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4888000000004

第4章 禅理诗(4)

②斋:供奉神佛的食品。磬: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定:梵文Samadhi的意译,也译作“三昧”“三摩地”,谓心专注一境集中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偃松:也称“矮松”,常绿灌木,枝干偃伏。

③龛:供奉佛像的石室或柜子。

【译文】

繁茂的禾黍间小路通向寺院,我来到此地便停车拜佛求神。

鸟听到稀疏的磬声赶来食斋,刚脱离禅定的高僧仰望偃松。

夜深人静佛灯闪烁古殿凝凝,雨后天晴岩石滑溜水流飞溅。

当年我曾在此石上留下题名,如今壁空倾斜只有绿苔重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黄山院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阐发人生无常的道理。一、二句,作者写自己来到黄山院参佛的情况,“游人”当是诗人自称。只见一条小路隐约于繁茂的禾黍之间,通向山寺,山路曲折幽僻,求禅之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三、四、五、六句描写寺院周围的景观。磬声幽幽,鸟雀趁斋,高僧出定, 偃松丛丛,古殿中佛灯闪烁,雨后岩石滑溜,山清水明。这是一幅多么快乐、自由的修禅之地啊!与世俗相比,显得清静无为,令人神往。七、八句在前文描写的基础上予以点题,说明作者悟出的禅机。昔日在石上刻下的题名,如今早已被时光抹去,只留下重重的苔藓。其实,抹去的何止昔年的题名,今天的题诗,他年不也是同样的结局吗?真可谓时光倏忽,岁月无情。世人痴迷,不晓得世事无常的佛理,只能徒增惆怅与伤悲。

慧能示法诗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赏析】

此诗是慧能反驳神秀观点而写的示法诗。是慧能阐发其顿教宗旨的着名禅诗。全诗完全否定神秀的观点,即否定渐修,否定万法实有。而主张万法皆空,即并不存在什么菩提树,也不存在明镜台,万法皆空,本无一物,也就是自性、佛性本来即清净,无垢无染,这样的自性哪里能惹上尘埃。既然如此,又何须用渐修的工夫去擦拭尘埃?而只要能顿了彻悟,见自本性,即可成佛。和神秀针锋相对,作为南宗开创人的慧能,透过此诗鲜明地宣示了其教旨,从而标志了南宗禅的问世。 杂诗

庞蕴

神识苟能无挂碍,廓用法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译文】

假如神识没有受到遮挡阻碍,整个大千世界全是一片虚空。

不必藉助坐禅和持戒去修行,超然得到解脱何须徒劳用功。

【赏析】

此诗是作者宣扬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修禅的示法诗。这是作者以后一直反复宣扬的思想。首联是对慧能去除无明彻见佛性的思想的阐释。神识即指佛性,此神识如无有妄念无明蒙障,那么,整个法界就都是虚空。这即是六祖慧能“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之意。后联认为修行可不靠坐禅和持戒,只要超然顿悟,就不需要坐禅等徒劳之功。这即是宣扬日常生活即可修道,如另一首诗所说“运水及搬柴”就是修道的主张。

杂诗

庞蕴

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 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青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译文】

那超绝的真如本体和日用之事并无区别,只有靠我自己与它相偶相偕。

头头处处都不要有是非取舍之妄念,处处头头都不应与自性真心相乖。

分出朱分出紫是谁妄加的称号?像那青翠的山洁净得没有丝毫尘埃。

多么超绝的神通妙用也没什么稀奇之处,它实际极为平常就像日常的运水搬柴。

【赏析】

此诗亦为丛林传颂的名诗,极富哲理,较明确地宣示了禅宗崇奉的佛性真如的本质和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修道的禅宗修行方法。首联说的是佛性本体和日用事无别,即是谓佛性本体和****体用一如,不一不异。要领悟此理只有靠自己与其相谐相共加以体悟。颔联指出要能体认真如必须在心中去除取舍之妄念,处处都不要违背乖离佛性,因为以差别取舍之心看佛性就是生起了妄念,就与佛性相违。颈联即指出妄定名号区别名相就是与佛性相违。但佛性有如不染尘埃之丘山并不因朱紫之假名而受污染。结联说明修道并不稀奇,就和运水搬柴一样极为平常。全诗巧为设喻,运水搬柴之说以后就成为丛林盛传之名句。

示法诗

希迁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 【译文】

从来就共住在一起但不知名,随缘任运相与相和就这样前行。

自古以来圣贤还不曾识得,鲁莽的凡夫岂能够洞明?

【赏析】

此首示法诗是希迁赞扬药山惟俨禅师而作,其经过《景德传灯录》曾记述。

药山惟俨一日静坐,石头见后问他做什么,惟俨说一切不为。石头说,这就是闲坐。惟俨说若闲坐就是为。石头说:你说不为,不为个什么?千圣也不识。希迁就写了这道偈。此偈所说的也是佛性本体的特性。道或佛性可体悟而不可知解,可冥行而不可证举,与人共处但不知名。道既非知又非不知,既非为,亦非无为,而是潜心默运,所以说:“任运相将只么行”。后联说佛性本体难以识得。

药山惟俨对佛性有如上的见识,极为难得,故希迁加以赞扬。

示法诗

神赞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译文】

明明有空门却不从门去,偏去投窗棱实在是太愚痴。

一辈子埋头死钻故纸堆,何月何日才会有出头时?

【赏析】

此示法偈写作经过,《五灯会元》记云:“本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地故纸,驴年去。遂有偈。”从上所记,可知神赞此偈之作主旨在于说明死读经书不是修行求道的正确方法。他是从 蜂子投窗一事受到启示,而悟到这个道理的。蜂子不从空门飞去,却乱投窗想钻窗纸,结果来回碰壁,十分可笑,由此,他悟到修道只钻故纸堆就和蜂子钻窗纸一样,无出头之时,是可笑的。因此,他批评他的老师而作了这首有名的偈。神赞批评求佛于经纸之做法,而主张从空门出,认为世界如此广阔,他所谓空门,即是指由自心去求悟。因为最广阔包容一切的就是人的自性自心,即心即佛,何须外求。他求外觅,即是外道。此偈设喻准确深刻,因而偈出后在当时甚为流行。

示法诗

龙山和尚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辩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译文】

三间茅屋就是我此生的住所,一道神光彻照心田,千象万境是这般安闲。

不要用名相是非来和我相争相辩,世间浮生穿凿之事与我已了不相关。

【赏析】

此诗以“一道神光”照彻比喻悟到了佛性、自性,万境喻****现象界,因彻悟了自性,在神光照射下,那大千世界、森罗万象都闲静地显现前,意即体悟取了大千万境无非自性之显现。因而对世人以是非来相问相辩,对浮生的妄自穿凿均不为所动,认为与自己不相关。龙山和尚此种体悟实质即在破除法执,达到空诸色相,空诸万有,以自性神光照彻色相万有,而求得自性之彻见。 若解捉老鼠

拾得

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

若能悟理性,那由锦绣包。

真珠入席袋,佛性止蓬茅。

一群取相汉,用意总无交。

【译文】

如果能解得捉老鼠的方法,那么捉老鼠就不要全靠白猫。

如果能够领悟理性的奥妙,哪里用得着锦绣去封包。

真珠被硬装进了席袋,佛性真如被滞止于蓬茅。

这一群只取形相的人,他们的用心和真如总不能相交。

【赏析】

此诗所写的是修道方法。作者的主张是要抓根本,要彻悟理性,掌握本质。

首联明确指出只要掌握捉鼠之方法之关键,那么,不用猫也一样可捉鼠。二联进而说重要的在于悟其理性之根本,而不要看锦绣其外的形式。三联批评一般人却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用席袋包住了真珠,肤浅地以蓬茅去说明佛性,这是只见现象而不见本质。结联明确指出这些只知道片面取相的人,他们的用心和佛性真如毫无交涉。这首诗虽然宣扬的佛家修行之道,但所阐述的哲理是相当深刻生动的。 示法诗

慧寂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①。

酽茶三两碗②,意在镢头边。

【注释】

①兀兀:昏沉的样子。

②酽:液汁浓。

【译文】

尘念滔滔不断,即使持戒也如同不持戒,昏兀兀像根枯木,名是坐禅其实并不是坐禅,每日里平常生活,品饮浓茶三两碗,只要心中有把锄草的锄头,虽不坐禅也是在参禅。

【赏析】

此诗为宣扬禅宗修道方法的名诗。与庞居士着名的写平常心是道的禅诗齐名。而且其表现更为生动鲜明。首联是对一般只重形式的坐禅持戒的批评和否定,指出如果心中尘念滔滔不绝而持戒修行,持戒如同不持戒;同样如木头般的昏兀兀坐禅也不是坐禅,因同样也不能明心见性。后联写不持戒不坐禅,每日品茶,好像不是在修道,但只要意在锄头边,时时注意去除妄念,就一样是在修禅悟道。这即是平常心是道。饥时就食,困来即眠,搬柴运水,不论在何时何地,日常生活中都可修禅悟道,这也就是六祖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的主要修禅之道。慧寂为沩仰宗开创人,深得南宗真传,才写出这样深刻生动的示法诗。 示法诗

文偃

金屑眼中翳①,衣珠法上尘②。

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

【注释】

①翳:眼睛角膜病变后遗留下的疤痕组织。

②衣珠:指被妄尘所蔽之珠,即喻自性迷。《楞严经》:“譬如有人,于白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奔走。”

【译文】

即便是金屑,进入眼中就成翳病,要是身有衣珠,对求法人说就是灰尘。

你对自己的灵性,并不重视而去求佛,那么,佛祖一番苦心,最终究是为何人?

【赏析】

此诗以金屑为喻昭示学人破除法执达到自悟之境。金屑是比喻已开悟得道,但得到金屑以后,如执着所得,即成执障。恰如金屑虽贵进入眼珠则成病,珍珠虽贵也成为尘埃。因由迷得悟,由凡入圣,虽为珍贵,但以圣者自居,入圣位而止着,这即是又陷入法执,又被尘念系缚,又成了有住心。只有破除此法执,才是真正开悟。后联指出必须重视自己灵力求自悟,因佛性人人具足,禅宗祖师之教导根本在此,自己不自求彻见自性,而求于他人,就违背了佛祖的苦心教导。 示法诗

文偃

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

入户已知来见解,何烦再举轹中泥①?

【注释】

①轹:车轮碾过。

【译文】

云门孤高险峻,白云低低在它下方,水流湍急,游鱼不敢于中栖停。

进得门来,就已经察知来人的见解,言语表白就像车碾过的泥,不用劳烦你再举呈。

【赏析】

此诗是文偃宣示其宗风的诗。云门宗宗风,一般评为“峰辩险绝,世所盛闻”,因此,诗的前一句就是封云门宗宗风的自况。“云门”自喻其境界孤高,白云喻凡情、世谛,云门孤高,远出世谛凡情之上,因而说“白云低”。第二句“游鱼”喻参禅之人,学人到云门宗修禅,因水急而只能快游出不能停留,是说依云门宗参学可很快地得悟,如鱼跃而出。三、四句说云门宗接引学人及细微,学人来到,于行动举止之间,就能察觉其根性和修持境界,不待其言说。轹中泥即言语对答。 示法诗

文益

拥毳对芒丛④,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成空。

【注释】

①毳:鸟兽的细毛。此指毛皮袍。

【译文】

穿毳袍的僧人对着牡丹花丛,他的旨趣从来就与俗人不同。

发从今日显白其实并非始于今日,就像今日的红花就是去年的花红。

看朵朵鲜花随着朝露艳冶盛开,阵阵清香逐着晚风溢满庭中。

然而,不须要等它枯衰零落,然后才说它开始成空。

【赏析】

此诗相传为文益禅师与君王论道后同观牡丹花遵王而命。颔联是说发虽从今日白但并非始于今日,如花如去年之红,但已是今日之花,时间已非旧日。后二联谓艳冶之牡丹现在虽然随朝露盛开,逐晚风飘香,然花开必将花落,花香亦将有消歇之时,不必等到零落时才知道以后会成空。此示法诗以万物开落有定,由盛到衰为万物发展之必然来宣示色即是空之禅理,是颇有理趣的。是禅林中广为流传的名诗。 示法诗

怀浚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译文】

家住在闽山的东边又东边,在那里年年岁岁都有花红。

如今再到那花红的地方去,花还在那过去红的地方红。

【赏析】

此诗为禅宗名诗,表现极佳,寓意甚深,首句“家”喻参悟要到之境,说此境在闽山之东复东,即是说此境渺无定间,并无固定之所。是指明修行悟道的理想境界极茫远难寻。但虽如此,其中却年年岁岁有红花绽开,则是喻此胜境之美好。第三句说再到花红处,是谓此境界可以到达,不但可到达还可再次到达,是指开悟虽难,但确可开悟。第四句谓花在旧时红处红,是说妙悟到的佛性还如旧时一样。花红喻****或妙有,这****或妙有即是佛性之显现。佛性无古今,无过去无现在,所以所悟到的佛性昨今一样。花在旧时红处红,即是指佛性的永恒不变。 示法诗

道震

白云深复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

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着靴衫。

【译文】

在层层白云深覆的古寒岩里,彩凤衔着奇花异草欢快飞翔。

在那里,半夜就像白天日正午,骑牛人衣衫鞋帽都穿在背面一方。

【赏析】

此诗写开悟后神异境界。白云是对现象界****的比喻,“古寒岩”则喻人的自性迹即佛性,只要彻见了自性,进入到开悟的境界,就会有异草灵花被彩凤衔来,在此禅境中,日与夜无别,因而夜半就像白天日正午,衣衫鞋帽正穿反穿都一样。这是因为在禅宗看来,万物均不一不异,均无差别,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大即是小,小即是大,黑即是白,所以彻见了自性,就可进入到神奇境界。

题扫心图

叶适

大心觉也无亏成,小心沤也随灭生①。

道人常与帚柄行,遇其霍起须扫清②。 世间亦有无根树,又言朗月当空住。

劫尘颠倒不自由,只笑本来无扫处。

【注释】

①沤:水泡,浮沤。

②霍:忽然。

【译文】

大心开悟了就知道这大心无亏无成,个体的小心则如水上浮泡随灭随生。

因此,修禅之人要常常带着扫帚同行,遇到尘垢妄心冒出就要把它扫除干净。

无名烦恼的滋生就像无根树无根而生,但人的本有自性也像朗月一般常住太空。

只是因为劫尘颠倒使人不能自主,其实本不须扫,本无归处,只笑人们妄自费心。

【赏析】

此诗明确阐释禅宗佛理,其主旨基本与六祖慧能着名的示法偈相同。首联“大心”即自性真心,即人本有的无亏无成的自性妙体。“小心”则指随灭随生的尘尘妄心。二联所谓须扫清的东西即指这种泡沫般的小心。三联一方面指出“小心”如无根树般生成,一方面也指出人的“大心”如朗月常住。结联最后指出如果能觉悟以上佛理,了解劫尘颠倒的实质,能觉悟到本来面目,返归大心本性。那么,浮沤小心自无,也就根本不用扫,因本就无有扫处。全诗直说理与比兴并用,说禅理是较明透的。但这样直说佛理之诗,自然还不是上乘的理趣诗。 改业

白居易

先生老去饮无兴,居士病来闲有余①。

犹觉醉吟多放逸②,不如禅定更清虚。

柘枝紫袖教丸药,羯鼓苍头遣种蔬③。

却被山僧戏相问,一时改业意何如。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