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488300000033

第33章

第2篇第2章第7节人云亦云让人烦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或者不敢坚持和维护真理,说起话来哼哼哈哈、人云亦云,对人对事态度不明确,一味“好好好是是是”。这样的人可能是不动脑筋的懒汉,也可能是圆滑世故、趋炎附势的小人。在交际中,他们最终会落个失败的下场。

有一些人,思想懒惰,不愿动脑筋,在交际时看到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他们既不去研究别人说的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也不去思考自己应该怎么说和不应该怎么说。

比如要推荐一个干部,大家都说好,他也跟着说好,大家都举手,他也把手举起来。你要问他为什么赞成,他是说不出原因的:因为对他来说赞成是盲从,不赞成也是盲从。

人云亦云,就像鹦鹉学舌一样,他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这样说,反正是人家这样说了,他也就学人家的样子把人家的话搬过来说。这样不分情况地乱用人家的话,除了收不到好的效果,说不定还会带来不良后果。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僧人舍利佛和摩诃罗来到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家里。这位长者极为富有,且又好客,见两位僧人来后,十分高兴。恰巧这一天,长者家里有位到海外的商贩获得了很多珍宝,此时国王又赐长者为该部落的头领,长者的妻子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几件值得欢庆的大喜事都聚集到了这一天。

他俩来后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此时,舍利佛对长者说了几句祝愿的颂词:“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齐集;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诵发念十力。”(十力为佛教中佛与菩萨的十种力量)

“像今天这样吉祥的日子,希望今后常常来临。”

长者听完这篇颂词,心中十分高兴,便马上施舍给舍利佛两匹最精细的白毛巾。摩诃罗却什么也没得到。

事后,摩诃罗心想:舍利佛之所以得到东西,不就是由于几句庆贺祝愿的颂词吗?我以后也要学学。

过了些时日,长者又宴请僧人。这次摩诃罗被尊为上座。当时正值长者家中商贩出海获得的珍宝被海盗抢劫去了,长者的岳父家里又牵连了一起官司,长者的男儿夭亡,而摩诃罗却对长者学说了一遍舍利佛教给他的那几句颂词,并说:“但愿像今天这样的吉祥日子以后常常来临。”

长者听到这样的颂词,肺都要气炸了,立刻叫人鞭打他并将他驱逐出去。可怜摩诃罗挨打还不知是何缘故。

鹦鹉是没有头脑的,而人作为高级动物是应该学会说话的,如果不分情况,别人咋说你咋说,吃亏的将是你自己。

有些人,为了巴结权贵或者为了勾结同类,不分是非,别人说“对”,他就说“不错”;别人说“假”,他就说“不真”;与他人唱一个调子,好像应声虫一样。这样的人,虽然暂时能受到少数人的恩宠,但却为大部分人所不齿,时间长了,不会有好下场。

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中有个农会主席叫张得贵,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为了巴结老村长阎恒元,事事和阎恒元唱一个调子,为此,李有才给他们编了一段板话:

张得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得贵说“不圆”。

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捣不烂”。

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

要干啥,就能干,只要恒元嘴动颤。

张得贵长个舌头,好像就是专门附和阎恒元的,他说的话简直是老村长的翻版,农民会喜欢听吗?

说话的目的主要是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所感,并不是模仿别人的美丽辞藻、动人声调,就能谈笑风生。

有位先生曾因病住院,痊愈后他抒发感想:

“有些朋友真不愧为知心,像张三就是很不错的一个。虽然他只来看我一次,但浑身充满友情,叫人感动万分。”

张三到底用什么方法探病,而让这位朋友感激涕零?是否说了许多漂亮辞藻,而以动听的言辞慰问呢?

全然不是。他一踏进病房就说:

“怎么回事?脸上这么苍白,你这笨家伙,怎么又病了?躺着比较舒服是不是?不起来没关系,但老是睡在床上,不是愈睡愈糟吗?

“别哭丧着脸,赶快振作起来啊!这两天你不在,连喝酒也浑身不对劲,兴致全无。”

这些话多少带点粗犷味道,但在那位先生耳朵里,却充满诚挚的情意。他看着张三的表情,内心一定在想:啊!真谢谢你,只有你才能使我如此开心。这样想着,眼眶不由得一阵湿热,激动得无以名状。

相反的,对那些碍于情面,不得不来虚应一番的人,尽管用动听言辞与柔美声调来致安慰之意,他仍是毫不领情。当别人说:“唉!真不幸!我想应该马上就好了,我回去会替你向神祷告。”他的反应是:算了吧!祷告什么?我又不想上天堂!赶快滚!走远一点心里倒舒服多了。

这是必然现象。最基本的要领未能把握,再好的词汇也无济于事。不论你看多少雄辩的书,或有关颂赞的词的参考书籍,是否就能使能力提升?老实说,此路不通。这些参考书,即使有其本身价值,但做这种拾人牙慧的事,其结果必将落得一无所得。毕竟那些别人的话语,不能成为我们心里所思所想的真意。

〖BT3〗口头禅是口才的绊脚石

本来很好的语言,如果加入许多口头禅,会好像被玻璃蒙上一层灰一样,大大减少它原有的光彩。

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太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口头禅。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又有人喜欢加太多的“坦白说”,“老实说”;有的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么”,“你听清楚了么”;有的人又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些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一句“我给你讲”,“你说可笑不可笑”。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也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

在我们平常与人讲话或听人讲话之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的词语,如果你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那就是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请记住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出现这一毛病。一旦弄清自己的毛病,那么在以后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当你发现他人使用口头禅时,你会感到这些词语是多么令人烦躁,多么单调乏味。

如果你是管理者,说话更要干净、利落、文雅,这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也是培养个人良好谈话修养的要求。因此,管理者讲话最忌带不文雅的口头禅。这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它有失管理者的风度,所以必须坚决戒除。

有的领导讲起话来,满口“这个”、“那个”、“嗯”、“啊”,这种口头禅纯属无病呻吟,往往把语句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言显得拖沓、紊乱、不流畅,令人生厌。

有的管理者说话时经常使用如“他妈的”、“丫挺的”或者更为粗俗、不堪入耳的语言。这种口头禅给人粗野鄙俗、低级下流之感,给人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不仅降低了管理者本人的身份和品位,还会使人大生反感。这些应该下工夫快快戒除。

有些管理者在与人交谈之中,经常使用如“你知道吗”、“我告诉你说”、“我跟你讲”、“你明白吗”、“是不是啊”,等等。它们往往只是说话的一种语言习惯,在句子里没有实际意义,却反复出现。这种口头禅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轻视蔑视对方的感觉,使听者心理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口头禅大多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形成,它反映了管理者身上某些修养的欠缺,有的较明显,有的则从微妙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经常与人交谈,所以,要想给人留下彬彬有礼、谦逊而干练的美好印象,必须戒掉不良口头禅。

演讲要引起听众注意,求得听众的共鸣,最要紧的是语言字字闪光、句句有力。当然不能像机关炮,扫射得听众眼冒金星,丈二金刚摸不到头,但也不能言语拖沓,表达紊乱,让口头禅充斥全篇。

演讲中常见的口头禅比如:“好像”、“也许”、“说不定”、“大概”、“大约”、“或许是”、“反正”、“太那个了”、“怎么说呢”、“这个”、“那个”、“那么”、“就是”、“是不是”、“对不对”、“嗯”、“啊”、“吧”、“好吗”、“行吗”、“他妈的”、“奶奶的”、“狗日的”等。这些口头禅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削弱演讲的效果。因为口头禅会使个别语句反复出现,破坏语言结构,使语言断断续续,前后不贯通,每一次回头禅的出现,等于一次切割,把整个演讲切得支离破碎,给人一种断续、离散之感。口头禅是一种相似的言语模式,听来平淡、枯燥。有人把口头禅比喻为“语言的肿瘤”是很有道理的。

查尔斯?罗勃兹是纽约市颇有威望的投资顾问。他的创业史很曲折。每每回忆过去时,他总是提及过去对口才表达的不重视。他很喜欢说“也许”,正是这个随意说出的口头禅很多次使他的生意坐失良机。

美国副总统休伯特?韩福瑞很喜欢使用“我认为”这句口头禅,有时一段短短的话语中竟出现几次,所以听众很讨厌他的演讲。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很多的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了起来:“你真太伟大了!”“这文章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最妙的是有人喜欢用“那个”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你听他说的是些什么意思吧:“今天太那个了!”“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点事未免有点那个。”这一类的毛病,大概由于太偷懒,不肯去动脑筋找一个恰当的词。要多记一些词语,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

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确而细腻,丰富而活泼,而不是来来回回嚼着一个词。那些使人觉得累赘至极的口头禅尽量早日消除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