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格大师:康德
4877100000007

第7章 大学时期

一、入学

1740年9月24日,伊曼努尔·康德经当时哥尼斯堡大学(别称“阿尔伯尔金纳”,)校长哈恩的许可,正式注册为该校学生。但是,在接受入学许可之前,康德和他的同学们也必须接受一次特别的学力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才能取得正式入学证书。考试是国王的诏令要求的,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免除考试。

那么考试的内容是什么呢?国王诏令的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凡不能通顺解释难易程度如库齐乌斯的著作和西塞罗演说选篇者:不能作演说辞并且保证文法正确者;不能诵读和了解拉丁语者;不通晓三段论法、地理、历史、尺牍者:在最低限度内不熟悉希腊文《马太福音》《约翰福音》和希伯来文《摩西》卷前三十章,并且不能分析其内容者;凡具有上述情况者均绝不许擅离中学八年级而升入大学。”

很显然,考试所注重的第一是拉丁文。其次才是希腊文的新约圣经、希伯来文、三段论法和历史地理知识。这样的考试内容。不禁让我们想起菲德烈中学的课程安排。当然,在中学里成绩优秀的康德,自然没有辜负在这所著名中学里所受到的教育,他的考试成绩非常好,顺利地进入了哥尼斯堡大学。

哥尼斯堡大学有四个科系,其中三个系,即神学系、法律系和医学系,被认为是高级的系,而哲学系则被认为是低级的系。按照菲德烈一世的诏令,大学生只准在三个“高级”科系之一学习。但是,当时的普鲁士大学不像现在的大学按照系别入学注册,而且哈恩校长也取消了在注册学生的姓名之后注选系别的登记(后来康德做校长时也是这样干的)。也许这位校长觉得。年轻人进入大学之后,就应当在各个科系中选听自己喜欢的课程,尽可能地让自己多学几门知识,然后再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志向。

因此,从注册名册上,我们无法知晓康德到底选择的是什么专业。很多人认为康德选择的是神学,因为就在他入学的3年前,他那位温和而慈善的母亲去世了,而她的遗愿就是希望儿子能够迈入神职人员的行列。虽然对母亲非常尊敬和热爱,但是康德很清楚自己的志向并不是神学。康德年级虽低,却早已确定了自己的求学计划,比起他那班为谋生而学习的普通同学来说,他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为了这个目标,康德对于一切科学都想要了解,甚至包括那早已在菲德烈中学就学得足够多了的神学。他还劝说他在大学里的知己朋友弗勒曼,要关心各门科学,不要拘守一科,人必须有一切的科学常识。

他还鼓励弗勒曼和另一名同学去选听老校长舒尔茨的神学讲演。并跟他们说尽管不选择神学为自己的职业,但是也不应当排斥。他们三个认真地听了这位著名的哥尼斯堡主教的讲演,还辛勤地做了笔记,后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讲演结束之后,这位慈祥的神学教授把他们都留了下来,亲切地询问了他们的名字、学问、语言、受业的老师,还有求学的志愿。对于康德,老舒尔茨是知道的,但就是在他问及康德的志向时,康德也没有回答愿意选定神学作为职业,而当他继续问及为何来听神学讲演时,康德答道,也不过是好奇吧!这位慈善的教授并没有因为这帮年轻人不选择神学而生气,反而认真地对他们说:“你们的志向我无甚成见,不过一旦你们愿意选择神学上的职业,那就可以信赖我,城市乡村随你们选择相当的职位,我都愿意尽力帮助你们,我永远不背弃今天我承诺你们的话!”

可以看到,当时如果康德想要选择神学职业,他将会谋得很好的发展,无论是从生计还是今后的名望考虑,这都是一条光明大道。但是,康德并没有走上这条大道,而是在众人都轻视、并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科学——哲学——中,找到了自己一生将要从事的高尚职业。

二、哲学领路人

促使年轻的康德立下从事哲学研究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在哥尼斯堡大学执教的一位青年教师,他就是马丁·克努岑。

克努岑长康德整整10岁,哥尼斯堡本地人,他的生活经历跟康德颇为相似,不到15岁就进入大学,21岁开始担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助教,一直生活在哥尼斯堡城,最远也只到过离城仅几里之遥的地方。他过着一种远离闹市,简朴而勤奋的学者生活。克努岑年纪轻轻,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并且前途看好。他每天都为学生们上6个小时的课,课后的时间则全部用来研究和写作。他的勤奋和他躁动的性情很快耗尽了他的体力,由于操劳过度,他37岁就不幸去世了。他的早逝令人们惋惜不已,尤其是他的许多学生和追随者,仍然对他无限仰慕,这其中就有年轻的康德。克努岑主要写作和讲演哲学、神学、数学及自然科学等内容。他的思想属于当时最有影响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派,但是他自己也有独立的见解。在他所开的课程里,哲学是最主要的,他尤其注重将哲学与数理自然科学等问题结合起来。如果说,菲德烈中学的舒尔茨是注重将神学和莱布尼茨一沃尔夫派哲学结合起来的话,那么,哥尼斯堡大学的这位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老师,就更加吸引了长期感到压抑的康德。强烈的求知欲让这位大学生一心跟随着这位声音有力、讲课异常清楚的年轻老师。每个学期一周4小时的数学和普通哲学,还有每周1小时的逻辑学概论,以及高年级时的逻辑学、中等数学、高等数学、实用哲学和高等天文学等,康德在学生时代所修课程表上的大部分课程,都曾由这位勤劳的助教执教过。

不仅仅在课堂上,康德受这位令人爱戴的老师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这得益于他们亦师亦友的关系。

当时的大学校风很有助于师生直接联系,并且维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在哥尼斯堡大学的规章中写道:“大学教授均宜讲授完毕之际,从事考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所听的功课,何处已经懂了,何处还没有明白;一方面可以鼓励他们勤奋向上的好学心,同时也可以识别他们中间勤勉的和天才卓越的学生,并且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特殊的试验。”克努岑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很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从中发现富有天分的人。他知道康德极有天才,常常找康德私下里谈话。用言语鼓励他向上的勇气,还将牛顿的著作借给这位年轻人,并且批准这位年轻人可以随意出入老师收藏丰富的藏书室,任由他阅读一切书籍。遇到如此有才华并且善于教授的老师,康德可谓非常幸运。在克努岑的影响下,康德接触到了许多哲学、数学和天文学的书籍,并且牢记了老师的教诲:不要顺着一个途径,而是要力求扩充自己的知识兴趣,做个独立的思想家。在康德早期的著作中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克努岑的影响,因为直至1785年,康德写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物理学。

克努岑对康德的培养,很快就产生了成效,这棵学术上的小苗渐渐开始伸展它的枝叶,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出令人惊异的果实。

三、第一部著作

在入学4年之后,康德用德语写出了第一篇论文《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对莱布尼茨先生和其他机械论者在此项争论上所作证明的评判》。在这篇论文中,康德第一次勇敢地介入了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和笛卡尔的讨论,并且毫不畏缩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显示出同他的老师一样的独立思考精神。康德浩然的气势和自信在这篇论文中显现无疑,这位23岁的青年在序言中大胆地写道:“我若想发明真理,那么牛顿、莱布尼茨的威严,也应当丝毫不顾。”

这本著作涉及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测量能量,是像笛卡尔说的根据一般的速度来测量,还是按照莱布尼茨所说的按照速度的平方来测量(即是mv还是mv2)?康德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提出势能可以按照莱布尼茨的理论,而动能则依照笛卡尔的观点。但他并没有注意到,1743年达兰贝就已经用MV2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没有找到正确答案,虽然自信而豪迈,但还是无法与大哲学家较量,以致莱辛用了四句诗来概括自己对这部著作的评价:康德要研究世界,

这可实在吃力。

他要测量活力,

却不估量自己。尽管如此,康德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和对真理的孜孜以求,还是显示了他为自己日后的生活道路确立的科学准则。他在文章的序言中写道:“我已确定了自己要走的轨迹,而且坚定不移,既然我已经走上这条道路,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走下去。”康德要踏上的这条道路,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的那种对人类理性力量的信念。他写道:“我总以为,对自己能力充满高贵的信任感是不无益处的。这种信心焕发了我们一切努力的活力,给予这些努力以更大的推动,它们对于达到真理是大有好处的。”

康德的第一部著作,是把所有已经积累下来的偏见都带到了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的时代的一个文献。权威在理性的质疑下,也可以被推翻,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任何人都不能免于错误,而每个人都有权利指出这个错误,相信自己理性的力量,就可以对权威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艰苦的生活

在大学里读书,对康德而言既快乐又轻松,但日常的生活就不那么令他觉得轻松了。我们知道,在康德中学时代,舒尔茨就常常周济他的家庭,大学时代,康德也依旧时常受到他的供给。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康德和好友弗勒曼共同住在“学生宿舍”,靠着业余时间赚的钱来维持生活。他给其他的学生辅导过功课,随意取点学费。他甚至接受过一个学法律的朋友的帮助,朋友送给他“一所住房和一切生活用品”。还有他的伯父里西特,他是一个工厂主,对康德也赞助了不少,那本《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对莱布尼茨先生和其他机械论者在此项争论上所作证明的评判》的正式出版,就是多亏伯父资助大部分的印刷费才得以成型。

虽然清贫,但是康德自视甚高,他不愿接受他人的怜悯,也不愿请求公家的津贴。他非常节俭,不喜好出去游玩,像其他同学那样晚间在外游荡的事情,他更是没有做过。以至于他的朋友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同化。

虽然自视甚高,但康德对待朋友却毫无骄慢之气,他常在学业上帮助他们,在窘迫的时候,也接受他们的物质报酬。康德在大学里惟一的娱乐就是和弗勒曼一起去打台球,而且他们的台球技术都非常好,还常常靠这项娱乐来赢些零用钱。

1746年,康德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的去世给这个不宽裕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康德也不得不离开大学,去做在他之前和之后许多富有天分的青年,包括谢林、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做过的事情——当家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