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4999700000008

第8章 灯谜历史故事(7)

红娘把这首诗送给张生,张生看后非常高兴,红娘不解,张生解释说:“诗中之意是‘姑娘约我今夜到后花园’。‘待月西厢下’是让我月上之时去;‘迎风户半开’意思是她会开门等我;‘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是让我跳墙过去。”红娘听后,连叹此诗作得妙,也佩服张生是个猜谜行家。张生和崔莺莺以诗谜传情,终成良缘。

张打油猜谜咏雪

在中唐时期,有个叫张打油的诗人,他的诗总是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有一年冬天,漫天大雪,张打油和诗友胡饤饺在望江亭上饮酒,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世界,不禁触景生情,张打油遂作诗一首: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胡饤饺听了以后,大笑不止,赞道:“张兄这则诗谜实在有趣,谜底是‘雪’吧?小弟不才,也作一首,请指教。”然后吟道:

漫天坠,扑地飞,

白占许多好田地,

冻杀黎民都是你,

什么祥瑞不祥瑞!

张打油听过后,也乐不可支,连声赞叹:“胡兄的咏雪诗谜也不错呀!我再呤一首,请兄猜猜。”

此花自古无人栽,

一夜北风遍地开;

近看无枝又无叶,

不知何处长出来?

胡饤饺随即也吟道:

天地玉世界,满天散飞花。

远岸飘柳絮,前村压梅花。

青竹凝玉树,万枝变琼枒。

窗含远山白,落鬓添华发。

张打油知道诗友是在以诗谜猜诗谜,虽然没有直接说“雪”,但是每句都紧扣“雪”,实属高手,不禁连连称赞。

苏颋巧作尹字谜

苏颈,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大臣、文学家。武则天时进士,封许国公,开元时居相位。苏颋才思敏锐,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

有一天,有一位京兆尹来访他的父亲。那位京兆尹听说苏颋小小年纪就很有才华,就想试他一试。苏颋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京兆尹说:“就以‘尹’字为题。”苏颋稍一沉思,便奶声奶气地吟道:

知伊少人,羊口亡其群。

丑也不足,甲不全身。

斩头笋,无口之君。

缩尾便成丑,直脚半开門(门)。

一根长竹杠,打个死尸魂。

“尹”是辅佐国君的官名,从汉朝开始,都城里的行政长官都称京兆尹。但苏颋的咏“尹”诗,并没有吹捧附庸的意思,而是每句都包含讥讽的意思,京兆尹听后很是不悦。苏颋一看,不慌不忙地解释说:“大人,这首诗包含九个‘尹’字啊。”

京兆尹仔细一琢磨才发现其中的奥秘,不得不佩服小苏颋。

神童拆字巧对官

唐代的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州(今封开县)人。他是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宣卿7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7岁时,他就作过一首明志(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风,岂同凡鸟群。

因此被乡人称誉为“神童”。

莫宣卿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

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州的时候,想见识见识这神童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名不虚传,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拱手回答道:“是,大人。”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听完之后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自己说的,你为何要奚落我呢?心思一动,就对了个下联:

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这位大人的姓氏“梁”字也给拆成“三”“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果真是名不虚传。

班蒙智解题墅诗

唐宣宗年间的名臣令狐綯,曾经辅佐朝政十年,他在翰林院时,曾与唐宣宗在皇宫探讨学问到深夜。唐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车并金莲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们看见,以为是天子驾临。由于令狐氏是个小姓,在全国也没有多少人。凡是有姓令狐的人来投奔令狐绚,他都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帮助解决困难,那时有人还为自己不姓令狐还感到遗憾呢。

当时有一个姓胡的人,听说与宰相同姓有好处,便在自己姓前加个令字,以“令胡”去冒充宰相令狐绚的本家人。著名诗人温庭筠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写诗讥讽这种人:“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

令狐綯在出镇淮海时,有一天带着从属游大明寺,见西廊壁上有题诗:

一人堂堂,二曜同光,

泉深尺一,点去冰旁,

二人相连,不欠一边,

三粱四柱,烈火烘然,

除却双勾,两目不全。

令狐綯和随行的人们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大明寺主持僧邀请客人们到禅房休息,一小僧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茶,令狐绚喝了一口茶,顿时觉得醇香无比,沁人心脾。便问主持僧:“这茶是用什么水沏的,这么香醇可口?”主持僧回答说:“这是寺里的泉水。”令狐绚一听,忽然想起了刚才那首诗,心里豁然开朗,笑说:“原来刚才看到的那首四言诗是则诗谜呀,谜底就是‘大明寺水天下無(无)比’啊!”

众人和主持僧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令狐綯解释说:“‘一人’是个‘大’字;‘二曜’是日月,是个‘明’字;‘尺一’为十一寸,是个‘寺’字;‘点去冰旁’为‘水’字;‘二人相连’为‘天’字;‘不欠一边’是‘下’字;第七八两句是个‘燕’字;最后两句是个‘比’字,合起来即‘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大家一听,都说这则诗谜作得太妙了。可是该诗谜出自何人之手,却无从得知。

风流女被鬼缠

唐穆宗长庆二年(823),白居易来到杭州担任刺史。一天,元稹、刘禹锡等人聚于白居易的官邸,三人一起饮酒赋诗。三杯下肚,刘禹锡酒兴大发,他举杯笑着说:“我们行个酒令,不知道诸位仁兄意下如何?”

风流才子元稹忙问:“你的酒令有趣吗?是不是又是联诗、填字,老生常谈。”

刘禹锡答道:“我今日行的是新令,我们猜字谜!既新鲜又有趣,还能显示诸位的才华和智慧。猜着的请喝酒,猜不着的不许喝酒,怎么样?”大家含笑点头,表示同意。

刘禹锡诙谐地一笑,随口吟出字谜一句:“恶狗咬倒吕洞宾。”才思敏捷的元稹当即破解此谜为“哭”字。元稹喝了一杯酒之后,接着又制了一个字谜:

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大家一听,面面相觑,直到太阳西沉也没有猜出是个什么字,最后元稹得意地说:“这是个‘魏’字。”大家恍然大悟。

书生诗谜骂势利僧

相传,唐禧宗时,有一位书生寄宿在开元寺。有一天,他跟朋友聚会,谈起几年前曾慕名去拜访京城长安青龙寺里的寺僧。但是这寺里的僧人多是势利之徒,若是遇到贵人、小姐,就是一副媚态,让人恶心;而若是穷苦人家子弟,无论多么虔诚,和尚也连一杯残茶都不愿意给。

这位书生第一次去青龙寺时,他说要见知事僧,和尚们见他衣着普通,就说知事僧无暇接待。

第二天,书生又去拜访,遇到知事僧要去宴请外地来的贵客。过了几天,书生又去拜访,再次遭到拒绝。书生非常生气,他志气清高,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就在寺门山题了一首诗:

龛龙去东海,時日隐西斜,

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

僧人们反复细读,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有个小沙弥看后解释说:“‘龛’字去龙,是个‘合’字;‘時’字去了日,是个‘寺’字;‘敬’字去了文,是个‘苟’字;‘碎’字去了石,是个‘卒’字,这是在辱我‘合寺苟(狗)卒’啊。”

僧人们听了暴跳如雷,欲去追那题诗的书生,但那书生早已没了踪影。

破哑谜慧能拜师

唐朝的时候,湖北双峰山上住着位很有名望的黄梅五代祖师——弘忍。一天在双峰山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上,走着一个行色匆匆的出家人。这个人年纪不大,身材匀称,脚步敏捷,脸上满是汗水,身上背着个不小的包袱,风尘仆仆,看来是从远道而来的。这个年轻的和尚就是投奔弘忍而来的。

当他进入寺院门时,弘忍大师正在打坐。一见眼前的小伙子,虽然面容透着几分疲惫,但是容貌俊秀,神采飞扬,两眼熠熠生辉,透出聪明和智慧,大师心中已有三分喜欢。但弘忍却不动声色地问道:“年轻人,你到本院修行,不知道有没有诚心?”年轻的出家人双手合十虔诚地说道:“我师从智远已五载,此次不远万里来到您老门下,就是为了诚心诚意地拜您老为师,希望师傅能收留我,传我佛法。”听到此处,弘忍大师立即命一个小沙弥打来一盆开水,让年轻的出家人用滚开的水洗脚,以表示心诚。这位年轻和尚看了一眼盆里热气腾腾的水,什么也没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转身就要离去。

弘忍大师问道:“莫非你要走吗?”年轻的和尚指着盆里的开水,一语双关地说:“这么大的寺庙,却没有我的立足之地,还留下做甚?”说罢,拂袖而去。

望着年轻的和尚的背影,弘忍大师不仅没生气,反而喜形于色,便取出一根钢针,深深插在一块冬瓜皮上,要小沙弥拿着去追回那个年轻的和尚。这年轻和尚见到弘忍送来的东西,怒气全消,跟着小沙弥回到寺中。原来,这是弘忍大师出了一则哑谜让年轻和尚猜,意思是:“真心留你住一冬。”

这个悟性极高的年轻和尚就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慧能大师,他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长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他才智非凡,又聪明好学,破了弘忍大师的哑谜后,被留在寺中。他曾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示对佛理的体会。弘忍大师也正是看了慧能的此偈,十分赞赏慧能,便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从此继承东山法门,成了禅宗第六祖,克服重重困难,创立了新的中国禅宗。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李公佐解谜助小娥

在唐朝有个叫谢小娥的女孩,是一个商人的女儿。她的母亲早亡,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通过经商积攒了一些财产。小娥18岁时,同一个叫段居贞的小伙子成了亲。小两口同老父亲生活在一起,丈夫成了父亲经商的助手。他们生意做得兴旺起来,钱也挣得更多了。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生活很美满。

可是,在谢小娥新婚还不到一年时,有一天,他们的商船遭到一伙强盗的抢劫。父亲和丈夫都被强盗杀害了,船上的金银财宝也被抢光了。小娥被强盗砍伤后扔到了河里,幸亏被别的船上的人救了起来,才免遭身亡,后来流落到南京瓦官寺。

突遭如此大难,小娥悲痛欲绝,下定决心,不抓到凶手,誓不为人。从此,小娥就到处寻找这伙强盗。有一知情的渔翁,被小娥的诚心所感动,但又怕透露了强盗的名字连累自己,就告诉小娥,河神托梦于他,说杀她父亲和丈夫的强盗分别叫:

卓(车)中猴,门柬草,

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到处向人请教。许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能解开这12字的谜。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春,李公佐游览南京,来到瓦官寺。小娥便悲痛地向他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并向他请教这两句话的含义。李公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听后沉思片刻,便对小娥说:“这12个字里隐含着4个字,是两个人名,不知是不是杀你亲人的凶手。”然后他给小娥解释说:…卓中猴’,车字上下各去一画,是‘申’字。申属猴,所以说是‘卓中猴’。‘门柬草’,草下有门,门内有柬,是‘蘭’字。此人叫‘申蘭’。‘禾中走’,是穿田过,也是‘申’字。‘一日夫’,加起来是‘春’字。第二个人叫‘申春’。”

小娥听后,坚信是申茼、申春杀害了她的亲人。她拜谢了李公佐。从此,小娥女扮男装,往来江湖,到处寻找仇人。不到一年时间,小娥找到了这弟兄二人,他们的确是杀死小娥父亲和丈夫的凶手。小娥终于为父亲和丈夫报了仇。

柴绍猜谜撕灯笼

故事发生在唐朝,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一落山,各种各样的花灯前摆上了街头,有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真是应有尽有。

这天晚上,秦琼挽着柴绍在热闹的灯市里逛来逛去,甚是开心。忽然看见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圈儿,中间有一个汉子,双手抱拳说:“各位,今天是元宵灯节,大家都在看灯,但是你们知道我这儿是什么吗?我这儿叫打无字灯虎儿,今天我要以谜会友,专门会会有学问的人。”

那汉子说完后,傲慢地环视了大家一下,大声道:“来人呀!”马上过来四个仆人,大汉又大声道:“把咱们的玩艺儿拿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下!”

一会儿就有人从里面端出一个四方灯笼来,外边四面糊着白纸,里面点着蜡烛。那汉子又嚷道:“请各位打两句俗语,谁要是打着了就赠他五十枚元宵,后面还有更好的。”说完,又得意地环视了一下人群,有的人摇头,有的人满脸好奇。

秦琼听罢,问柴绍说:“我只见过有字的灯虎儿,这无字的灯虎儿怎么个打法呀?”

柴绍说:“兄弟,有字的灯虎儿就是写出来叫人猜的,猜的人只要说出谜底就行了,而猜无字的灯虎儿,则不用写出来,要摆出来一件东西叫人猜,猜的人不能讲话,只是用动作去破解他的谜语。”

秦琼听完柴绍的话便问:“你看他这只无字的灯虎儿能打到吗?”

正在柴绍沉思之际,那汉子又嚷道:“难道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有学问的吗?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柴绍突然说:“啊,知道了!”便迈步走上前去,跟那汉子一抱拳说:“这位公子请了!”

汉子见有人打招呼,便说:“请了请了!你是要打这个灯虎儿吗?”

柴绍答说:“正是!”

“那就请打吧!”周围看热闹的人都起劲地喊:“有人来打灯虎儿了!”

只见柴绍大步走上去,挽起袖子,在那灯笼的正面、左面、右面“嚓嚓嚓”,把灯笼的三面白纸都撕了,又走了三步,转过来,把仅剩的一面白纸也“嚓”地撕了。

全场人目瞪口呆,那汉子两眼瞪着,任由柴绍去撕。然后柴绍问那汉子:“公子,你看我打着了没有?”

那汉子满脸通红地答道:“打着了,打着了!快给元宵!”

周围的人还没回过神来,嚷道:“这是撕灯笼呀,哪里是打灯虎儿呢?”

柴绍慢条斯理地说:“三思(撕)而后行,再思(撕)可矣!”

大家一听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为什么柴绍要把这个灯笼撕三回,走了三步,继而再撕一下呢。众人齐声说:“打得好!打得好!”

采而不言,笑而不语

张璪,又作张藻,唐代画家,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因安史之乱时任伪职,被贬为衡州司马、忠州司马。张璪以善画岁寒三友——松、竹、梅而著称,尤以画竹为人所称道。

有一天,当地有三位秀才相约一同来到张璪家求赠书画。张璪一见是三位秀才,便想试试他们的才识,于是即席挥毫,在纸上画了几茎断竹散置一边,叶片满地……

画完后,张璪笑着说:“我这幅拙作,暗藏一个字谜,请三位射之。但是三位才子在猜此谜时,不准用语言文字作答,只允许做一个简洁的动作,首先射中谜底的人,就可以拿走这幅画。”

一胖一瘦两个秀才面面相觑,目光茫然,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只有另一个俊逸书生乐而不言,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