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913100000008

第8章 教育面临的社会挑战(2)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互联网就这样神奇,在许多教育工作者,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学生因其年轻而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迅速地占领了这个新平台,因此,这个时代就这样在悄然无声中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为每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许多人其实无论从技术手段到心理准备,都是严重落伍的。

这个时候,许多教育工作者,因其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的巨大惯性,他们还在按照完全老套的方法,教育着这些学生。一个是每天活跃在互联网上,在互联网这个平坦世界里,一览无余,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一个是按照老规矩,仍然按部就班,恪守着自己的老规矩。因此,差异越来越大,代沟越来越明显,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这种不适应目前仍然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这就是目前摆在中国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其实长期以来将真正的教育遮蔽了上千年时间。这种遮蔽主要表现为体质上的弱化,读书人的形象,常常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遇事百无一用。世代读书人,只知道背诵圣人章句,既不能够认识人生,也不能够认识自然。体脑严重分离,所学的几乎皆为伪知识,用这种伪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就形成了一个伪知识阶级。伪知识要靠皇家来收购,即科举中举,来换取生存资料。这其实就是一种异化。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中国自古读书人都是必须刻苦耐劳到变态,所谓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因此,中国自古关于读书的形象都是苦读,即使作诗也是苦吟。凡是关于学习、教育、读书之类的活动,都是与苦密切相联系的,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人们之所以甘心忍受痛苦,就是因为后面有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物质诱惑。

现在科举早没有了,但是因科举而产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观念,特别是强调刻苦的学习传统却留了下来。今天的高考及各种各类的考试,直接延续了这种吃苦的传统。数千年来,因为教育,而使儿童的人性早早地被遮蔽与扭曲。

然而,互联网的平坦世界的开放、自由、自主、即时性与互动性,决定了过去那些行得通的办法必然要受到严峻的挑战。一些来自一线的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给报社来信说:“这些孩子真气人。不论是校园论坛,还是百度贴吧,总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仗着虚拟世界隐藏身份,肆意攻击学校和老师……我下决心向他们开战,一定要制服他们。”一位班主任来信给报社说。

以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遇到类似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再也不象以前那样,靠人盯人,去“三闲”,即“闲言、闲行与闲思”,就可以控制得住的。相反,当你越是运用严厉的手段企图控制住学生的时候,你受到来自学生的网络反抗就越激烈。学生与教师,本来是天然的思想智慧上的朋友,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天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倘若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思想智慧作桥梁,共同围绕着问题,进行探讨,那么,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但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师生之间只是围绕着分数,学习也就是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往教室里一坐,每天八九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以上,比坐监狱还要难受。学生的天性又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其间是难免要违反纪律的。因此,师生冲突就在所难免。

过去用规训控制、人盯人,告密、惩罚等控制手段,基本上还是有效果的,虽然那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反教育,但是毕竟能够行得通。

但是,不幸的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思想启蒙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上的广泛而复杂繁琐的思想信息,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科书,更不局限于教师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思想信息上要占据从前的优势已经不太可能了。

互联网时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有思想、有智慧、有见识,特别是有创见,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但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又迫使教师只能够走从前的教育老路。能够适应考试的教育方法,常常不受学生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东西,却又不能够适应考试。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掺杂着对教师评估的矛盾及学生热爱知识、热爱思想与厌恶考试之间的矛盾。

其实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需要从传统的孔子模式,必须转变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模式。即从封闭式的独断的话语模式,转变为围绕着问题,师生之间自由、自主、平等、开放的探讨模式。独断话语模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够是单向灌输,而平等、自由、开放的对话才能够不断地激发思想智慧,让学生在自由与主动中形成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终身学习化的社会对教育的挑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编写了一本《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书,里面谈到终身的问题。是这样论述的:

终身教育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是在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志的复杂教育环境中日趋形成的一种现实。为了对这种教育进行安排,必须不再把各种教学和学习形式看作是互不相关的和几乎是重叠的,甚至是相互竞争的;相反,必须努力发挥现代教育环境的互补性。

成功的基础教育能够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在许多国家就成人随后参与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情况所作调查表明,受教育越多,就越想受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发现有这种倾向。

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它应使每个人了解自己及其环境,并在职业界和居住区发挥作用。知识、技能、共同生活知识和生存知识是一个现实的四个密切相关的方面。终身教育把非正规学习与正规学习结合在一起,把发挥天资与掌握新技能结合在一起。它要求竭尽全力,但它也会带来探索的欢乐。它是每个人的独特经历,但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社会关系,因为它同时属于文化范围、工作范畴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范畴。

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

职业界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是学习工作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价值观的养成,再次能够获得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与经验。

教育已成为所有人的事情。它涉及全体公民,公民们今后都是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享受者。每个人均可在各种教育环境中学习,甚至可在教育社会中轮流充当学生和教员。由于毫不犹豫地把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已成为社会的经常性生产任务,全社会都应对教育负责,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面目一新。

思考与练习

1、你怎样认识社会及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教育?

2、怎样认识教育与不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面临着怎样的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⑴[美]托马斯。潘恩著《常识》,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3页

⑵泰戈尔著,《人生的亲证》,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第64页

⑶原载1923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周年纪念会会刊》

⑷选自:华中师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伪知识”阶级》,《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86-93页。

⑸波普尔著,陆衡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99年8月第1版,第293页。

⑹《殷海光文集》第三卷,《文化篇》,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51-252页。

⑺杜威著,《教育哲学》,杜威在1919年9月21日至1920年2月22日,在北京教育部的演讲,胡适口译,选自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中华书局,1998年1月第1版,第334页至422页。

⑻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9-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