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4868500000005

第5章 旷世奇才之谜——韩信(2)

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当时刘邦和项羽都不敢得罪韩信。有个人叫蒯通,此时他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打下齐国的七十二城也是因为听从了蒯通的谋略。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造反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韩信说,你给我看看。蒯通说,这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已,还会有危险——看你的脸只能拥有侯爵的地位,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蒯通一共劝说韩信三次,第一次劝说韩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这就是说,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

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如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文种关系好不好?文种和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还要猎狗干什么,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韩信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范蠡的关系吗?韩信说,这个事你让我想想。

蒯通又去说服韩信,他说,你不可以再犹豫了,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老虎厉不厉害?可是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蜇你一下,蜇了就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得到三分天下而称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你还可以得天下。本可以进退自如,为什么还要偏偏一条道儿走到黑呢?

蒯通又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受到上天的责备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受到上天的惩罚的。总之你不能犹豫。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他对蒯通说的:“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对武涉的那个说法提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

中国文化中有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就等于给了我们生命。谁给了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育了我们。但是你想想,如果一个小孩子,尚在襁褓中,他能知道自己是谁生的吗?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的,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的,包括历史上的一些皇帝,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们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中国很多地区把这个奶就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的情分。《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外面的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共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对他感恩戴德,永不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韩信早年挨过饿,挨过冻,是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对他的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正因为如此,所以韩信始终不肯听从蒯通的计谋。

韩信为何被杀

汉初,楚汉两军在中大地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由齐王至楚王,韩信也算是荣宠备至了,但是就在韩信春风得意之时,刘邦却开始不断地挤对、打压他,这到底是为了什么?面对刘邦的软硬兼施,韩信是步步退让,最终落了个”功臣末路断头耚“的悲剧。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叫陈豨的人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意思,而是代国之王。代国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豨当时有很多人马,而且他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豨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豨造反的消息,刘邦勃然大臷,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这期间,韩信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对陈豨说,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还要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件事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此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的,前方有什么战况,韩信并不知道;所以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他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怎么能去祝贺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去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叫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很多壮士,韩信一进来,他们就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筡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此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他是因为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小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计策,以至于落得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儿女人所欺芢,这不是天意嘛!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没能够寿终正寝,而在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因他谋反被诛,罪有应得;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忠义不二,被诛杀真是千古奇冤。那么,韩信是否真的是被屈杀了呢?

也有人认为,韩信居功自傲,素有野心,兵权被夺,心生不满,必然会对刘邦记恨在心。受到打击压制,很容易产生反叛的念头。陈拥重兵,韩信有韬略,如果起事,有成功的可能。到那时候,韩信就可重分天下,安享尊荣。因此,吕后及时捕杀韩信,清除这个分裂反叛因素,制止了叛乱的酝酿,避免了二次楚汉战争,还是很英明的,韩信被杀不冤。

还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吕后屈杀了韩信。首先,告发之人的消息来源就不可靠。告发人是韩信欲处死的罪徒的弟弟,是韩信的仇人,韩信怎会让他知道机密大事?再有,韩信拥兵据齐时,有实力三分天下,却没有背叛刘邦。他被夺了兵权之后,闲居在京城倒想谋反,这可能吗?说他与陈豨勾结,高祖头一年平定了陈豨叛乱,第二年春天说他谋反,前后互相矛盾,显然是陷害韩信。韩信死后,看刘邦的态度就可以窥出其中的端倪。《汉书》中说,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听说韩信已死,”亦喜且怜之”。什么意思呢?

来,刘邦一直视这些打天下的武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威信高,有军功,一旦有二心,很容易威胁刘家天下的稳定。韩信是刘邦最害怕的人,战争一结束就夺了他的兵权,但没掌握实据,无法以谋反罪杀他。刘邦很不开心,早晚要寻借口除掉他。刘邦给韩信封个闲职淮阴侯,对韩信这样的功臣,不断压制,他是对不起韩信的。他越是害怕韩信,也就越想尽快除掉韩信。所以,他听说吕后捏造罪名杀掉韩信,心中高兴,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心里知道这是谋杀,韩信根本没谋反。因此,心中有愧,从心底涌出一丝同情:韩信虽是无辜的,但只能是这种下场,挺可怜的!所以说,韩信是被屈杀的。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的念头呢?楚汉战争期间,他攻城略地,无人能敌,是不可替代的,刘邦要利用他,待他如兄弟,他没有谋反的念头。汉朝建立后,文官治理天下,武官倒有些癨事了。韩信这样的功臣,封异姓王,严重威胁着刘氏天下的安全。所以不管韩信是否忠心,他都逃不掉被剪除的下场。韩信或许明白了这个道理,产生过不谋反是死,谋反也是死,不如反了的念头。但是兵权已失,还不是空想?他已经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了,只能落进刘邦和吕后的陷阱,任其宰杀,韩信即便真的与陈串通举事,也是刘邦逼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对忘恩负义、阴险狡诈之人,有何忠心可讲?韩信早该反了!

我们通常把韩信是否与陈图谋叛乱,作为判断他是否被屈杀的标准。事实上,没有这件事,他也一定会被杀。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寂。韩信到底是否谋反,为何而反,至今还在争论,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民族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他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