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年,马云召集了18个人,在家里开会。马云说:“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50万元人民币,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字。‘阿里巴巴’ 很容易拼写,而且《一千零一夜》里‘ 芝麻开门’ 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是通过努力他们最终存活了下来。他们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马云家里。1999年以后,阿里巴巴从高盛和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马云说:“我们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全球视野,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我们从来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 。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阿里巴巴曾犯下一个错误,就是扩张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到2002年,我们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服务,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利。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到2002年底,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强了。
作为全球第一家拥有超过千万用户的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客户遍布全球各地,每天向各地企业及商家提供上千万条供求信息,成为全球商人的首选网站,马云认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是阿里巴巴成功的关键。马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抓住了商人最关心的事:买与卖,让商人把购与销的业务在他的网上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这样的方法,当然受到商人的热烈欢迎。许多外国商务部都推荐本国企业使用阿里巴巴网站,所以阿里巴巴很快就成了拥有上千万用户的大网站了。
马云总结自己创业成功有四条原则:一、创业者不但要有眼光,而且还要有“闯劲”,没有点冒险精神,四平八稳是做不成什么事业的;二、不能盲目地闯,要谨慎前行;三、不仅要想,更要去做,马云说做事不能拖拖拉拉,决定的事一定要抓紧;四、要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有点成就时不要骄傲,遇到挫折也不要气馁,面对危机的来临不要惊慌,面对金钱的诱惑不要动心,面对快速扩张不要盲从。马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马云未来的愿望
马云说:“我在困难时期学到的一课就是你必须保持团队的价值、创新和视野。只要你不放弃,就仍然拥有成功机会。当你的力量还很渺小的时候,你必须动脑筋想办法,靠你的智慧生存,而不是靠你的力气。上市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上市的时机选择正确。我们的B2B公司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市场环境也比较健康,公司管理也很强。阿里巴巴在香港的成功上市证明:内地的企业也可以在香港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高水平的估值。我的打算是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让消费者和企业能够在网上进行所有的交易。我们还与雅虎合作,进军搜索服务领域,并且开通了网络拍卖和支付业务。我希望创造100万个工作机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交往和经济环境,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我是一个比较正统的人,我看重的是,在我的一生中,我能够做些事,影响许多人,影响中国的发展。当我成就我的理想时,我认为自己是放松的、幸福的,我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我感到莫大的安慰。”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进的场景,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二十多年来,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把一封封信件和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平凡的工作,不凡的足迹
王顺友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的投递员。20余年间,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这个外表矮小、干瘦、背微驼的“男子汉”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寂寞和艰难险阴,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16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架起了一座信息和知识的桥梁。
从海拔近5000米到近1000米,依次经过察尔瓦山、雅砻江河谷、座窝出、矮子沟、鸡毛店山、山王庙峰、刀子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峰沟谷,穿过四片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刀子山经之地察尔瓦山,气候异常恶劣,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而一旦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砻江河谷时,气温又高达40多度,酷热难耐。从白碉乡到倮波乡,还要经过当地老百姓都谈之色变的“九十九道拐”。这里山路崎岖狭窄,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掉进滔滔江水中。
在这条路上,没人能和王顺友比耐力,他顽强无比;没人能替他分担这近乎残酷的艰苦,他一肩挑、一人扛。当万家灯火、家人团聚的时候,王顺友往往是一个人蜷缩在山洞、牛棚、树林里或露天雪地上,只有骡马与他相伴。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就啃几口糌耙面,渴了只能喝几口山泉水或吃几块冰。到了雨季,他几乎没穿过一件干衣服。
王顺友以苦为乐。他是苗族人,唱山歌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在大出深处,常常走上一两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孤单寂寞时,他就亮开嗓子纵情地高唱山歌:“月亮出来照山坡,照见山坡白石头。要学石头千年在,不学半路丢草鞋……”
为了能方便沿途群众,他宁愿绕路、贴钱、吃苦,在风雨中多走山路,却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他还热心为农民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王顺友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05年,王顺友应万国邮政联盟之邀,飞赴瑞士,为万国邮联行政理事会年会作关于中国邮政普遍服务的报告。万国邮政联盟是联合国管理国际邮政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自1874年成立以来,王顺友是受邀作主题报告的第一个普通邮递员!
王顺友为中国十几万默默无闻辛苦工作的邮递员赢来了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的敬意。
白手起家步步踏实——张大中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张大中从一个普通的供销社小员工改行做起了小家电的生意,后来滚雪球越滚越大,就开始涉足大型家电商场领域了。他有着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和缜密的经济头脑,立足北京,很快就发展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家电商场。2000年,张大中位列《福布斯》中国排行榜第95。
放弃铁饭碗创业做小贩
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走来走去招揽生意,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就是张大中,他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游手好闲而被迫当小贩的。恰恰相反,他有一份在当时看来挺不错的工作,当时他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供销社当电工,那个供销社有20多名员工,卖着国家管制的油盐酱醋,月薪30多元,按当时的工资水平,还不算太低,尚可养活3口人生活。
张大中1948年3月出生于北京,兄妹7个,排行老三。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生,母亲是一个富商的独生女。父亲早年参加革命,是共产党员,但是身体不好,早在“****”前张大中十几岁时就过世了,妈妈成了整个家庭的支柱。但是“****”当中,妈妈上街贴了大字报,最终被定为“反革命罪”。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但是当时要求平反的人很多。张大中的大哥、二哥都是踏实安分的人,大哥当时已经分配到外地工作,供养弟弟妹妹们生活。他瞒着大哥,拿着材料到处上访,市委、中央都跑遍了,“在大哥眼里我这是典型的给组织添麻烦,一直到平反的补偿彻底发下来,我才告诉大哥。”张大中回忆道。1980年,落实政策,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钱,兄妹7个,每人1000元。张大中陷入了沉思——用这笔钱干点什么?跟兄妹们一样拿去买电视机、买大衣柜?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能“糟践”了,尽管他还没有想到具体用来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拿这笔钱“干点什么”的念头非常清晰。这一年,张大中31岁,在同学的介绍下有了对象,1000块钱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来结婚,剩下的作为“干点什么”的启动资金。这一切促成了供销社电工张大中“变身”为1980年8月的那个刷煤气灶的小贩。张大中说:“我觉得,做人做生意一定得比别人多看半步,别人没有想做生意时,我已经开始尝试了,当看到刷煤气灶不行时,我又能立即画上句号。”
自制六十台落地灯电器铺里的小老板
看到刷煤气灶不赚钱,小贩张大中并没有停下他“干点事情”的想法。
1982年冬,在自家厨房里做出的60台落地灯,成为张大中经商盈利的起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张大中的几十台手工落地灯虽然是“三无”产品,还是被居民们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一个供销社来向他采购了几十台。在甘家口的一个商场里,张大中卖出的8个落地灯共纳了2.4元税,60台落地灯最后一共赚了160块钱。对于一个月工资30块,还要上交老婆26块的张大中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多了几个月工资,而是从根本上坚定了他能够靠自己双手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张大中说:“从插队当农民,到供销社当电工、售货员,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卖出去的落地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1982年底,张大中向供销社领导递交了辞职信,供销社的领导和岳父岳母出于好心,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但是张大中还是选择了辞职。落地灯的生意做了没多久,张大中发现一个朋友的单位有一批积压的电子元器件可以用来做音响放大器,他如获至宝,低价买下,用自己的电子知识做成一批音响放大器卖,物资匮乏的市场再次给了“先走半步”的张大中丰厚的回报——放大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2年4月,张大中成立了“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后来拓展到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后来改名为金钟音响厂。做了几年后,张大中发现,在北京,制造业不如商业,“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我发现做电器原配件生意赚钱更容易。”他立即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1986年,张大中的第一家电器原配件商店在中组部路口的灵镜胡同8号开业了,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但是生意非常红火,他手里攒下了四五万的积蓄。
改革开放政策好创业获得大发展
张大中的创业经历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紧密相关,他的遭遇代表着一代草根企业家的命运。1986年的一天,张大中被通知去北京市工商局“坐一坐”,他被告知“违纪”了,因为他的“张记电器加工铺”开了两家,那时,任何个体户不允许开分店,“连锁店”还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玩意儿,张大中的分店只好关门。但是到1987年,政策允许开分公司了,张大中的分店立刻恢复了营业。让张大中的事业进一步得到飞跃的关键,是1993年开张的玉泉路音响城。电子原配件、音响等电器生意,伴随着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卡拉OK热,财源滚滚而来。但是,张大中再次敏锐地发现,偌大一个北京城,卖音响的店没有一家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集中起来销售的大商店,都是十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他决定搞一间大的商场,他看中了玉泉路一家几万平方米的商场,租了下来,成立了一家大中音响城。但是,这个想法却没有像以前几次那样见效。玉泉路店起初的想法很好,但是初期的现实很残酷。刚开始搬过去,由于知名度不高,经营非常惨淡,一天的营业额,连给店员开工资、付电费都不够。整整有半个月的时间,张大中根本睡不着觉,天天都想该怎么办。这是他经商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
他决定坚持下去。咬牙挺了半年之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姓中间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知道玉泉路有个最大的音响城,里面所有音响一应俱全,选择余地大。这个音响城后来不仅经营音响,也开始代卖家电,直至后来以家电为主。张大中真正走进家电生意的圈子,是1999年在北京城里各处复制玉泉路店的模式,成为北京市场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
促成张大中经商大发展的关键是2002年中央电视塔店的选址。张大中直言,整个大中电器的价值,这个中塔店能够占40%。坐落于玉渊潭公园西门对面的中塔店,是三环上唯一一个有大面积停车场的家电卖场,自2004年以后,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2007年甚至达到了20亿元。这是大中电器所有门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这个店的开张,完全是张大中个人决策的结果。张大中说,中塔地下商场在建的时候他就进去看过,觉得是个很宏伟的工程,建成后,那里被用作批发市场租出去了,生意一直很冷清,谁都不信这里能开红一个电器连锁店,但是张大中却认为那是一个好地方,以很低的租金拿下了中塔店,然后进行大规模宣传,作为大中的标志性门店推广。经过一年的强力宣传后,中塔店开始盈利,不仅迅速成为张大中所有门店中最赚钱的店,而且也是当时全国单店销售额最高、最赚钱的店。2007年12月,张大中将大中电器的全部股份以36.5亿元卖给了国美电器。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张大中已成为2008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第95位富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