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还原一个被妖魔化的帝王
在清朝十二帝中,雍正帝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极具争议、极具才华、极具胆识的帝王,是一个在大清历史上备受关注的皇帝。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对他不利的流言即不断发生:"谋父"、"篡位"、"逼母"、"杀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诛忠"、"好谀"、"任佞",这就是当时人们对雍正帝的评价。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封建社会一名优秀的改革家,雍正帝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他的改革,清朝皇帝、官员及中外学者对他的评价是多角度的,是从他一生行事的各个方面去考察的,认识也不一致,有批评,有褒扬,有的批评多于赞许,有的则肯定重于否定。嘉庆帝对乃祖的政治作了如下的概括:"世宗整纲饬纪,立政明伦",把改革作为雍正一朝政治总纲予以称道。清代社会史研究者冯尔康教授认为雍正帝敢于"振数百年颓风",革旧除弊,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明确地认为雍正帝是有成就的改革家。
对雍正帝改革持批评态度的人,则大多数是着眼于雍正帝的为人,对他的改革虽也有所注意,但仅把它置于次要地位,从而降低了雍正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事实上,雍正帝作为封建王朝的一个皇帝,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着眼点不应是其伦理道德,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来看待其改革,关键要看他对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哪些贡献。雍正帝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发展出现停滞的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帝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短短的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康熙、乾隆两朝的历史地位已为世人公认,即"康乾盛世",但在"康乾盛世"辉煌的背后,雍正帝是功不可没的,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雍正帝的主要功绩有:
整顿吏治。雍正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帝克服各方面的阻力,在举国上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和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即得到了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败坏的情况大有好转。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帝的整饬,清廷恐早衰亡。""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帝治国的公正评价。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雍正朝前实行土司制度,土司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对属民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严重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帝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措施,削弱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财税改革,即将人丁应纳丁银按照土地数量平均分配到田赋之中,不再按人头征税。"摊丁入亩"政策从雍正元年以后在各地陆续推行,大约经历了百余年时间才最终完成。"摊丁入亩"制度的推行,其积极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化税收标准,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在于以法律手段正式废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人丁赋役,使劳动者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
推行密折制度。密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以前的正式公文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传阅,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密折则是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密折是君臣间的私人联系方式,具有个人的高度私密性。密折主要是揭发一些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以及反映民情动向等,这些秘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从而达到使官员们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境况,人人自危,严防了官欲的恶性膨胀和腐败行为的发生。除上述几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外,雍正帝还制定了其他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影响深远的政策。包括:废除贱籍,老农顶戴,八旗改制,修改大清律例以及西北用兵,平定青海,镇压西藏贵族的叛乱,加强对喀尔喀蒙古各部的统治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成了吏治的相对澄清、国力的昌盛和国家政局的稳定,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融合。
雍正帝在清代历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实事求是地评议雍正帝改革的一生,应该说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是一个把皇位当作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的改革家,是一个不为权势、名利和女人而勤政的工作狂,他是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本书参考了大量史实,全面系统地评述了雍正帝作为改革家的一生。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权威的导向,使读者从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这位披着神秘面纱的铁面皇帝。
梅朝荣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