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薄弱,工业落后,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弱点。定西的工业在1949年以前几乎是空白,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9%。1952年以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集中了一定财力,建立了以支农为中心的农机修造、电力、机械、建材、地毯、化工和粮油副食加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全区国有企业已有500多家,职工人数近2万人。1997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500倍,48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为10.1%,接近于全国同期发展的速度。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19%到1997年超过50%。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近十年来一直稳定在6000元/人的水平,工业发展对改善财政困难,支援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在近几年来工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建扩建了地毯、化工、建材、制药、淀粉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全区工业生产增加了生机和活力。1997年全区乡镇村办企业已达万户,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产值突破10亿元,为改变全区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贫困面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全区工业的发展同翻两番的目标相比,显得十分薄弱,其基本特点是: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基础差;生产门类单一,社会化程度低;管理落后,效益不高;技术力量不强,人才处于恶性循环;生产方向主要是面向农业和当地的经营,总体水平尚处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无法发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三、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于1953年初步建立,全年财政收入为711万元,1953—1997年全区财政收入以年平均6.8%的递增率增长,1997年财政总收入达25352万元,这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就可支配的地区财力而言,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区财政收支的平衡长期需要靠国家补贴,从1958—1997年的连续40年中有39年收不敷支,1997年全区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支出的48%,长期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在财政收入的构成中1957年财政总收入1376万元,其中农牧税收629万元,占总收入的46%,工商和其他税收747万元,占总收入的54%。而199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5352万元,其中农牧税收是4732万元,仅占总收入的18%,而工商企业税收和其他收入达20620万元,占总收入的82%,全区农业上交国家财政的绝对额在40年的时间只增加了4000万元,不足国家对农业投资的1%,还不如南方较发达的一个村或一个效益较好的几十人的乡镇企业的年利税总额。而工业税收和其他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54%增加到1997年的82%。从财政支出看,地区财力除了维持一般性社会开支外,很难集中资金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性事业。这是大农业小财政的必然结局。
传统农业改造与“反弹琵琶”思想的哲学启示
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解决吃饭问题、农业问题的途径已不止一条,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也是千差万别。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与历史局限,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施产业战略转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和必然。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定西地区曾经掀起过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的高潮,且不论其生态效应,种树种草的倡导者运用“反弹琵琶”的辩证思想指导工作的科学精神,以及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对于认识传统农业的历史局限,指导当前的经济工作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反弹琵琶”,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维护生态,不仅是解决吃饭问题、粮食问题、农业问题的一项战略工程,而且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弹琵琶”的辩证思想,在农民吃饭问题,粮食与农业的矛盾中,在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问题上,找到了导致农业萎缩和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引导我们走出了就粮食抓粮食,就农业抓农业的历史误区,找到了一条通过种树种草维护生态,促进农业发展、解决粮食问题、吃饭问题的新途径。为此,我们付出了十年、数十年的经济社会代价。尽管这一代价是巨大的,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深远的。它的哲学启示在于,为我们确立了认识和研究问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我们指出了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如何正确认识长远与眼前,内因与外因,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抓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的主要矛盾和决定事物变化的内外因素,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的指导思想。只有从基础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趋势入手,历史地、现实地反思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才能使我们的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符合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农民的吃饭问题和农业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多年以来,西部经济的萧条与落后,定西农民的吃饭问题、粮食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根源,除了生产力水平的历史局限外,主要威胁在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衰退。这就跳出了就粮食抓粮食,就农业抓农业的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传统模式。“反弹琵琶”体现了标本兼治的辩证思想:找到了通过全民的种树种草和庞大的改灶工程改善生态获得农业发展的路子;找到了通过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而解决粮食问题、吃饭问题的广阔途径。需要认识的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和历史性的过程。这一点体现了指导经济工作的长远眼光和战略谋划。讨论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与历史局限,认识定西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要求,就要正确运用“反弹琵琶”的辩证思想提供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反思我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性。今天,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仍然存在农民的吃饭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经济问题,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历史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基础建设和18年的扶贫攻坚,农业的基础变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变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变了,工业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了反弹琵琶、另辟蹊径,跳出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调整产业格局,解决吃饭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说,存在一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出传统农业,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投资社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城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这一思维不仅奠定了突破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和历史局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在逻辑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根据1998年1月《传统农业的改造及产业战略转移问题思考》一文整理)
新时期定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我们正面临西部开发、中国复关和跨世纪发展的历史机遇,要实现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把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置于市场,把千千万万农民引向市场,实现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战略转移。因此,正视和研究我们的农业思想和农村经济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农村形势及特点
多年来,在历届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定西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整体上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工作中不断探索符合定西区情的发展路子,坚持农业基础建设不动摇,坚持市场农业不动摇,坚持科技兴农不动摇,发扬“三苦”(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走好“三条路子”(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特别是近两年,重点实施了地膜粮作、洋芋种植、梯田建设、集雨节灌“四大工程”和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开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巨变,概括起来标志性特点有六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截至目前,全区梯田面积达到430万亩,农民人均1.5亩,水地面积达90多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2800多平方公里,遏制了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规模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有效解决了10万农户、50万农民的饮水问题;新修县、乡公路670多公里,98%的乡镇通了公路;架设农电线路3500公里,乡村通电率分别达到99.4%和82%,尤其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南部三县群众的茅草房已全部进行了改造,北四县大部分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全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1995、1997两年,全区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旱灾,尤其是1997年定西、通渭、陇西、渭源、漳县五县降雨量仅200多毫米,比正常年景减少四至五成,就是岷县和临洮两县的降雨量也仅有300毫米,同样比正常年景减少四成。在这样的大灾面前,全区没有发生大批的人口外流、大面积缺水现象。所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条件的确有了较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实有了明显增强。
二、粮食生产逐年增长,粮食紧缺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1983年以来,全区粮食生产有13年获得好收成,199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达300公斤;今年的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可望达到8亿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全区绝大多数农户长期缺粮的状况得到缓解,半数以上农户存有余粮,全区的收购粮和库存粮基本能够满足城乡供应粮的需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
三、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科技贡献率迅速提高。全区166个乡镇中有148个乡镇建立了农科教培训中心,每年有15万人(次)农民得到培训;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了12%。全区所有乡镇和95%的村建起了农技推广站和科技服务组织,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技小组和示范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全区每年推广重点农业科技项目30多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0%。现在,良种选育、间作套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常规农业技术应用已十分普遍,精量播种、注水沟播、膜侧种植、整薯坑种、种子包衣等一批增产增收非常显着的先进实用新技术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步伐大大加快。地膜粮作从1995年的16万亩发展到1997年的130多万亩,1998年达到150多万亩,而且在药材、蔬菜和其他作物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增粮和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扶贫开发取得决定性成果,农村工作重点即将实现历史性的转移。长期以来,定西地区以贫困而闻名全国,“两西”建设前,全区贫困面达78%。多年来,历届地委、行署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使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近两年,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因地制宜落实关键性帮扶措施,使绝大多数贫困户基本上找到了初步解决温饱的路子和办法。今年实施的扶贫攻坚“六个一”创新工程,即有条件的贫困户人均一亩以上梯田、种植一亩地膜粮食、种植一亩洋芋、贫困户有一眼30~50立方米的集雨窖、户均畜牧业收入1000元、劳务收入1000元工程,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推进。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区农民人均占有粮从152.5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加到896元,贫困面下降到18.2%,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了近60个百分点。到1998年底,全区7个县有6个县将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面将下降到17%以下。可以说15年来的扶贫开发是定西历史上农业开发规模最大、农村经济变化最为显着、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到明年底全区可望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全区农村工作的重点将实现历史性的转移。
五、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支柱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去年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确定了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显示出特色产业的市场优势。目前,四大产业已构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雏形,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和科技服务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洋芋产业种植规模扩大到200万亩,发展洋芋种薯基地8万亩,加工能力达4.5万吨,初步形成了全粉、精淀粉、粗淀粉、粉条、粉皮等多品种系列化的加工生产格局。临洮县的康家崖乡、陇西县的文峰镇、定西县的鲁家沟乡等洋芋批发市场已逐步成为全省最大的洋芋专业市场群体;畜牧产业,养殖大户进一步发展壮大,暖棚养殖技术推广很快,千头以上养猪场已发展到13户,畜牧联营体发展到868个,特种养殖如鸭、蛇、狐狸、甲鱼等也开始起步;药材果菜产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批新的生产基地,经销市场和加工企业正在崛起。伴随支柱产业的开发,涌现出了陇西关家庄农民养猪协会、临洮陇泰畜禽设备公司等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实体。这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既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快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移的步伐,把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推向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