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4909800000004

第4章 毛泽东找到应用道的密码

《老子》是智慧书,给中国人带来很大的实惠,但获益最多、用得最好的还是一代伟人******。

1.初谈读《老子》就得40个铜板

在******早期的读书活动中,有一件涉及到老子的事,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他同萧子升一起与刘翰林的会晤。

当时,他和萧子升都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正赶上学校放暑假,为了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他和萧子升开始了徒步旅行。他们走到了宁乡地方,由于走的肚子饿了,又加上身上没有钱,于是便想找一户人家讨点饭吃。他们听说当地有三户读书人,声望最高的是刘翰林,于是便想到他那里去。由于是要去见翰林,所以就决定作一首诗,以此投合这位老知识分子。******先开了口,吟出了第一句,萧子升接着连出了第二句和第三句,******又吟出了最后一句。四句诗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首下面的诗:“翻山涉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这首诗既称颂了刘翰林的隐居生活和学识,又表达了自己的艰苦求访和所遇到的饥困。刘翰林见到这首诗,感到他们很有学问,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谈话中,他们说到他们曾读过“十三经”,也说到他们读过《老子》和《庄子》;谈到《庄子》和《老子》的版本,他们还回答了刘翰林说到的问题:“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刘翰林非常赏识他们的学问。临分别时,刘翰林还给了他们四十个铜元。

2.评用相结合

******早在长沙读书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老子》一书,熟悉了《老子》一书中的思想。而且就是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对《老子》思想的评用。例如,曾评说到老子的思想。认为人类向往大同世界j是不现实的:“人现处于不大同时代,而想往大同,亦人处于困难之时,而想往平安”,“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在这里,******否定了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此说明了“大同时代”并不存在,同时也说明了老子的理想社会的不存在。后来,******走上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为了说明问题,也是常常评用到老子的思想。例如,1949年,******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提到当时的困难时,就借用了老子的思想。******写道:“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由此可见,******读《老子》是评用相结合的。否则就读死书了。

3.得出了给出的东西又收回来的结论

1936年底,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中讨论到战略退却中丧失土地的问题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老子》三十六章中“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思想,有力地说明了想要得到必先失去的道理。******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接着,******就用事实作了形象的分析:暂时的丧失土地,是为了将来的恢复土地,是为了将来的扩大土地,没有现在的丧失,就没有将来的恢复和扩大;买者丧失金钱,是为了取得货物,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丧失了货物,是为了获得金钱,如果不丧失货物,就不能获得金钱;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但却换来了明天的精力,这时如果不丧失时间,就不能得到明天的精力。所有这些都说明,“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一种科学的辩证思想,是方法论中宝贵的真理。

1956年3月5日,******在听取******有关部门汇报手工业工作情况时,作了题为《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指示中又一次运用了《老子》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辩证思想。这是就着国家企业要帮助合作社企业来说的。******认为:国家企业要帮助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企业,要拨物资给他们,而且价格要合理。这是因为,国家企业是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两者不一样。合作社一开始时经济基础不大,需要国家来帮助,国家可以把替换下来的旧机器和公私合营并厂后多余的机器厂房,以低价拨给合作社。这样做,看来是国家暂时吃点亏,但是待到合作社发展大了以后,国家就会增加税收。这样,给出去的东西,不就又收回了吗,而且收回的会大大超出给出的。这就是“取”和“与”的辩证关系。

4.看到了坏事能转变为好事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演。讲演中说到“坏事能否变成好事”时,******运用了《老子》第58章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充分地说明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道理。******把二千多年以前老子说过的话拿出来,是针对当时一些怕出乱子的人的。******用老子的话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在******看来,“日本打倒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的观点,也证明了老子祸福相倚的辩证思想。

与老子哲学有关的,还有******的一处哲学批注,就是******对《辩证唯物论教程》的一处批注。这个批注在时间上虽说不一定是在最后,但是就其内容来说,却是有着一定总结性的。

关于《辩证唯物论教程》的批注,是******读到该书第三章第六个问题“对立的相互渗透”处写下来的。原书此处写道:“对立的相互渗透,一个对立向他一对立的转变,存在于一切过程中。为要暴露及指摘这种相互渗透的性质,必须具体的地分析过程……”。******就此批注说:“……军队的休息训练,同时即是加强战斗力;退却与防御,同时即是准备进攻;良药苦口,同时却利于病;忠言逆耳,同时却利于行;羊肉好吃,无奈烫得慌;玫瑰花可爱,刺多扎手;佳人却可倾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变的对立。一切对立都是这样的”。在这里,老子的祸福相倚论,与其他对立统一的事物是并提的。这是******对老子哲学的辩证法的肯定。

5.看出老子比较老实

1964年8月,******在一次会上说:“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1968年,******在一次会议上又谈及当时围绕老子哲学观的那次唯物唯心的争论,他说:任继愈讲老子是唯物论者,我是不那么赞成的。得知天津有个教授叫杨柳桥,他有本《老子今译》,他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论者,我就很注意这个人。此外,******还高度赞美《道德经》的文采斐然,他开导人们:学楚辞,先学《离骚》,再学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