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梅朝荣品诸葛亮
4912000000005

第5章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过“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

诸葛亮终于等到他“真命天子”出现,买到他自己的“绩优股”。于是他亲自打头阵,三两句话为刘备解决了燃眉之急。从此在刘备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紧接着他有抛出第二个杀手锏———朋友相荐。徐元直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司马徽说“以某比之,譬尤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诸葛亮毛遂自荐初战告捷。刘备求贤似渴。再有别人从中帮腔,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诸葛亮。

《三国志》中记载:“凡三往,乃见”。刘备到底是不是三顾茅庐,也值得商榷,书中记载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说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关键是这个数词“三”,“三”在古代运用上一般当作虚词来用,表示“多次”的意思。孔子曾说过“三思而后行”,其中句子里面的“三思”是指思虑周全,意思是多次,并不是想三遍;诗圣杜甫写《蜀相》也有一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

因此推断:诸葛亮在给刘备出谋划策后,刘备认为诸葛亮还是个人才,于是决定亲自拜访求教一些治世问题,不一定有个确切数字是三次,有可能去了多次,每次去刘备都有收获,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决定跟随刘备打天下。诸葛亮是毛遂自荐在先,刘备恳请在后。

言语宣传

当人们高兴时喜欢唱欢快的曲调,当人们悲伤时容易想起低沉的歌曲,通过一个人所唱的歌曲能看出他心情好坏。以此类推,一首诗词也能看出一个人不同心胸。诸葛亮隐居隆中,口中时时吟唱《梁父吟》,他有什么目的呢?他想表达什么呢?

诸葛亮除了喜欢抱膝长啸,还有一个喜好,那就是“好为《梁父吟》”。“诗言志”,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他想表达什么呢?《艺文类聚》卷十九引《陈武别传》后谓:“是《梁父吟》本为歌谣,诸葛吟之以遣兴耳。”认为诸葛亮的“好为《梁父吟》”,不过是一般的吟唱遣兴,但果如此,则陈寿何以将此事郑重写入本传呢?裴松之注中指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其始矣!”也确认诸葛高吟《梁父》,是有“志气”和深意隐含在其中。并且,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志趣和用心,预兆着他今后进入势力纷争中所要做的事,所要走的路。

那么,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寓意何在呢?让我们回到《梁父吟》中去,仔细推究一番:“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荡阴里,地名,今山东临淄南。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点出三坟,指出相似:坟相似,人相似,死也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治子。”承上句,以设问引出三人的名字:田开疆,古治子,还有一个公孙接。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排南山,推倒南山;绝地理,穷尽山川地理之形势。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尽管勇力过人的武夫令人生畏,但是,一旦被文士在景公面前说了几句挑拨的话,仅仅两个桃子就把三个力能搏虎的壮汉全部除掉了。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有谁能够作出如此天衣无缝的计谋呢?唯有齐国宰相晏子。

此诗所咏,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谋“二桃杀三士”事。事见《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壮士以过人的勇力侍奉景公,当宰相晏子路过他们身边的时候“过而趋”,小步快走表示敬意,而“三子者不起”,三个人却没有起身,于是晏子认为他们并没有把他这个宰相放在眼里,恼羞成怒了,跑向景公那里去打了小报告,用了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往他们身上扣帽子,用现代的话也就是“上纲上线”,说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敌。”并且开始给他们定性为“危国之器”,建议景公“不若去之”,也就是不如把他们除掉的意思。

晏子取得了景公的默认后,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三人中计,开始争相表功。公孙接说:“相当年,我随景公狩猎时,徒手打死了一支咆哮着奔向景公的猛虎,救过景公的性命。这么大的功劳,没人比得上。这个桃子,我该吃。”于是“援桃而起”。

田开疆说:“想当初,我曾经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没人比得上,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于是也“援桃而起”。

桃子分光了,古冶子急了,说:“想当年,我随景公赴晋,载渡黄河时,有一大鳖卷动波涛,张开巨口,将景公喜爱的左骖之马衔咬而去,我解衣拔剑,跃入水中,凌波踢浪,追战九里之程,斩大鳖之首,挽骖马生还。谁的功劳能和我比呢?你们两个人为什么还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完,他“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让别人感到羞耻,并且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也刎颈自杀了。

那么,究竟是谁杀了这三个人呢?谁都不能说是晏子,我们只能说是两个熟透了的、甜的像蜜一样的水蜜桃杀死了三个无比厉害、力大无穷的壮士。这就是晏婴的厉害之处:既替国家除了害,又使君王不担任何罪名,自身也不会结下任何人的仇怨。

这个故事说起来仁义道德,写起来温文尔雅,实则机关暗藏、让人毛骨悚然,充满了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阴险杀气。

日本文艺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花田清辉《随笔三国志》亦谓“歌词中反映三壮士中晏子奸计而转眼全部身亡的不幸命运,打动了青年诸葛亮的心,所以,他才喜爱这首歌。”

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名垂宇宙,勋高管、乐的一代重臣诸葛亮,“高吟俟时,情见乎言”,竟然毫不掩饰地称赞国相晏子以阴谋诡计杀死三个义士行为,不能不让人有所深思。更值得玩味的是,使用了如此阴险卑劣手段的晏婴,却在诸葛亮之前,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最早的智者和贤相。这是为什么?

张远山在《一代贤相公报私仇──二桃杀三士》一文中这样说道:“因为晏婴的凶残有最冠冕堂皇的借口:仁义道德;晏婴的阴险有最堂皇的理由:忠君为国。”实际上,三个勇士的言行才真正称得上是舍生取义。然而“君子可以欺方”,君子有着很多的道德和原则而小人没有,因而,小人就可以利用君子的这些道德和原则钻空子、占便宜。在晏子的毒计暗算之下,为义气而殉道的三个勇士却成了千古笑柄,而晏婴却成了中国人心目中足智多谋的一代“贤相”,因为中国有些人历来是崇拜阴谋诡计的,他们总是把坑蒙拐骗、刀箭暗施等等无耻的手段来暗算别人的人尊称为“智者”,更是“贤能多才”、“老谋深算”。

诸葛亮后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的确与晏婴如出一辙,均为一丘之貉,都称得上是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却历世享有“贤相”的美名。在权谋至上、智谋崇拜的文化氛围中,野心家和阴谋家会得到广泛的尊敬和崇拜,晏婴、苏秦、张仪、诸葛亮、司马懿等等之流比比皆是。他们的阴谋奇诡经过一代代的鼓吹和学习,已经像毒品一样注入了一些人的血液里。也因此,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一向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智谋至上的逻辑,在乱世中谋得统治、夺得政权,凭借的常常不是道德,而是权术、伪善与诡计。

欲擒故纵

诸葛亮通过毛遂自荐认识了刘备,刘备也通过徐庶、司马徽等人介绍知道了诸葛亮。可是当刘备决定请诸葛亮时,诸葛亮却躲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

欲擒故纵本是《孙子兵法》中的计策。《孙子兵法》第十六计中云:“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翻译过来就是:逼得敌人无路可走,他就会反扑;让敌人逃跑则可消减其气势。追击敌人时紧紧跟随而不逼迫,以消耗敌人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溃不成军时再捕捉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需,有孚,光的道理。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

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招,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要说石勒算是很会用这个计策的人了,可他还是比不上诸葛亮,不说诸葛亮用的时间比他早,但就灵活性上诸葛亮就比他技高一筹。诸葛亮把孙子兵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出山宣传策略上,制造声势,欲进先退,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