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4984000000001

第1章 代序

以我们热爱的方式

一段时间来,我和姐不约而同地痴迷一件事,就是以保护文物、抢救文化遗产般的虔诚与热情疯狂搜集挖掘爸妈家里的老照片,获取的方式与鬼子进村没什么两样。

先是姐先下手为强,近水楼台地率先截获了大批的第一手原版资料,按年代、人物属性分类扫描编辑,在出版她的自传体小说《小时候》的同时,稍带自编了一本纪实性家族画传,以“手抄本”的方式在家庭内部传阅,老爸看了甚至老泪纵横。

受此激励,远在北京的我也热泪盈眶地搬出自己尘封多年的存货,将那些我早有预见地在离家前后分批带走的真品、孤品,逐张扫描、批注、剪辑编辑、分类打包,而后资源共享地发送给姐,同时更以青葱般的壮志热情谋划着下一步如何给这些老照片图文并茂的交代,让它们从此有个好的归宿。这是我们这个家庭逝去的过往和记忆,没有任何功利的怀旧情怀,照片鲜活、忠实地记录着那些已打上时代烙印且回不去的时光,岁月定格,驻足凝望,虽然一路坎坷,跌跌撞撞,有眼泪也有欢颜,起伏总在破浪时。让我们姐妹欣慰的是,在那些艰涩、熬过来的岁月里始终能够以我们热爱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梦想,滋润我们的生活,让自己的天空有了七彩的云朵,予心灵以真实的表达,这就是文字。

文字之于我们是寄托与排遣,隐忍和抒发。太过自我的东西,让“小我”躲在文字里喘息、休整、修炼,渐行渐远,忠实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一个玩伴,也是人生大戏的脚本,不为登台,只做记录。而老照片则像幽幽的旁白,不动声迹地述说着曾经……那个年代、季节、地点、场合、主人公与左右……

前些天我姐打电话告诉我,要开始整理这些年的手稿准备出书了。我觉得实在有这个必要,只是工作量之大让我替她着实头痛,因为只有我知道这将是一个浩繁的工程,谁也替不了她。这里还特别应该感谢我妈,虽然现在老人家已一病不起,时而清醒,时而迷茫,可当年她可是称职的“一秘”,专司档案类。虽然对文字一知半解,但爱女心切,以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忠诚与执着,硬是把我姐当年发表的每一篇文字都搜集到并悉心分类保存,从而使其大量的文稿得以保全。那时正是姐写作的“高产期”,但生活的重压与繁杂使她分身无术,无暇顾及,散失在所难免,要知道那个时候电脑都是386的,更别提网络、微信、QQ客户端等现代技术手段了,光是能搜集到各个媒体的纸质出版物就已实属不易了,向妈妈致敬!

姐的文学生涯起步早,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深远。

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叫《我姐》,里面就有这样的描述,“姐在学校可是响当当的团干部,著名的校园诗人,那诗写得可真格的长,可以和《欧阳海之歌》媲美,其实炮制的时间也不算长,顶多一个晚上。我常抄袭她的大作、小作,去学校应付我那大队宣传委员的差事,顶多重拟个题目,略加篡改,就换了版权,唬得学校的老师同学们对我肃然起敬,好像校园里真的升起了一颗文学小星。”当时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姐妹关系就是我们最贴切的生活写照,妹妹就是我,姐姐当然就是姐了。作品从生活状态到精神层面的交流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此我无数次看了原作和改编后的电影,破了我看单片的纪录。

以后的日子,文字始终伴随着她,长篇、中篇、随笔、纪实文学、散文、访谈、博客、微博都似漫不经心地推出,不断地见诸各大报端、权威的杂志等。而她即使是顶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头衔,也仍然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地买书、看书、写字,从容悠然地过着她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我喜欢她的文字是由于文如其人,永远清纯,真诚而美好。只有纵然过尽千帆但内心依然纯净的人才会有那样的情愫和笔触,底蕴源于沧桑而坚韧,细腻而隽永,洗练而精致,幽默而睿智。我本人并不醉心于码字,从事的职业也与文学相去甚远,但我是一个苛刻的读者,我不喜欢博览群书,涉猎上下五千年,博闻强记地探求多学科多领域,那活得也太累了,所以我自认浅薄,没有做“大家”的志向,我书架上的书籍永远和我的意趣相合,那些超有灵气而婉约清新的随笔美文更能感动我,激活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偏爱女作家,也因此喜欢我姐的写作风格。

我坚决摒弃那些说教式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缺乏生活积累的标以“纯文学”的大部头,在多元的当下,阅读已成为奢侈,纸质阅读更是珍稀,除非你有足够的功底和渴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不需要追随别人的故事缠绵悱恻,肝肠寸断的,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这也是我近二十年不再买小说、看小说的原因,尽管我在上大学时以“吃书”著称,曾用四个小时读过《简·爱》。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怀念阅读时代。但文学、文字对我们依然重要,买书、看书、写字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安贫乐道,随性安逸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异彩纷呈,充满诱惑,但那同时也是通往名利场的拥挤跑道,充满荆棘与挑战,所幸的是姐能够选择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进退自如、健康舒朗地以她热爱的方式醉心着她理想的生活,就如她向我推荐的《塔沙奶奶的美好生活》一样,体味着“幸福就是满足的心灵”。偶尔也会以她特有的方式和载体,亲切自然地和大家打个招呼,当你看到那个著名杂志刊登她的《没人注意,也是幸福》为卷首语,拍案觉得深刻至极,正考虑是否把自己搁进去的时候,人家早到越南柬埔寨深入生活去了。

当你为她的长篇小说《小时候》唏嘘感叹,触动到××后集体回忆时,她正驱车大篮小筐往老爸老妈那赶呢,当然顺便把我过年回家的衣食住行安排妥帖也算是正事,回家路上把瑜伽课上了,从游泳馆出来与闺蜜共进晚餐后才回到她的私家花园,在书房为自己沏上一杯香茶,伴着窗外花园树叶摇曳的微风和弥漫在屋内的香薰,沉心把早晨那篇《时间里的姐妹》续上八百字的结尾,鼠标“保存”,关机。OK!

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有落地窗的大书房,是童年的梦想,如今她端坐在这里继续着她的梦想,读书、写作,读书可以和古往今来各色人等神聊意会,写作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写作不是为了变成铅字,是我们已经习惯并且热爱的生活方式,相信这种方式会伴随一生,感谢生活。

刘晓宁

2014年2月7日0:18于北京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