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者修养文库:怎样当领导
5001500000014

第14章 富于创新 锐意进取(1)

创造与创新两词相近,创造不是重复劳动,不是模仿,而是探索未知的创新劳动,它的特点是创新,是推陈出新。领导者是影响、指导、带领众多的被领导者不断开创、不断前进的人,而创新能力又是领导者品质、智慧、能力、心理的集中表现,因此,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的大小或有无,可以说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成功与创新不可分

领导者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立的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果的能力,是领导者智力开发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领导者诸多能力的核心部分。有无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衡量、检验一个领导者是优秀还是平庸的重要标志。

成功在于创造力的发挥。有人按照领导者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的强弱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创造能力强,创造能力较强,创造能力一般,创造能力较差,创造能力很差。

因循型的人,对于没有先例的工作,是不太感兴趣的,面对新的稍为复杂的问题,也往往表现束手无策。创造型的人则喜欢创新性的工作,对于遇到的问题,能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日本,人们认为那种遇事就去请问上级,向上级讨教,对上级唯唯诺诺的领导者,是最没有出息的,是无能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组织,需要有创造型的领导者,他们敢于创新,勇于负责,具有成大事、立大业的禀赋。

国外创造学家对领导者按创新能力的大小划分了以下七级:

第一级:具有极强的创造精神和想像力,能经常“想出”独特的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被认为该单位“难不倒的人”、“最有办法的人”。

第二级:机智敏捷,善于“运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级: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偶尔也提出有想像力的建议。

第四级:能发挥上级和其他领导者的好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显得“一般化”。

第五级:遇事经常向同事讨教,并“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

第六级:对别人的建设性意见不感兴趣,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

第七级:满足于上级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是老一套的领导方法和决策方案已经不适时宜,也要等上级说了话才去修改。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进步和发展,是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同志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他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左”倾盲动主义的巨大压力,他不搬苏联十月革命大城市武装暴动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实际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直至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否则,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事业,可能还在茫茫的黑夜中摸索,还不知再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

******同志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他曾提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开放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这都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造性的实践。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每一位领导者应当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二、创造活动的基本法则

创造活动法则即创造活动的规律,一切创造方法都是根据基本法则加以实现的。戚昌滋、侯传绪同志著的《创造性方法学》中归纳了十二条创造法则,摘要如下:

(一)综合法则

综合不是将对象各个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使综合后的整体作用常常会导致创造性的新发现。科学的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先进的钢铁工业技术体系,就是先后引进了奥地利的氧气顶吹炼钢技术、法国的高炉吹重油技术、美国和前苏联的高炉高温高压技术、德国的熔钢脱氧技术、瑞士的连续铸钢技术和美国的带钢轧钢技术的综合。松下电视机也是综合了各国400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集思广益的方法也是综合法则的运用。可以说,综合就是创造。

(二)抽象法则

即把创造对象的最主要功能抽出来,集中研究实现该功能的手段或方法,从中选取最佳方案。在每个创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这就要求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打火机的发明,首先突破现有火柴的框子,把最主要的功能——发火抽提出来,把磨擦发火为汽体或液体燃烧,从而突破了火柴原型的桎梏,获得了一大进步。

(三)对应法则

即对应联想,它是为了扩展人脑固有的思维,以此来收集更多的创造性设想。许多创造发明,大都产生于人脑的对应联想。联想的途径,一是相似对应联想,二是对比对应联想,三是接近对应联想。掌握对应联想的法则,把它同自己身边或岗位上所需的改进、革新的对象进行联想,就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另外,相似原则、仿生仿形、模拟比较、类比联想等都基于对应法则。

(四)移植法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运用于其它研究对象并取得成果的认识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移植法。移植往往离不开类比。运用移植法研究未知对象,首先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寻求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共同点,从中受到启发,进而解决疑难。移植可分为纵向移植、横向移植、综合移植、技术移植等四种类型。不论是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善于进行移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离散法则

市场上的商品之间有一种互补性,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互为补充,共同满足一种需要。如眼镜架与眼镜片是互补性商品,它们之间的比例为1:2较为合适。而离散法则是冲破这种互补性的观念,把眼镜架与眼镜片分离开来,发明出一种新型产品——隐形眼镜。把扬声器从收录机分离出来,发明了音箱。不仅“综合就是创造”,而“离散也是创造”。

(六)换元法则

换元又称替换或代替,如代用材料、代用零件、代用方法等。在研究、创新过程中可提出:有没有其它的东西可以代替呢?还有其它成份、材料,其它过程和方法可以代替吗?能源中的植物能、原子能以及未来的核聚变能、氢能,均有可能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换元着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关键是进一步发现可以相互代替的事物及其等值变换关系。日本的市川龟久弥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从蚕变成飞蛾,从桑叶变成蚕丝,虽然前后的形态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都是发生在蚕本身的这个机体上的,由蚕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结果。由此他想到任何一项创造发明,无不是从现有的事物变换过来的,通过对现有的事物的“分解”或“抽象”,寻找出现有事物与未来事物之间的相关的等值关系。找出新的共同点,创造出新的事物。

(七)强化法则

也称精炼、聚焦原理。通过强化手段,可提高质量、改进性能、增加寿命。如50年代,为了提高刀具的耐磨性,曾经采用过电火花强化刀具工艺。又如,在矿井、地下工程、船舶等方面采用强化通风,强化空气流通,增加含氧量,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强化麦乳精、优质豆奶、压缩饼干、浓缩药丸、缩微胶卷等,都是强化原理的具体运用。

(八)迂回法则

当在解决问题遇到屡攻不克的难关时,不妨暂且停止在这个问题上的僵持,而先转入下一步行动,或者试着改变一下视点,不在这个问题本身上钻牛角尖,而去注意一下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个侧面,当你解决了其它问题后,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世界上,日本先开发的人造皮革,问世后使用的地点却在欧美,因日本狩猎不发达,不了解皮革的真正价值,只是在欧美获得畅销,日本人才逐渐喜爱起来。这种“迂回”道路,却是取胜的捷径。

(九)组合法则

又称系统法则、排列法则。组合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到处都有组合现象。组合现象又是极复杂的,同是碳原子,因以不同的晶格组合,便形成了坚硬的绝缘体金刚石和脆弱的良导体石墨。组合有主体附加、异类组合、同物组合、重组等四种类型。组合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和发挥一个系统内现有要素的潜力并产生新的功能。据说前苏联“米格—25”飞机并没有先进的新部件,基本上和“米格一23”相同,但经过某种部位的重组,却先进了一步。

(十)逆反法则

在思维上,这一法则就是“逆向思考”、“求异思维”。逆向思考方法往往引导人们找到发明创造的奥妙。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用“逆向思考”获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政治生活中也是普遍适用的。如“一国两制”构想,可说是求异思维的结果。如果单纯坚持求同思维,那只能实行社会制度的一元制。但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又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应承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制度的多元制。

(十一)造型法则

也称仿形法则。形状是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形状不仅把自然界的信息传递给人类,更重要的是形状启蒙了人类的智慧。人类为了记录和交流思想,创造了文字、图画和各种符号,作为思想的载体,它是人类在自然界形状的启发下,仿创出来的平面形状。自然塑造形状,形状适应自然。世界上一切空间的形状,都有其构形的缘由。兔子的长耳朵、鹰的长翅膀、啄木鸟的嘴、柳树的叶子、母鸡生的蛋等,为什么是这般形状?该形状有什么功能,都是经过千万年长期适应大自然而形成的。人类认识形状、利用形状、创造形状的能力愈来愈强。机械手,就是仿人的手臂弯曲和手的功能;锯齿是仿植物齿状的叶子;海豚式高速潜艇是仿照海豚的外形;模拟苍蝇复眼制成的照像机,一次能拍摄一千多张照片。“望形善思”将会从屡见不鲜的形状上,叩开一扇扇创造之门。

(十二)群体法则

疑难问题的解决、科学项目的研究,是探索性的创造活动,往往要通过集体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思想产生“共振”,激起创造的火花,从而取得了突破。俗话说,柴多火焰旺,人多智慧高。凡是较大、较复杂的科学课题,几乎都是依靠一批志同道合、取长补短的群体,甚至几个群体的组合来承担的。我国的诸葛亮会、西方国家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都是激发、集中群体智慧的方法。

三、创造的过程

任何一种创造都不是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都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劳动。创造的成果价值越大,其实现过程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创造过程同其它事物一样是有一定规律的。领导者如果掌握了创造规律,则能更好地产生创意。

至于创造过程分几个阶段,人们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分为“欲望期、饱和期、整理期、酝酿期、豁朗期、实证期”六个阶段。也有的提出“动因一准备一孕育一顿悟一验证”五个阶段。有的人主张分为“准备一实施一成功”三个阶段。下面介绍五个阶段的论说:

(一)创造的发动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创造冲动阶段。创造冲动是由实际需要或发现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而发现问题首先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努力寻找“盲点”的科学探求精神。否则,问题摆在面前,也不会为其所发现。然后分析问题、界定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关键点、症结与核心,从而坚定创造的决心和信心。

(二)创造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积累知识,搜集信息、资料、数据,亲自考察、实验.并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为提出假说,作出判断提供科学依据。观察离不开分析。我们的祖先,从公元前613年,便观察到慧星现象,每次观察都做了详细记录,曾记录31次。翻开这些记录,它们所记述的慧星形状,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且时间间隔都是76年左右。然而却没有对这些系统、全面、周密的观察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发现其内在规律。直到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才揭开这个秘密:它只不过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按一定轨道运行的结果罢了,而绝对不是什么饥荒、瘟疫、战乱的征兆。

(三)创造的酝酿阶段

这个阶段是创造灵感的潜伏期和创造发明取得突破的前夜。表面上看来创造活动可能毫无进展,然而在头脑中却进行着紧张的工作。这时,创造主体动员了自己全部的有关知识、智慧、经验,包括占有的全部信息资料。在思考中,时而将它们分开,时而将它们联合,时而做出这样的假说,时而又提出另外的设想……。创造者精神异常集中,在行动上甚至有反常现象。如情绪烦躁、失眠,在某方面的思维判断力出现弱化,甚至违反生活常识。此阶段创造者的潜意识在积极地活动着,这种潜意识往往孕育着新观念的重大突破,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脱颖而出,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酝酿阶段的长短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创造者的才智水平。尽管爱因斯坦是个天才,据说他创立相对论也经过了两个“十年沉思”才实现的。

(四)创造的顿悟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豁朗阶段或灵光闪照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灵感”这一特殊的创造性心理现象的出现。所谓灵感,就是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事物启示而顿时大彻大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形成新奇而独特的结论。灵感的产生,有时是突发性的,也有时甚至是戏剧性的。当创造者在散步、交谈、吃饭、洗澡或者睡觉之时,忽然思想上闪出了一朵“火花”,顿时点燃了整个思想“油库”,也好像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刻亮了起来。灵感的出现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灵感与长期艰苦的智力劳动无关。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的百分之九十九是长期勤奋劳动的量的积累,而百分之一则是长期勤奋劳动的质的飞跃。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得很风趣:“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五)创造的实证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顿悟的新观念、新设想、新发明进行实际检验、逻辑证明或征询各方意见,直到确有把握,才正式推广使用。对于领导者的创造活动来说,如某个重大问题的处理或某个重要项目的决策,往往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验证,但有时十分急迫,必须立即付诸实施,如指挥战争、处理偶发的外交事件等,这时领导者只能依靠自己的阅历、知识、见识、经验,并尽可能发挥集体智慧和创造力,来对某一新对策或决定作出经验判断(即验证)了。

上述五个阶段前后衔接,互相渗透,各阶段时间可长可短。领导者对问题的决策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与这几个阶段是基本相对应的。决策中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占有信息资料,第三步是设想备择方案,第四步选择合理方案,第五步为检验、实施方案。领导者掌握上述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