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快乐禅
4890400000006

第6章 慈悲为怀(1)

16.放生鱼

巫先生和别人一样,在清明节期间总要去拜祭先人。为表示他的爱心,他也要去买两条鱼到珠江里放生,这是广州人的习惯。

拜祭先人时,巫先生是合什闭目,口中念念有词。当然这也是一种形式,为的是向先人汇报一下自己,为他们祈求冥福。此汇报中当然包括了他的善举,使得两条危在旦夕的鲤鱼死里逃生,这是指他往珠江里扔的两条鱼。巫先生心里想先人一定很赞同他这种充满慈爱的义举,所以,他念完了心里就觉得很满足。

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往回走,在江边,他遇见好几个人,手里都拿着鱼,兴冲冲的叫着:“真是大有收获,这可是个好兆头呀,今年一定能赚大钱了,真是年年有余(鱼)呀!”

巫先生想这些人也一定是慈悲大发,买了鱼去珠江放生的。于是他用很善意的目光默默地朝这几个陌生人点着头,觉得大慈大悲大有人在,这能不使巫先生感到高兴么!

不过,这几人拿着鱼并不朝江边走去,而是往回走。巫先生诧异地问:“你们不是去放生吗?”

“放生?放生是怎么回事?”这几个对巫先生说的放生似乎闻所未闻,很感惊奇地打量着巫先生。

“你真要去放生?倒不如交给我们,让我们替你把鱼放进肚子里吧!”那几个人嘻嘻笑着,尽情地揶揄巫先生。

巫先生大失所望,气得说不出话来。他看到很多人都举着网,往江里捞,大都有收获。捞到鱼的人欢喜得大叫,连小孩子也参加了捞鱼的行列。

江水滔滔翮着浊浪,江面上浮着很多鱼,这些鱼看来都是由很多像巫先生那样乐善好施的人放进江里的。但这些鱼却拚命地挣扎着往岸边游,自投人们的罗网。巫先生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为什么鱼儿宁可自投罗网,也不愿逃生昵?

后来,他才弄明白,这珠江水污染太严重了,鱼儿被放了下去,简直不能往水里扎,就像我们人在充满浓烟的房间里冲出来那样。在这样的河里,呆着无疑是要给活活呛死的。所以鱼儿宁可投入人们的罗网里,也不愿意往河里游。

巫先生醒悟到这个道理,以后上山进香,就再也不买鸟放生了。而且还对那些善男信女讲这个道理。他说:“那些山民知道大家买了这些鸟一定会放的,所以就争相去捕捉。受惊吓而死的鸟也就增多了,大家无非是为了放生,不如都不去买,那些山民见没人买也就不去捉这些鸟了。捉了又放这些鸟,慈爱和作恶岂不是抵消了!”

《菜根谭》有“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句,古人是那么有爱心,正是这种慈悲心肠,才使得人类有了繁衍不息的生机。虽然,我们令人不一定认同古人这种“滥爱”的做法。不过,人之所以为人,正是人有爱,人有智慧,如果人类没有一点爱心,岂不是形同草木和泥土了。《易经.系辞》有云:“生生生之谓易”,也就是生生不息的意思。当今人类滥杀生物,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即使我们有慈悲心,也难以实现爱的愿望,但愿从爱护环境做起,以示人类对大自然的爱。

偈曰:慈悲之心,生生之机,爱护自然,爱尽所及。

17.梦蛤蟆

蓝先生极是乐善好施的人,心地善良得很,平时走路也是小心翼翼,生怕踩着了蚂蚁似的。

一天夜里,他外出归来,天很黑,没有月亮,连街灯也不亮。他是一脚高一脚低的,跌跌撞撞,慌不择路地走回来。

可刚走到家门时,只觉得脚下踩着了一团软乎乎的东西,且“吱”的一声响。蓝先生心里慌了:“怕是踩死了一只蛤蟆吧,罪过,罪过……”

他心里越是慌,越是很内疚。他想坏了一条小生命,这蛤蟆肯定不会放过他,晚上会来索命。这一想,心里更是怕得不得了,连忙开了门进去。

蓝太太看他脸色煞白,额上直冒冷汗,便关切地问:“可是病了?”

蓝先生心更慌了:“我这样子病了?”

“不然,为何出了一头的冷汗,脸色这么难看。”

“我可能害了一条小生命。”蓝先生心有余悸地说。

这可把蓝太太吓了一跳,这可是刑事罪呀,弄不好可要枪毙的呀。

“不,只是踩死了一只蛤蟆。”蓝先生解释道。

蓝太太哦道:“我当是什么大事,原来是只蛤蟆呀。”

“那好歹也一条生命啊!我怕那蛤蟆会来索命的呀。”此时,蓝先生觉得满肚子有很多虫子在爬似的。心想,这或许是蛤蟆的卵长在我肚子里了。

“哎呀!你别自己吓自己了,哪有这样的事,快洗个澡睡觉吧。”蓝太太劝慰丈夫说。

这一夜,蓝先生寝不安席,老做恶梦。梦见很多蛤蟆爬上他的身体,争先恐后的钻进他的肚子里,说是要在里面产卵,以作为对他踩死一只蛤蟆的报应。

正当他肚子里的蛤蟆越来越多,他大叫一声,连蓝太太也被他吓醒了。

蓝先生心神不定,恍恍惚惚的,他一定要看个究竟,是不是真的踩死了一只蛤蟆。他推门出去,走到他夜里踩死蛤蟆的地方,这才发现是一只被踩瘪了的烂茄子。

这时候,蓝先生才心神稍定,肚子里也不再觉得涨了,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蛤蟆在里面产卵的感觉。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上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冲凉一下。他便去提了凉水来,把热水调凉了,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蝼蚁、草根生命,这么烫的水下去,会坏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浇水多好,可活草树。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呀!”

他于是开悟了,并以“滴水”为号,所谓“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既是曹源寺,也是曹溪的源头,这说明真禅的源头在六祖慧能修过的曾溪。

人是有善良之心的,也就是佛说的“慈悲为怀”。生命无论多么卑微,在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偈曰:一念之差,心生障碍;曹源滴水,济心自来。

18.老保姆

符经理家的老保姆做错了事,符经理一气之下,要把她辞退了。老保姆年纪已经很大了,要真辞退了她,她只有返回乡下去。她在城里举目无亲,年纪又这么大了,还有谁请她干活呀!一想到将会失去生活依靠,老保姆不禁老泪纵横。

经常到符经理家作客的葛教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为人也随和,因为他是符经理父亲的旧交,所以符经理对他挺尊重的。保姆想来想去,唯有去求葛教授替她说情了。

葛教授知道符经理是个严厉且又很认真的人,在公司里,只要谁犯了错,都绝没有情面可讲,必按规章处理,他决不是一个轻易用感情可以打动的人。

这事可有一定的难度,葛教授心里明白,这可不是一两句以老卖老的话,就可以把符经理说服的。

于是,他对老保姆说:“对符经理不是一味请求就可以的,你可要小心行事,要顺着他的意思,不要说话,或者还有一丝希望。”

保姆说:“只要先生能帮我,我一定按先生的吩咐办就是。”

“你要是真想让我帮忙的话,而且能真的帮上忙,你一定千万千万别说话。他要撵你走,你就走,只是你每走两步就回头看看他。可千万别自我评功摆好,说什么我在你家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你还是吃我的奶长大的,这些话可要切记不讲为妙,这样会有希望成全你的。”

这天,葛教授装作来符家串门,符经理很客气地为他泡茶。

葛经理假作不知道,说:“咦,怎么今天要你自己亲自泡茶呀,老保姆呢?”接着他就熟不拘礼地高叫起老保姆来。

符经理沉着脸说:“葛老,你不必喊了,我把她辞了。”

“哦?”葛教授也不追问。

这时,老保姆很伤心的走了出来,一手挽着包袱,一手擤着鼻子,看得出她是涕泪唏嘘的。

老保姆按葛教授教的办法,每走两步,就回过头来,依依不舍地看看符经理。

葛教授则在一旁说:“哎呀,你这么大岁数了,也该走了!还看什么,叫你走就走吧,难道符经理现在还要吃你的奶么,符经理不想再看到你了!”

葛教授这么一说,倒使符经理动了恻隐之心,想到自己小时候,保姆对自己的照顾,真有点不忍把她撵走,于是凄然的说:“好了,这次就算了吧,下次可不能再犯了,还留下干吧!”

世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老保姆固然有缺点错误,符经理能没有缺点错误吗?现代社会这种种的问题,不但越来越多,而且越演越烈,越发不可收拾。释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指出,人类一切问题的症结,全在于无明。由于迷惑的真实相,对自我身心及外在世界的误解,输入了“错误的生命程式”,乃至产生错误的行为。

而葛老的智慧在于能启动符经理“无明”心中潜在的“明”,这就是对老保姆一乳之恩的眷顾。正是这爱的生命程式输入并储存在符经理的生命电脑中。这才能使得人们互相以慈爱的心,宽恕对方的过失和错误。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

偈曰:待人宽容,无须赶尽,火坑莲池,爱之泽润。

19.妈妈的罗嗦

鲍小姐出门时,天色甚好,于是拎了包就走。

没走几步,她妈妈就抱着一件薄毛衣和一件雨衣赶了出来,把她堵在楼梯口,苦心婆口,一定要鲍小姐把这些东西都带上。

鲍小姐有点不耐烦了,这么好的天,还要她带上根本用不上的东西,这不是累赘吗!所以她坚决不带。

一看女儿不肯带,妈妈急得眼泪汪汪的,几乎是哀求了:“带上吧,乖,听妈的话!”

鲍小姐真是不胜其烦,看到妈妈急得眼泪也流出来了,有点于心不忍,无可奈何地接过这些东西,嘟嘟囔囔地说:“真是婆婆妈妈的,罗罗哩哕嗦,真讨厌!”

只要女儿肯带了,就是被责怪几句,也在所不计了,妈妈的脸上绽出了笑容。

果然,一到下午,天便沉了下来,飕飕地刮起一阵阵凉风,气温也骤然下降,哗哗下起大雨来。

鲍小姐这才体会到妈妈的心情,妈妈的爱真是无微不至。

这时,她的同事们无不羡慕她有个这么慈爱的妈妈。因为她们着凉了,正不时地流着鼻涕,打着喷嚏。

“唉!我妈妈好是好,就是太口罗嗦了,真叫人受不了。有什么法子,让她不再罗嗦就好了!”鲍小姐还啧有烦言地说。

一位年纪稍大的同事说:“哎呀,我家有个邻居,她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怕它到处乱钻,弄脏了,所以把它牵得紧紧的。可是小狗特别喜欢去钻一些脏地方,去寻找它爱吃的人家丢弃的骨头残渣之类的东西。这样邻居不免要揍它几下,以告诫它。这正是主人对小狗的爱,才这么看紧它。若是她不爱这小狗,也就随它到处乱钻,去找一些污秽的东西来吃。同样的道理,要是你妈妈不爱你,才不管你那么多,冷也好,热也好,不闻不问的。她这么罗嗦,正是爱你的表现呀!孤儿院的孩子,想求父母的爱,还求之不得呢!”

尽管天气凉了,雨也下起来了。不过,鲍小姐既没有着凉,也没有让雨淋着。在回家的路上,她还觉得暖呼呼的。

父母基于对儿女的爱,才会有叨唠;若是他们对儿女不闻不问,任子女随意流荡,也就是子女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所以,有人关心垂爱,应当要特别的珍惜才是。

人是有感情的,如果一个被骂成无情无义、冷血动物,那是很难听的。人之有感情,佛经上谓之“萨堙”,就是有感情、知觉、有坚强毅力及向前奋进的力量。只是这种爱的力量,往往未经理解的净化,难免出现爱之深责之切,乃至于曲解成恨。

佛教认为,爱永远和我结合在一起。但透过主观的我,发之于情,这就会蒙上自私的阴影。原来纯真的爱就会变得复杂,不能发挥原来爱的功能。所以佛要求将爱净化,不要与私我结合。

偈曰:爱本自然,出于纯真,若以私我,由爱惹嗔。

20.雉鸡与酒席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远古时,有一座大森林忽然发生野火,大量的树木被烧着,不少动物家园被毁,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鸡,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微薄之力欲熄灭这场大火。它飞向远处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湿透了,再飞入森林救火。

如此往返,飞来飞去,不以为苦。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还是坚持这样做,竭力想救灭大火。

这时,帝释天见它这么不辞劳苦,便问道:“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雉鸡答道:“我只想能救了这场大火,好让森林中的动物都能得到安身之处而已!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虽然身体小,但还是有力量的,尽管这力量很微弱,但还算是一分之力。既然还有力量,为什么不尽力扑救呢!”

天帝于是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

雉鸡答道:“我一直这样飞来飞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飞不动了,死了,才会停止。”

对于这种不计功利、价值、得失,毅然跃人火坑的傻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我们可以为一个人花费好几年时间,只要能够帮助他了解自己,就是有意义的。”

雉鸡就是有这种“傻劲”的鸟,它已经没有了“你”“我”“他”的观念。在它的心目中,你们就是我,我就是你们。为自己谋福利,就是为众生谋福利。

戚先生是个大企业家,他的家财已积有数千万了。可以说,他什么也不缺。有一天,他接待了做生意的伙伴,这可是一笔上千万的交易。为此,戚先生可要好好的招待招待他们。于是,他在城里最高级的五星级大酒店设宴。席间,当然什么最高级的佳肴都应有尽有。

“戚先生,你真太客气了,点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真是受之有愧呀!我们都不知该吃哪一样好了,吃不完岂不是浪费。”客人们谦恭地表示对东道主的感谢。

“吃吧!这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各位赏脸呢!请到各位真不容易呢!也算是我今天够运气,能把各位从百忙中请来,我表示十分感谢!”

宾主都那么客气,互相谦让让,不知不觉在觥筹交错中,把时间消磨了,酒醉饭饱,各人醉意微醺,兴尽而归。

戚先生一买单,这顿饭吃了万把块钱,且还剩一大半的酒菜吃不完。

吃不完的酒菜,酒店里的规矩是都扔了。倒是便宜了从乡下骑着单车来淘泔水的养猪人。他们的车尾后都吊着两个装得满满的大铝桶。他们大有收获,很是开心,把车子骑得飞快,把车铃按得“叮叮”直响。

戚先生发现这乡下人的单车头上还挂着一个塑料袋,里面尽装着几乎是没动过的佳肴。于是问他:“你把这些东西……”

“喔,我是把这么好的菜拿到村子里,让大家见识见识,城里人一顿饭上万块钱的派头。这些钱要让我们一条村的人吃,足够吃饱一年了。”养猪人不亦乐乎地说。

戚先生一听,很有感触。后来,他就把上酒店吃饭的钱,捐助给了山区的“希望小学”。

由于人们对利益的概念都是透过“我”而产生,这种“我执”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癌细胞。

偈曰:为救大“我”,雉之忘身;众生待哺,岂吝万金。

21.救火的人

人人都说尉先生是个大好人,他总是不哼声,对谁都报以淡淡的默然一笑。

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在马路边踌躇,来来往往的车子实在是太多了,她一直都抓不住过马路的机会。

尉先生看到了,即搀着老太太过了马路。老太太很是感激,拉着尉先生的手,叫道:“好人,真太谢谢你了,你真是好人呀!”

老太太看不见尉先生的模样。尉先生对她说:“老太太,不用谢了,谁都会这样做的。”

有一次,尉先生路过一个地方,刚好碰着这地方着火。

有个女人高喊:“救人哪,快救人哪,我的孩子还在里面呀!”

尉先生冲进火场,冒着浓烟和烈火,爬上一片火焰的楼上,抱起孩子就往外冲,终于把这孩子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