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疾病,谁都不会陌生,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如果追问疾病是什么?谁都能说出一套“理论”,但是,能够说明白的人不多。西方医学权威们这么说那么说,还在说,仍说不清楚(当然是装糊涂)。每个人都在说,凭感觉凭症状,也不可能说清楚。这就是目前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这是什么水平呢?总的来看,都把疾病看成是外来的一种什么东西,它侵害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得病,所以,有人把这种东西形容为“病魔”。我们得病以后,救世主施展医术或用药物来对抗“病魔”。这种认识的框架与万年前石器时代古人类的认识框架几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因为,那时的巫术与现在的医术都想表明自己有降妖驱魔的能力。近些年,由于基因理论时髦了,忽拉一下子把疾病说成是由内部发出来的,典型说法叫“基因病”,什么家族史,上代遗传,基因突变,等等。这种忽外忽内、忽冷忽热的疾病观,不说明是智力差,恰恰表现出精明。千说万说,无论怎么说,“病灶”观点决不能变。看来,有人在忽悠全人类。听明白了吗?科学发展,社会发展,认识发展……但是,疾病是病灶,病灶是疾病,这种观点永远不能变。这就是人类前一万年及今后一万年对疾病的基本认识水平。
其实,疾病是在我们生理基础上的病理过程,并不是单纯从外面飞来的病魔,也不是从细胞核内部发出来的分子序列突变,而是生理过程受到病因影响发生的病理过程,所谓病理就是异常的生理。因此,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正确认识生理;第二,要正确认识病因。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现代西方医学一个都不具备。原因很简单,生理是细胞的生理,西方医学不这样看;疾病是全身的病,西方医学只认病灶。可见西方医学的疾病理论是什么样的水平。
对疾病认识的落后,现代西方医学自己也有流露。请看《病理生理学》(1994年版第1页)上面的说法是,“疾病的定义很多,至今尚无公认为完满的定义。”你看,众说纷纭。对自己研究的对象众说纷纭,这不合逻辑。医学是干什么的?就是对付疾病的!军队对付敌人,医学对付疾病,对疾病说不清楚,就好比军队对敌人说不清楚一样。这种状态是医学的失职吗?若说失职,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这种局面是现代西方医学刻意制造的。
若有人问,造成这种局面是认识问题还是态度问题?肯定是态度问题!事实上,现代西方医学对疾病有自己的顽固看法。大量专著,大量论文,没完没了地在疾病上做文章,称之为科学,称之为理论,这种现象全社会都知道。有意思的是,不管怎么编写,有三大原则始终不能变:一是局部的病;二是病灶的病;三是临床状态下才算病。你说这是水平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当然是态度问题,而且是良心不正的态度问题!坚持这个三原则并不难解释。①尽管疾病都是全身的病,但只有坚持局部的病,才有理由保证分科分室,越分越细、越分越复杂,保障医学的膨胀发展;②尽管疾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的动态病理过程,只有把它看成是静态的实体病灶,才有理由施展外科手术的技艺;③尽管任何疾病都有从小到大、从轻到重的变化阶段。然而,只有坚持大病和重病阶段的判别(诊断)标准才能保住“临床医学”的地位。当然,坚持这三大原则必须要借助“科学”来帮忙,譬如,诊断、症状、指标、图像等等,这就是“科学”证据,很多人相信这些证据。其实,小病和轻病也有症状、指标、图像,也能诊断和治疗,只是被排除在临床之外,装做看不见,甚至掩盖(治小病不赚钱)。用大病的科学证据掩盖小病的科学真相,这就是用“科学”为医学私利做伪证!西方临床医学手中握有科学的话语权,霸气十足,我说科学就科学,我说不科学就不科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医学利益服务。因此,只抓大病,对小病视而不见,有人是真看不见,有人是装看不见,真也好装也好,违心编造疾病理论的效果是一致的。
编造理论是西方医学的绝活,让我们来举病因的例子。《病理生理学》(2001年版第6页)这样说:“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请注意,病因和因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因是病因,因素是因素,病因与因素划等号是混淆黑白的恶意,因为分辨这两个概念不需要多高的水平,不可能是失误。应当明白,任何疾病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原因是确定的、独立的,由它主导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独立的原因是病因。再说明白一点,主要矛盾不可能是一大堆。人们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疾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众多因素不能称为病因,次要矛盾不能代替主要矛盾,因素不能代替病因。病因必定是从始至终主导疾病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存在,可以相互影响,但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原因的影响,才会导致其他因素起作用。这个主要原因才能称为是病因。这个道理不需要多高的智慧,人类精英们应当有辨别的能力。然而,有的医学专家竟然给“冠心病”罗列出120多条危险因素,想证明这个病的复杂性,也借此表明自己的医学才能。冠心病的病因极其明晰单纯,怕你明白他有意复杂化。教科书先打造基本理论,医学生按理论复杂化,这是西方医学惯用的“行业”方法。因素这玩意儿不是真科学,也不是真聪明,只能说是愚弄他人的一种概念,说穿了就是别有用心。120多条如何预防?他本来就不希望你预防,目的就是把病因与疾病这潭水搅混,临床医学名正言顺地在混水中去摸鱼。
对一个人而言,别管他穿什么,说什么,举止形态要表现什么,你需要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的。对医学而言也是一样,别管他披着多么科学的外衣,有多么复杂的学说,他摆出一副怎样了得的大架式,说到底医学就是对付疾病的。关于疾病问题:一是要了解疾病的产生原因;二是要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控制、减少和消除疾病作为奋斗目标。当今社会,我们看看现代西方医学对付心脑血管类慢性病的现状如何?一是确切病因不知道;二是发病过程不知道;三是如何做到控制、减少和消除这些疾病不知道。这样看,真正对付疾病能力方面是一问三不知。然而,西方医学在书架上摆满大部头专著,论单位、论头衔、论作者,牛气十足,真正控制和减少疾病的能力却是稻草包。不过,在鼓捣病灶、保有病灶、创收挣钱方面不能算稻草包。
人体有病是生理范畴的现象,从古至今人类对疾病的理解没有产生过疑惑。远古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以前,就创造出了健康与疾病两个对立概念,如同上与下、黑与白对立概念一样,健康就是没有病,有病就是不健康,两者之间没有空间。人们凭着自我感觉,用明显的体征和症状来判定疾病的出现,至今大多数人还是这样来理解问题。
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健康可以从强变弱,疾病可以从小到大,健康与疾病两者中间好像出现了很大空间,此时应当在哪里划线呢?这并不困难。过去以自我症状划线,如今以科学依据划线,从小病开始划,治小病除大病,这有谁会不高兴呢?西方医学就不高兴!没大病谁来养医学?别听挂在嘴皮子上的健康长健康短……医学需要的是紧急、抢救、治疗、换心、换肺、换肝……西方医学判断疾病的划线标准很简单,赚钱的叫病,不赚钱的不能戴上疾病的帽子。
那么,医学理论怎么说呢?翻开《病理生理学》上面这么说,“健康与疾病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无完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这显然不是真话。以科学划线不赚钱,以赚钱划线不能说,只能说假话——“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这类医学猫腻,普通公众很难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