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细品趣味语文
5005700000004

第4章 幽默诗文(3)

7918934。1.91817。

他读不明白,就去请教一位数学老师,老师一看,随口就“译”了出来,原来是数字谐音:

舅舅:不要吃酒,吃酒误事。吃了二两酒,不是动怒,就是动武。吃酒要被酒杀死。一点酒也不要吃。

■圈儿信

某妓致书情郎,信中无一字。先画一圈,次画一套圈,次连画数圈,次又画一圈,再画两圈,再又画一圆圈,又画半圈,末尾画无数小圈。

有好事者于信上题一词,云:

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马虎图

宋朝时候,京城里有个画家。有一次,他铺开纸作画,刚画好一只老虎头,就来了一个人请他画马。于是,这位画家在虎头后面画了匹马身子。

那位请他画马的人一见,惊奇地问:“先生,您这画的是马还是虎?”

画家答道:“马马虎虎矣。”

随后,画家就将这幅画挂在自己家的墙上,每天都来欣赏。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又回答是马。

后来,他那大儿子出去打猎,遇见了一匹马,就认为这是一只虎,拿起弓箭把那匹马给射死了。结果,马主人可不干了,他没办法,只好出钱赔偿损失。

再说他那二儿子出门游玩,在野外碰上一只老虎,想起挂在墙上的那幅画,误认为是匹马,就跑上前要去骑它。结果,老虎毫不留情,二儿子活活地被咬死了。

画家为此事痛苦不堪,他取下墙上的画烧掉了,并做了一首诗自责:

马虎似马又似虎,

长子依图射死马,

次子依图喂了虎。

堂前焚毁马虎图,

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人们就把那些办事不认真负责、粗心大意、草率从事的人称做“马虎先生”。

■五步诗

唐朝史青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7步成诗尚为迟涩,吾5步之内可以成诗。唐玄宗见后十分惊奇,当即下旨相召,以“除夕”为题,命史青做诗。

史青未出5步,即吟诗云: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唐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内史之职。

■说割肉

汉武帝时,东方朔做了大中大夫。武帝每年要下圣旨,让分肉官按官职高低,分肉给大臣们拿回家孝敬父母双亲。

一年夏天,朝廷又给大臣们分肉了,可分肉官迟迟不来。这时,东方朔分开众臣,走到肉前,从腰里拔出佩剑,自己动手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

临近正午,分肉官才姗姗而来,他见肉被人动手割过,一问是东方朔所为,便向武帝告了一状。

第二天,武帝见了东方朔,责备其割肉一事。东方朔摘下帽子,趴在地上,连连请罪。武帝说:“你且起来,自己责备自己吧。”

东方朔站立起来,面对武帝,当即赋了一首打油诗《说割肉》:

东方东方,你太鲁莽,

肉还没分,怎能领赏?

拔剑割肉,举止豪爽,

割肉不多,还算谦让。

拿给父母,情义难忘,

皇上宽大,谢过皇上。

汉武帝被东方朔这滑稽风趣的打油诗引笑了,不但不责备他,而且又赏了他些酒肉。

■解缙献宝

一天,永乐皇帝下诏:所有在朝文武官员,7天内务必每人向皇上献宝物一件。众官听旨后不敢怠慢,派人到处征集稀世珍宝,只有学士解缙无动于衷。

一晃限期已到,众官一个个向永乐皇帝献上宝物。轮到解缙时,在众目睽睽之下,解缙不慌不忙地从袖筒里摸出一个小纸包,双手捧着献给皇帝。

永乐皇帝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一看,是一小撮谷物,便脸露愠色,责备解缙:“此乃常物,何谓宝也?”

解缙从容不迫地朗声说道:

此宝真是宝,人皆不可少。

皇上三日无此宝,走起路来孱孱倒。

永乐皇帝思忖片刻,点头称是,并对解缙重加赏赐。

■偶然诗

朱然是清代嘉兴城里一个学子,平时读书总是得过且过,所以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他发愤努力,日夜苦读,不但在童试中考取了秀才,而且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

那时,当初同他一样调皮捣蛋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偶然的运气,便在朱然的大门上写了一句话来嘲讽他:“偶然中试是朱然。”

第二年春天,朱然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会试,并且再一次高中。这时候,连中三元的朱然用诗句来回答那些怀疑派、“偶然派”,他把门上那句话续成:

偶然中试是朱然,难道偶然又偶然?

世间多少偶然事,要道偶然不偶然。

这首诗,一口气竟用了6个“偶然”,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而且既形象又深刻地说明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纪晓岚删诗

纪晓岚曾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删改成五言绝句。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删改后成: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删改的理由是:清明时节下雨,自然是“纷纷”,“行人”当然是在“路上”,“酒家何处有?”本属问句,“借问”则多余;“遥指杏花村”者,也可以让读者想象为“村姑”或其他,不必拘泥于“牧童”。

纪晓岚改过的诗,确实比较简洁、古朴,但不为多少人称道;而原诗却在民间广泛传诵,脍炙人口。这是因为原诗除去历史原因之外,还具有形象丰富、鲜明、音乐性强等特点。

首句的“纷纷”给全诗定下了优美的调子,导入一曲羁旅春愁的吟唱,在读者眼前展现出霏霏细雨在春风中飘飘洒洒、迷迷濛濛的景象,“纷纷”正抓住了春雨的特征。

末句具体写出“遥指”者牧童,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雨中牧牛图:一个放牛小孩,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横跨牛脊,身背长笛,手指杏花村中的酒旗……这一具体生动形象的出现,在这种环境里比其他形象的出现,更觉合理。

至于第二、三两句中的“路上”和“借问”确有“冗赘”之嫌,但跟全诗配合起来,通俗易懂,条理晓畅,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

■改诗为剧

以前,有人将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不增减一个字,只改变排列形式,增加标点符号,硬是使它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型话剧”,且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动作和台词俱全。

请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改,实在是妙啊。

■独木桥体

明代谢榛有《灯》,诗曰:

烟苇出渔灯,书声半夜灯,

山扉树里灯,风幢闪佛灯,

竹院静禅灯,蛾影隔笼灯,

星悬宝塔灯,心空一慧灯,

风雨异乡灯,倦客望村灯,

鬼火战场灯,除夜两年灯,

雪市减春灯,茅屋祗书灯,

树隐酒楼灯,穴鼠暗窥灯,

殿列九华灯,星聚广陵灯,

棋罢暗篝灯,疏林见远灯,

蛩吟半壁灯,农谈共瓦灯,

屋漏夜移灯,明灭几风灯,

窗昏梦后灯,流萤不避灯,

寒闺织锦灯,形影共寒灯,

调鹰彻夜灯,海舶浪摇灯,

夜泊聚船灯,霜风逼旅灯,

灵焰风膏灯,春宫万户灯。

此诗一气呵成,可谓万家灯火。

■吟诗送命

从前,有一个姓王的穷秀才,特别喜欢做诗。有一天,王秀才在街上散步,忽然想起几件事,一时来了兴趣,随口吟了四句诗:

王府门前一莲池,半夜观星把酱移。

两个小王争玉碗,夜明珠宝藏家里。

正巧,这时前边来了八抬大轿,坐在轿里的巡按大人听到后,挑开轿帘儿一看,见这个穷秀才睬也不睬他,心中十分恼怒,再细品刚才吟的那诗,认为是反诗,第一句称他的家为“王府”,第二句讲他有观星移“将”之能,第三句把他的孩子比成“小王”,且玉碗只有皇家才有,第四句说他家还放着夜明珠。于是他住轿命人把王秀才唤来,对其责问。

王秀才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解释道:“大人,小人哪敢自比皇上。因小人门前有一藕塘,小人姓王,才称卑宅为‘王府’,小人家有只酱缸放在外面,昨夜观星怕雨淋,便把酱缸端进屋里去了,不是观星移‘将’,小人姓王称老五,两个孩子自然称‘小王’了,因他俩争一只白碗,争得有趣;‘夜明珠宝’是因为小人的妻子是个秃头,亮得像灯一样。大人,你误解了小人的诗意了。”

巡按大人一听,更加恼怒,认为他不老实,反而花言巧语欺骗他,于是命左右把他带走了。

王秀才的妻子名叫玉儿,听说丈夫被巡按大人绑走,吓得忙从家里跑来,拉住丈夫的衣襟哭成了泪人。王秀才一见妻子,更加伤心,知道自己活不了,便嘱咐妻子安排后事,并又吟了一首诗:

玉妻不要泪纷纷,在家看好小幼军。

待到秋后文书到,十字街头看剐人。

巡按大人一听,这还了得:“你好大胆!到了这时你还称妻子为‘御妻’,称你儿子为‘幼君’,称自己为‘寡人’,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

王秀才说:“大人您又弄错了,因为我妻子名叫玉儿,所以小人称她‘玉妻’;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军,一个叫小军,尚在幼年,所以称‘幼军’;大人判我谋反罪,秋后判处的文书一到,不是杀便是剐,我让妻子去看一下,好为我收尸啊,小人哪敢称孤道寡呀!”

可是不管王秀才怎样辩护,结果还是以谋反罪被杀害了。

■反复诗

古传有反复体诗,曰:

碧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

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

这首诗,可以从任意一个字起头,至少可成诗20余首。这里举出几种读法:

其一:

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

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

其二:

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

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

其三:

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

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临。

虽非语语佳妙,句句流畅,但也难能可贵。

■观山寺的回文诗

广东高州县的茂名镇,历史上是个文风蔚然、胜踪留存的地方。镇西观山寺的壁上曾刻有一首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侵,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倒转过来读,仍是一首意境相似,合乎格律要求的谐韵诗: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吟“庄”诗

一首诗的字数从一至七或从一至九,字数逐句增多,把全诗横写,可构成宝塔形,称为“宝塔诗”。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

庄,庄。

临堤,傍冈。

青瓦屋,白泥墙。

桑麻映日,榆柳成行。

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

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

这种一七体诗,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

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总之,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使人读后感到余味无穷。

■苏东坡对诗

北宋时,有一个阔秀才,不学无术。一天去城外游山,发现山间流泉瀑布甚美,一时诗兴大发,便高声吟唱起来:

泉泉泉泉泉泉泉……

可是除了一个“泉”字,他再也吟不出来别的词句了。忽听背后有人吟道:

好似珍珠倒卷帘。

这个秀才十分惊异和钦佩,脱口问道:

此人莫非苏东坡?

那人答道:

然然然然然然然!

秀才听说苏东坡在此,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溜走了。

■苏东坡回文题“金山”

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风景名胜。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金山寺外,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他略加思虑,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在头脑中形成了。

这首七律是: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七律对平仄对仗非常讲究,把金山寺的美妙风光描写得极其细腻,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然而更妙的是,这首诗若倒读起来,同样是韵味无穷的好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联边诗

在写诗时,利用汉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构成“联边”,使句中诸字具有特别整齐的形式美,称为“联边诗”。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写过一首《戏题》诗: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菜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偪侧,泾渭清浊混。

这首抒写诗人憩息漫步郊野所见景色的诗,每句各字的偏旁相同,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

■真趣

乾隆皇帝一生好游,曾经六下江南。一次带着一帮文人侍从驾幸苏州,在怡园信笔题了“真有趣”三个字。

侍从们觉得这三个字太俗,但又不便直言道破,只得暗中皱眉。苏州知府窥出了众人的窘境,他为官多年,乖巧而善于逢迎,忙奏请乾隆把“有”字赏给他。于是挖去“有”字,剩下“真趣”二字,顿时化俗为雅。

其实,大多数文字的本身,本无雅俗之分,但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义效果却不尽相同。有时多一字,减一字,便有优劣、雅俗之别。“真有趣”乃民间小儿语也,很俗;减去“有”字,只留“真趣”二字,则化“俗”为“雅”,且适合出自“至尊”之口。

■四色诗

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共四句,就有四种颜色,因此叫做“四色诗”。不过取哪四种颜色并不限定,赤、橙、黄、绿、青、蓝、白、黑等只要表示颜色的词都可以。

范云《四色诗五首》其一:

折柳青门外,握兰翠疏中。

绿草骋春日,碧渚澹时风。

此诗只写一种颜色,即青,每句都点出,所用的同义词或色彩稍有差别的词。

■回文诗

回文诗是当作游戏来做的,很难顾及正反两首诗的诗品。勉强成句,刻意堆砌是通病。而且往往一味写景,弄些状摹景物的字眼堆在一起,正反都是那么个意思。所以精品不是很多。

宋代诗人争相拟做回文诗,也就有了一些佳作,如杨云翼的《回文》:

梧井落花秋寂寂,

竹窗摇月夜沉沉。

孤鸾舞处回肠断,

远雁来时别恨深。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是一般七言绝句的章法;而倒读时先由情而起,落笔惊人,后两句再将情化入景物的平叙中,意境转远,别有情致:

深恨别时来雁远,

断肠回处舞鸾孤。

沉沉夜月摇窗竹,

寂寂秋花落井梧。

■梁简文帝的回文诗

南北朝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帝王更加荒淫糜烂,一些帝王沉湎于歌舞酒色,醉心于文章辞赋。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士徐离、庾肩吾等一起研诗习文。他们擅长靡绮艳丽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生活,创造了有名的“宫体”诗。

梁简文帝于公元549年登基以后,感到时势日艰,写下了《和东湘王后园回文诗》一首,抒发“树秋飞叶散”的情怀。

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

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

这首诗上下颠倒,则又可读成:

散叶飞秋树,聚鹄戏清池。

岸山浸水脉,峰石间云枝。

■斜移月影上窗纱

合肥东乡“怪才”李南阳,一辈子没参加科举考试,不甘为官,浪迹江湖,四海为家。他与李鸿章是同乡,自小结交,私情不薄,他不愿为官,李鸿章也只得作罢。不过,来往也还是有的。

一日,李南阳浪游到北京,顺道去拜望儿时的朋友李鸿章。李鸿章以上宾之礼款待,一则是旧交难忘,二则也惧怕李南阳的“怪才”,一旦得罪,终生抱愧。

宴席之后,李鸿章留李南阳住下,李南阳说什么也不愿住在他家,李鸿章再三挽留,李南阳只得答应留住一宿,次日定要赶路。

李南阳住惯乡村野店,这一晚虽留宿相爷官邸却怎么也睡不着。天上斜月当空,花叶映在绿纱窗上,微风吹过,叶移影动,更搅得他无法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