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台梭利育儿丛书:财商儿童培育法则
4982500000008

第8章 调教关键(3)

小儿动作的发育规律是正面的动作先于反面的动作,例如1岁不到的宝宝会从坐位扶着东西站起来,然后才能从站立的位置坐下去,但要能学会蹲下去而不坐在地上,要到1岁半左右才能掌握,而且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单独蹲着,需要小腿部肌肉的发育和大脑的平衡能力。从蹲位不扶东西站立起来更需要下肢和臂部肌肉的力量和平衡稳定性。

练习下蹲的动作也得依靠玩具和游戏。在低矮处放些玩具,让宝宝蹲下去取玩具并拿来交到母亲手里,或者家长与宝宝一起蹲着玩游戏,是一种有趣的训练方法。开始时宝宝下蹲时会由于控制不住而一下子坐到地上,可以让他重新练习,并且以示范和鼓励,经过反复训练,蹲和站起的动作就逐渐熟练。学会蹲踞位置对扩大小儿活动内容,锻炼下肢肌肉力量和前庭平衡感觉是很有益处的。

给宝宝讲故事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宝宝心中的故事大王。1岁以后的宝宝特别看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动物、有小朋友、有情节,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感情;家长讲故事时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表情和声调,常常使宝宝着迷;讲故事能融洽大人和孩子的关系,训练孩子发音和语言发育,扩大知识,从而促进智力发育。

给孩子讲故事,情节要简单,故事里的角色不要太多。儿童有一种爱护、怜惜动物的天性,所以故事多以动物为主角。要注意故事中角色的地位不要有很大的反差,例如一般把大灰狼、狐狸当作反面角色,把小白兔、小狗小猫小鸭大象当作正面角色,以便宝宝能够进入故事情节。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可以适当增加故事内容,扩大知识面。为了要讲好故事,当好宝宝的“故事大王”的角色,家长要买几本儿童故事读物,作好讲故事的准备,脑子里多装些新鲜有趣的故事,不要老讲“乌龟兔子赛跑”和“兔子和狐狸的故事”,故事要新编,有新内容,增加宝宝听故事的兴趣。

听音乐

小儿对音乐生来就有强烈的感受力,1岁以后的孩子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已经很强,能自发地伴着音乐节奏拍手,看到电视里的音乐舞蹈甚至会站起来学着手脚舞动,家长应该为宝宝创造美好的音乐环境,让宝宝在音乐声中游戏,倾听音乐,使音乐成为宝宝的亲密伙伴。平时可以给宝宝提供与音乐有关的玩具,如小鼓、小铃等,利用废旧的空瓶子、易拉罐也能自己制成简易的打击乐器,让宝宝自己敲打,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配合着音乐敲出节奏,会使宝宝沉浸于音乐之中。为宝宝选择一些轻快、明朗、节奏强的歌曲或乐曲磁带播放给他听,并引导宝宝随着音乐任意做出优美的动作如挥手、摆动身体、踩脚跳动等,也可扮成小动物做出各种跳、跑、飞、摆的姿势,使宝宝的动作能够合上音乐的节奏,充分发挥音乐的美的教育作用。

小孩的占有欲

我们常常发现两岁左右的孩子,到邻居亲友家串门,看到桌上有糖果,往往不打招呼就伸手去抓,据为己有;当别人向他们要东西时,他们就用小手紧紧抓住,不肯轻易放手,果真被拿走,他们又往往哇哇大哭。这是自私吗?不是的,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

1岁前的孩子,基本上以个体活动为主,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往往还不能区分,因而对东西的所有者尚不能区分。当孩子长到两岁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他们只要有兴趣,便都认为是自己的了。

当我们发现2岁的孩子抢夺同伴的糖果或玩具时,请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厉声斥责。随着孩子年龄增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增长,孩子会克服这种习惯的。不过,如果孩子经常“抢夺”同伴的东西,父母就应当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与较大的同伴交往。较大的同伴懂得保卫自己的东西,会制止他的“抢夺”行为。相反,当孩子的东西经常被别的小伙伴“抢夺”时,又要设法让他多和较小的伙伴交往,以减少受侵犯的机会。

2岁左右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对此,父母应正确对待。这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导他把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比如,把会叫的木鸭子拴上两根绳,让孩子与小朋友同时拽着走,听着鸭子发出“嘎嘎”的声音,孩子们一定乐得小嘴都合不拢了。不过,有时过于强制孩子把玩具让别人玩,也会有不良效果。这不仅不能使孩子“礼让”,有时还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也要占有他的东西,结果,反而促使他产生更强烈的占有欲,这方面也应注意。

让孩子开动脑筋

培养宝宝学习的动机:使宝宝有主动求知的好奇心,才能使宝宝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触类旁通的智慧。

容许错误:为让宝宝保有他亲自发现的惊奇与喜悦,以及确实的认知并且产生类化作用,允许宝宝尝试是必要的。

以鼓励代替责难:家长的话语会给宝宝带来暗示作用,并且塑造宝宝的自我形象,多给宝宝鼓励对启迪宝宝的智慧将有无穷的妙用。

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宝宝:宝宝遇到疑难时,父母应该引导他思考,而不是填鸭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宝宝。灌输教育下的宝宝不会产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与智慧。

引导幼儿的求知欲

“智力”并非未来成就的惟一因素,宝宝的成就表现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学习动机最受重视,因为它促使个体发生行为的内在力量,具有引发、维持和引导行为的功能。学习动机强的宝宝,在学习结果的表现上,比缺乏动机的宝宝来得优越。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和智力不分轩轾。智力来自遗传,可变性有其限制,学习动机却可以无限制的从后天引发,下面提供一些参考:

1.父母应该给宝宝提供机会去探索他感兴趣和好奇的领域。

2.父母应该给宝宝信任和温暖的学习情境,在没有惧怕与焦虑的情境下,宝宝的学习动机较易被激发。

3.父母可以借物质的酬赏建立年纪小的宝宝的外在动机,年龄稍长再引发他的内在动机。

4.允许宝宝尝试错误的学习,尤其当宝宝主动说出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时,父母千万别加以责备。

5.不要以大的价值观来衡量宝宝的所作所为。当父母把子女的好动当浮躁、把纯真当无知、把好奇当幼稚、把自我意识的成长当成冥顽不化时,宝宝的学习动机很容易被抑制。

6.父母应该教宝宝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不能把宝宝的功课当成父母的功课,寸步不离紧迫盯人的课读,常常无法使宝宝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鼓励孩子发展行动技巧

2周岁左右的幼儿跟着父母到公园玩的时候,兴致可高啦。他们可以挺着小胸脯,甩着小胳膊,在公园平坦的道路上稳步向前走。遇到高土坡、小石桥,他们也从不胆怯。

两周岁以后的幼儿,行走技巧还会获得新的发展。他们不仅学会了行走,也逐渐学会了跳、跑和攀登。门槛、楼梯、滑梯,他们都能征服,有时他们还能爬在椅子上、沙发上,父母稍一看管不慎,他们还能爬上窗台。行动技巧的发展,可以说是婴幼儿的一项重要成就。

婴幼儿行走动作的发展,对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扩大婴幼儿的认识范围,使他们可能从各个方面认识事物,为初步思维的形成创立条件。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有早有晚,行动技巧有高有低。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优劣有很大关系。有些父母生怕孩子摔着、碰着,总是喜欢抱着孩子。有时就是让孩子练习走走,只要一撒娇,要求抱时,父母往往又立刻抱起来。结果使孩子减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因此,年轻的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练练走路,试试攀登,跑跑步,以发展他们的行动技巧。

孩子的联想能力

启发创造思考还包括“类推”与“隐喻”,用来培养宝宝的联想力。

有时候事物很抽象,或宝宝从未经历过;这些事物难以用文字、图画等客观方式表达出来,宝宝也很难了解。这时父母可以用“类推”或“隐喻”的方法来教导宝宝。

例如,父母问宝宝:“小甜甜像什么一样甜?”或“这件东西很像什么东西?”、“爸爸像太阳,妈妈像什么呢?”

父母把宝宝不熟悉的事物,与宝宝所熟悉的事物相配对、比喻,使宝宝更容易了解,使小脑筋转动起来。

还有一个简便的称为“六W”检讨法,是对一种现行的办法或现有的产品,从6个角度来检讨问题的合理性。消极方面,可以指出缺点所在。

一般这6个角度是:为什么、做什么、何人、何时、何地、如何。

假如全家要去旅行,父母可以就这6个问题来跟宝宝讨论:要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到那里坐车?到什么地方住宿?

谁去买票?谁去准备茶点?谁负责行李?什么时候去较好?什么时候回来?

旅行时可以做些什么事?

如何安排行程大家会愉快?

为什么要去旅行?

“六W检讨法”可训练宝宝处理事情时,从多方面考虑,做事较有计划、较为周密的组合,把人、事、物做一种新奇变化,重新安排组合,使故事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如,宝宝看了一遍“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以后,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等重要项目抽出来,然后变换这些项目,例如,将“时间”由冬天改为深秋,“人物”将小女孩变为小宝宝,“地点”改在中国……然后将改变的事项依想象,重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属于宝宝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创作的。无论好坏,改变的故事,将充满孩子的智慧,屈为是宝宝做一回完整“脑力激荡”的结果。

学者常常将创造力比喻为“点石成金”的技术。他们鼓励家长:如果没有能力给宝宝金块,那么,就教给宝宝“点石成金”的功夫吧!

创造力能化腐朽为神奇。人类进化史上,那些林林总总的“发明”,就是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创造力”尤其适于未来生活。随着电脑的发展,“记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以创新的观念和态度,解决问题。

所以说,启发宝宝的“创造力”,是今后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自不例外。

一个人的身体组织从出生到成人,一直都在发育成长。不断地淘汰老细胞,长出新细胞。然而脑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同,随着人的成长,脑的重量逐渐增加;但是脑细胞的数量却和出生时相同,不会再增加。

脑细胞跟着身体的成长,法则会伸展出许多突触、神经纤维长出髓鞘,这叫做髓鞘化。主司运动和感觉的部位会提早髓鞘化,专司高等思考的部位髓鞘化则较迟。

大脑细胞间有联络的网路,这种联络的网路叫做神经回路,回路的组织良好,可加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这些机能的发展,胎儿在母体时就开始发展,到了3岁左右,大部分发育完全,就是更细致的回路成长。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成长即完成了。

所以,小学四五年级前是智能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专家所强调,启发创造力最关键的时期。

让自己的宝宝更聪明,是所有父母的希望。

科学实验表明,智商受遗传的影响比较大,后天的努力只有少许的影响。所幸,与“智商”同等重要的“创造力”,充满可塑性,可经由“训练”呈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一经“训练”,就不会消失。

创造力是什么呢?

创造力和智商有点相关,但不是绝对有关。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有好创造力的人,却要有中等以上的智商。

创造力除了“智力”之外,还包括了5个重要的能力: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

当父母变换了宝宝的房间布置,宝宝一眼就能看出改变的地方,丝毫不差,则证明宝宝的“敏觉力”十分高。

独创力,是指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看法,而且有实际效果。一般所有的“发明家”,都具有高度“独创力”。

至于精进力,是指能从更精致、更细密的角度思考。

父母要不断鼓励宝宝的创造力

培养宝宝的创造力,有很多方法。除了依循学者专家的理论行事外,还可依照宝宝的需要,由父母自己创新方法。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应把握以下原则:

1.父母要随时、随地、随机启发宝宝创造力。

2.应因环境及宝宝身心变化,教材教法要适时改变,不可固守一定模式、流于僵化。

3.父母要倾听并接纳宝宝的意见。

4.父母要懂得技巧发问,激发宝宝勤思考,并了解宝宝内心想法。

5.父母不要太早对宝宝的意见下判断,不要常常制造紧张压迫的气氛。

6.当宝宝提出良好意见,或能努力思考时,应该马上给予赞美、鼓励。

孩子的笑与哭

幼儿爱哭,有时哭得哇哇不停,惹人心烦。

幼儿还爱笑,每当他们张开笑脸时,总是咧着小嘴,眯缝着眼睛,有时还伴随着“手舞足蹈”,真是惹人喜爱。

幼儿的哭与笑,是他们不同情绪的反应。这些情绪反应,一方面随他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喝奶、排泄、温度是否适宜而产生;另一方面,随着他们与别人的交往也会产生快乐与痛苦的情绪反应。孩子渴了、饿了、热了、困了或病了,都会啼哭;当孩子独自躺在床上,没有逗他,陪他玩耍,有时也会哭个不停。

适当地逗孩子笑笑,可以培养他们天真快活的情绪,对他们以后形成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情感有良好的影响。对于孩子的哭,有些父母在认识与处理上往往不易掌握好分寸。或者不能满足孩子必要的生理需要,对孩子过于冷淡,造成孩子时常嚎叫大哭,这对孩子身心发展是不利的;或者又过分溺爱,一听到孩子哭,无论其要求是否合理,马上给予满足,久而久之,使孩子无意识地掌握了“哭”的法宝,用以“对付”父母。比如,一到商店便执意要求父母买昂贵的玩具,不能满足,便会在地上哭闹不休;早上,不让爸爸妈妈上班,不然也啼哭不止……这些,实质上与父母平时处理不当有关。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哭,就迁就他的无理要求,但也要讲究疏导艺术,防止简单生硬。比如,可用“替代”的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些合理的要求,使其得到满足转而破涕为笑,或者可暂不理睬,使其啼哭不能奏效而平静下来。有时父母过多地哄孩子,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哭闹。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当然,最重要的是依据小儿逐渐建立的简单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用“好宝宝”与“坏宝宝”的标准,给孩子讲些道理,使孩子放弃不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多笑少哭,使他们的情绪发展更加健康。

妈妈应建立权威

1.要以身作则

如果妈妈向孩子要求他必须学会做什么,妈妈首先得时刻遵循。比如在吃饭的时间里,妈妈只准孩子用羹匙喝牛奶;当妈妈忙起来的时候,却塞给孩子一盒带吸管的牛奶图省事,孩子会搞不懂妈妈的意思怎么一天一个样。

2.别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孩子对玩具兔子的长毛连撕带扯时,如果妈妈露出严肃的神情给他看,孩子绝不敢再放肆下去咬它的玩具了。给孩子制订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免沦落到最终打孩子屁股的境地。

3.父母协调一致

如果孩子听妈妈说“行”,听爸爸却说“不行”,孩子就谁都不会听了,而且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利用父母之间的不协调来达到自己的小目的。

4.永远不要提高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