和低还原糖洋芋种植,力争2~3年内建成十万亩种薯基地,建成菜用、淀粉、全粉加工型等不同用途的规模商品生产基地;畜牧产业要重点发展暖棚养猪、养鸡和南三县规模养牛、养羊联营体,要抓住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驴马肉需求量大、价格好的机遇,积极发展养殖基地;药材产业要重点发展当归、党参、红黄芪的优质栽培,规模种植和品牌推介;果莱产业要抓好日光节能温室、仁用杏和花椒等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5万亩山杏资源,开展仁用杏高位多头嫁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力争山区人均种植花椒10株以上,把我区建成全省重要的仁用杏、花椒生产基地。其次,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要本着“改造旧的,发展新的,扶持大的,联合小的”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或隶属关系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农业集团公司,发展洋芋的良种培育推广、全粉、精淀粉和淀粉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畜牧业的设备、饲料生产、深加工项目,发展药材销售、加工,果品的贮藏、保鲜、包装项目,真正形成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种植、加工,经营、服务的产业链条。第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要在完善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商品生产基地建立专业市场,为生产交易提供方便,直接促进和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和区位优势明显的重点城镇,建立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拓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包括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涉农部门要真正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指导,生产要素的扶持,农产品的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强化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的服务功能,培育和发挥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加快集体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民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很快,可以说,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一要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门槛。对所有个体私营经济做到注册资金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籍贯不限、地域不限,在资金上支持,政策上优惠,经营上照顾。二要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以品牌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三要加快改革步伐,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并购、托管,允许民营经济向国有企业参股控股,发展合资合作经济。

(根据1998年8月《新的历史时期的定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文整理)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地区间非均衡增长的问题凸显出来,而且地域间增长的梯级差距愈益明显。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的成因是什么?这些地区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或是赶超?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板块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区情特殊性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增进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步性

能否充分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同步问题,是关系能否准确把握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与全国一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激发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以市场为取向的乡镇企业和农贸市场的崛起,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合理开发了农村资源,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种植业;以农业装备改造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主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可以说改革再造了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以及经营形式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格局,实现了技术进步与生产者的直接对接,从而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使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连年增长,大多数群众初步解决了温饱,而且在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群众开始向小康迈进,并为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积累和制度基础。

但也毋庸讳言,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其发展进程的不同步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