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未来22世纪
4875100000003

第3章 未来22世纪的就业,教育和服务业

《未来22世纪》的中国,不可能是封建社会,主人公不可能有着一个固定世袭的职业,守着一份相对固定收入的工匠;也已经假定,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工作是兴趣,按需是分配”,——共产主义其实就是封建社会,不过这是题外话。所以主人公需要工作,也需要找工作,还可能会失业。为了避免失业,也能找到收入相对高而且稳定的工作,主人公还需要接受教育。由于我们已经预期,未来中国会更接受市场经济,所以主人公不会象今天的中国人那样,有着没完没了的“继续教育”,也不必有继续教育的相应的个人投资。不是说未来人,从学校毕业后就不用再受教育了,而是“继续教育”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中国整个政策误解的,同时希望适应中国转型现实的过程性产物。

继续教育建立在“教育拉动经济增长”的假设下,该假设来自于对日本战后经济经验的错误总结。教育消耗的时间和投资,提供的“劳动素质”必须在就业岗位宽裕的条件下,才有意义。换言之,教育是为了就业,如果一个社会的失业是在扩大的,教育就变得毫无意义。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就业是扩大的,希望得到就业岗位的人,自已就会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安排自已的教育。所以教育是不可能拉动增长,也不可能拉动就业的。对于已经相对稳定地市场经济中就业的未来人,除非是为了就业相关的目的,否则,不会傻**地再投资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继续教育拉动自已工资。继续教育在中国今天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体制内升官升职称的要求,有时是为了上岗的要求,无论是那一种,都说明是体制内的就业岗位的短缺。为了争夺短缺的就业岗位,而强制希望就业者,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抬高该岗位就业的门槛,让失业者“心服口服”。这是科举就业的特点火器,也是今天中国非市场经济下的中央集权体制,俗称为社会主义的特点。由于我们已经预期中国将更接受市场经济,因此这种情况预期不会出现。

《未来22世纪》的高级劳动者,估计会组织成一个个技术认证的劳务协会。它的目的是排它,通过自已投资建立的,或者是历史中建立的商业信誉,在具备一定技术门槛的就业领域,避免低级劳动者的竞争。今天有时会被这种竞争手段,称为垄断。但是《未来22世纪》如果是市场经济,就不会再反这种并非依靠行政手段而形成的竞争手段。低技术门槛的就业,不容易实现排它的目的,排他的成本太高,就不容易形成有认证价值的劳务协会。劳务协会只提供认证,有时也会作有偿的本协会成员的就业中介,并为愿意通过获得本协会认证的未来就业者,提供有偿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为了避免本协会成员技艺的生疏,一般也会定期对本协会成员考核最新知识和技能。前者构成了职业教育,后者构成了当其时的继续教育。这种体制并不是未来学的逻辑推论,而是现代社会已经接近成熟的工作和就业体制。在西方比较典型的技术行业,如医生,律师等,就是这样的体制。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学的经济规律中,得到更多的,关于未来的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信息,预知《未来22世纪》的就业、失业和职业领域的大致情况。经济学中有一条服务业的规律:服务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和收入,也就是服务业在一个经济体的所占比例,与该经济体的消费剩余和市场选择的自由度,与此两者正相关。这条经济学规律也解释了,服务业在“生产”上的意义。表面上没有物质生产盈余的服务业,——所以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生产”概念,——实际含义是提高了对生产过剩物质和产能的利用,从而在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对短缺中的原始资源的消耗。简单总结地说,服务业是一种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消费者幸福感受的行业。在此结论(它是科学的定论)下,一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模越大,服务业比例也会越高。这条也已经不是“经济学的预测”,已经是现实世界的观察经验。如美国的服务业比例很高,收入很高,环境却不坏,消耗的钢材甚至只有中国产能的十分之一以下。

相反,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由于生产剩余很少,社会创业受到监管的种种控制,服务业的成长空间就非常,因此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一样,都有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的失业危机。社会主义体制的“生产效率高”,恰巧就是导致该体制下的“生产剩余少”的原因。原因是社会主义生产缺乏接轨市场有效需求的机制,生产的盲目性大,因此无效产能高,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模式固定且“消耗增大”——这是“生产发展”的同义词,自然而然地会遭受到自然资源短缺的瓶颈,所以社会主义模式下,总是没完没了的生产要素的供应危机,诸如石油危机啊,粮食危机啊,土地危机啊,人口危机啊……全都是这种体制下的结果。所以它就影响到了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剩余大”的条件,服务业的不足,又进一步构筑了社会主义生产,缺乏市场有效需求的盲目性。久而久之,社会主义生产如果不是在闭关锁国中自行崩溃、萎缩,就是退化为向市场经济体出口导向,贱卖资源的生产模式。所有这些过程,也已经不是经济学的预期,而是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经验。更何况,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管发达,服务业就更缺乏发展条件了。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自由度,还是“生产盈余的供应充分”,都会构成商品要素的价格下跌,这就是经济学所称的“通货紧缩”。由服务业发展的定理,可以知道这种通货紧缩,是好事,它在事实上推动着一个经济体的转型,而不仅仅是提高生产。但是它与凯恩斯主义观念冲突,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尽管是主流的经济学派,却是几乎完全错误的。导致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大萧条,似乎提供了一条实例,否定“通货紧缩通过带动服务业增长,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定律,但那却是在当时全世界,奉行行政锚定货币于黄金上的金本位,是对经济市场的严重干预,这样就干扰了上述经济规律的发生条件。另一个例子是,印度非常贫困,但是服务业比例就非常高,——可以理解为“发达”,但收入却很低,也就必须被理解为“不发达”,——是前述定律可以解释的现象。在一个如印度那样贫困的,缺乏生产盈余的社会中,如果强行通过行政手段分配工作岗位,——这是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就会因为失业危机下的岗位短缺,而令这些行业的岗位的就业,成为必须被世袭垄断的特权。在印度,它通过种姓认定完成,同时制造着全社会的贫困。恐怕这就是印度种姓社会的全貌,看似幸福指数很高,其实根本没有前途。

所以从服务业与就业和供应的经济规律,我们可以预知《未来22世纪》的中国和国际的经济、就业和行业分布的框架。知道美国的人口会持续上升,收入占世界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后进国家如非洲、阿拉伯、印度、南美的失业会越来越严重。由于假定中国已经更深入接受市场经济,所以也就假定了中国是处于两者之间“中等发达国家”,仍然有着严重的失业问题,但比欠发达国家要轻微很多。后进国家的就业环境太差,收入太低,也导致他们更高层次的教育,除了寻求在发达国家,求得一份并不出众的职业,实现移民梦;就足以让他们在穷乡亲面前炫耀一番。这种情况已经是今天世界上后进社会,包括印度在内的现实情况,到《未来22世纪》,情况只不过会更鲜明,也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