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题对于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困难的,但对经过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孩子,经过尝试策略培训的孩子来说,二年级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改革后的应用题教学,在怎样教、如何学上的做法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教与学。
三、常识与劳技教育——培养实践能力
德国小学的常识课的目的是使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了解人类共同生活的形式,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社会、交通安全和家庭伦理等各方面的常识教育。在1—2年级与德语课合并,3—4年级才单独上课。如巴伐利亚州小学常识课每周4节,其中2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
手工劳作,1—4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
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专用教室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外,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实践环节——个人到企业实习。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工厂、职业。老师一周去看两次学生,巡回了解情况。实习结束,学生作汇报,老师作总结。学生实习的工厂,由学生自己联系,这也是一种锻炼。据介绍,学生实习对工厂是个负担,但是工厂为了物色未来的学徒,又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让其了解本厂,希望这个学生将来成为本厂的一名学徒。
常识课一般通过游戏或实际观察和指导儿童用一些科学方法来视察事物,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如对一年级学生讲冰雪的融化。教师把雪和冰块放在玻璃瓶内。过一会儿雪和冰都融化了。教师让学生用手去试一下已融化和未融化的感觉。学生不但通过自己的感觉了解自然界的现象,而且用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音乐
德国历史上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巴赫等,这说明德国重视音乐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以至于现在的德国人都喜欢音乐,形成了浓郁的社会音乐氛围。如许多办公室都配置收录机,几乎每间餐馆都播放轻音乐;大部分的普通劳动者(如室内装潢师傅等)做工时都随身带着收音机,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德国还有很多装饰考究的戏剧院,经常有世界上高水平的各国艺术团来演出,吸引这些艺术团的是德国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这种良性的循环对提高德国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作为著名的音乐之乡,学校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视。音乐课的目的是训练儿童的音乐和节奏感,培养爱好,交流感情,丰富课外生话。音乐课主要教唱歌,学生与老师一起边舞边唱,课堂显得十分活跃。除了唱歌跳舞,教师也教打击乐器,以训练孩子们对音乐的感悟力与节奏感。更重要的一点是,德国学校的文娱活动十分丰富多彩,这从另一个侧面拓宽了音乐教育的场所。除学校每周的音乐课外,每一个区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免费供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参加学习,至少每周两次,每次2—4小时。学校提供钢琴等大型乐器、音乐课本,并配备音乐教师,租用中、小学教室上课。若是学生另请教师个别指导,则必须缴纳学校费用(如教师的工资、场地租金等)的50%作为学费。德国大多数学生都会一种以上的乐器,孩子们一般都会很踊跃地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并在活动中吹拉弹唱各显神通,极力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多数学生都会一种乐器并参加合唱。
五、艺术和编织——培养想象能力
德国的艺术和编织课,是德国的传统课程,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这课程内容有图画、剪纸、拼凑玩具和手工劳作等。类似于中国的手工课。这些活动带给儿童快乐,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学会美化环境,爱护环境,学会自己制作小礼物和美丽的包装,使儿童懂得目的性和完美性是一致的。
学生学习美术还可以到“大众学校”就读,这种学校是政府投资,学员缴少量学费的学校。
六、体育——培养强健体魄与丰富人生情趣
体育课。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舞蹈、游戏,球类活动有手球、羽毛球和足球,另外还有旱冰、滑雪等活动。中、小学除每周有三节体育课外,小学三年级还有每周一次室内游泳训练。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有室外运动场、球场。有条件的学校还有室内体育馆、游泳池。地方上每个区都有游泳池,学生可以去上游泳课。体育课对体弱儿童另有课程安排,使他们尽量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课在基础学校的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一贯重视对儿童身体的锻炼。通过体育课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多种体育爱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业余体育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各种类型的校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有:各种球类(以足球居多)、田径、柔道、拳击、武术(在德国称“功夫”)、溜冰、滑雪,还有健美、舞蹈等。五花八门,样样俱全,一个俱乐部一种运动。投资形式有政府投资的,公私合办的,也有私人办的。营业方式有每人每月收费35至40欧元的盈利性俱乐部,也有每人每月收费5至15欧元的非盈利性俱乐部。俱乐部成员中,有出几千欧元成为终身成员,也有暂时性的短期成员。并按年龄和运动水平的差异,分成不同等级的运动队,有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的普通队,也有以培养体育尖子的高强度训练队。家庭经济收入中等的学生都能参加体育俱乐部,至少每周训练两次,每次两个小时以上。采取租用学校运动场地的方式。
七、宗教(公民)课——培养责任感
德国的学校起源于宗教,学校至今仍保留着宗教课。宗教课有天主教的和基督教的,一个学校一般只有一种,儿童选择哪一种宗教课,由家长的信仰决定。宗教课的内容由教会决定,教师由牧师和神甫担任。宗教课一般都伴随着音乐和歌唱。歌曲主要是唱诗。
八、辅导课(促进课)——培养自信心
辅导课(促进课)。这是德国学校设置的特殊课程,目的在于使学习快慢、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成绩特优的学生布置一些高难度的练习,并允许他们跳级;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把他们从正常班级中分出去,而是为他们开设每周2—3课时的促进课,使程度好的学生不感到无聊,使学习慢的学生不失去信心。促进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趣味性更强,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方面。
九、环境课——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德国的环境保护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得益于他们的环境教育的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德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之前只有少数人关心环境,且“环境”被认为等同于“自然”。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小学课程中虽有了环保内容,但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上。在地理课程中也只涉及环境的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活动,如气候、地面起伏和自然灾害。其二,人有能力征服自然,建设自己的环境。从中可见,这种二元对立的环境观,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得泾渭分明。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破坏环境也就是危害人类自身。在德国学校中,首先意识到这一思想变化所蕴含的重要意义的是地理学科,并在德国学校地理协会的积极支持下,地理成了学校环境教育的中心学科。1980年,当时联邦德国的“各州教育与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一项声明对环境教育有下列阐述:“对于个人和全人类来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在的重大事情,它也是学校的一项任务,提高学生环境意识,使他们具有对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养成在校内外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这次会议做出了“环境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必修内容”的决定。
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大多数州中都推行了新课程,这些课程反应了新的环境教育思想:环境教育是学校整体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案例一:巴伐利亚州的“关于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以巴伐利亚州为例,巴伐利亚州宪法规定“关于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为最高教育目标之一,是学校必须传授的基本价值观之一。环境教育应当:
(1)引导青年人热爱大自然,崇敬天地万物。
(2)使青年人能够理解自然、人类与环境之间多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使他们从这种相互关系的意识中,认识个人和集体对环境应负的责任。
(4)唤醒和推动他们参与解决所存在的环保问题。
(5)使他们有能力准备超出个人范围,采取必要的保护生态的行动。
在巴伐利亚州文化部的方针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方法有如下规定:
1.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环保教育的主要任务除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外,还要树立如下价值观:
(1)关于环保的意识。
(2)致力于负责任地处理同自然的关系。
(3)促进伦理态度的形成,即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合法利益和需要,而且关系到地球上所有生灵本身具有相互尊重和生存的权力。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榜样是很重要的,教师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应根据情况,结合不同的课程,开展环境教育。
2.联系实际情况和接近现实生活,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原则。环境教育应当联系学生的具体经历,以他们故乡的住宅、学校和劳动环境为出发点。在学生上课、流动教学等类似活动时,让他们直接观察所熟悉的和使自己感到有意义的环境,领会、体验并加以判断。这里应当提到一系列对环境教育特别适合的教学场所:典型的风景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种植地区、动物园、环保中心、农业、手工业、工业企业等。
3.行动方向和行动范围。学生应当将“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变成与环境有关的行动,并尽可能变为富有意义的经历,使之容易理解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推动学生为改善存在的关系做好准备。从事这类活动的范围首先应当提及的是,建立对环境有利的教学基地,在保护大自然工作中,实行监督(如对林区、草地等),竖立纪念标志,采取物种保护措施,确定地区性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及共同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4.扩大教学范围。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贯彻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者以同其他专业的代表开展合作的途径,通过安排不限其形式的谈话、课堂教学、共同举办讲座等形式,达到上述目的。这里也需要采取定向的课题工作形式,例如内部调节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讨论会,考察旅行,青年宿营和师生在乡村休养所停留,在劳动共同体和自由工作小组以及在选修课中可以找到这种方式。
案例二:德国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纲要
巴伐利亚州教育部制定的《环境教育指引》是指导州内学校环境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列出的环境教育内容涉及环境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社会的、技术的、历史的、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和个人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提出环境教育的内容要求,共有9个环境论题,每个论题下面又含有较为详细的内容纲目:
1.自然的多样化、独特性及自然的美丽
物种的丰富性
自然作为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地方
自然是诗歌、艺术和音乐的主题
2.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文化景观和文明史及其重要性
农业景观及其历史和变化
作为人类生活居住区的村庄和城镇,地方发展和旧建筑的保护
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限制
3.环境—社会—国家—经济的相互关系
社会需求及对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繁荣、充分就业、社会保障、经济增长、自由移居、休闲和运动
不同经济部门的环境问题:能源供给、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旅游业和废物处理经济学
作为国家任务的环境保护:组织、概念和解决办法,与其他各项国家任务的竞争
国际关系与环境:作为国际社会、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任务的环境保护
重要的环境原则:损害环境付费原则、防止破坏环境的原则、为避免破坏环境而合作的原则
重要的环境法规:保护自然法规、技术性的环境保护法规
4.环境负担的种类和范围
人类与文化对空气、水、土壤、气候、动植物、景观的影响及造成的当地和全球的环境结果
单一影响和多重影响,各种影响之间的关系
5.作为对科学技术构成挑战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的技术限制和可能性
作为研究和发展的问题:节能与环保
资源保护、减低废物量和再循环利用
依靠长远规划和研究,并在研究、工业和家庭中,依靠使用高度发达的技术来避免环境问题
6.作为对道德构成挑战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价值观和习惯对环境问题影响的重要性
形成生态良知的人类学方面
人类与文化进化(例如好奇心、研究、价值观、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和历史)
作为价值观、信念来源的自然
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矛盾境地
根据环境需求的方向和行为指导:认识自然环境的价值、价值观的权衡、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7.个人生活方式与环境
消费方式
管理日常生活的方式
食物、卫生和健康
工作方式
休闲时光和运动
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
履行公民的义务
8.环境问题的历史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结果
有着历史原因的环境行为(例如人类对生态法则的忽视、日益增长的单纯发展的意识形态)
中小学教学评价与激励
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学校设有四个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学校的大事要事都要经过四个委员会讨论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校长拍板,包括经费使用、教师流动、评价方案、奖惩细则等。学校事务透明,日常管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