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郑译、刘昉二人一合计,新皇帝宇文阐年幼无知,如果要想保持富贵荣华,必须与新的主政人搞好关系。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扶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大臣主持朝政。得了,干脆我们“造”出一个主政大臣来吧,到时候自己也能分享朝廷大权。郑、刘二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个名字——杨坚。
一来,杨坚是皇亲国戚——隋国公,群臣之首;二来,杨坚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关系不错。
那边,宇文赟快不行了,觉得到了嘱咐后事的时候了,就召刘昉和颜之仪进入了卧室。宇文赟当时基本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只是示意两人照顾好儿子宇文阐。
刘昉出来,赶紧找到郑译,说关键时刻到了。两个人再一起去找了杨坚。
等刘昉二人说明来意,杨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这倒不是杨坚没有野心、没有勇气参与这场阴谋,而是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杨坚在家待着好好的,突然来了两个朋友,要拉自己入宫发动政变。谁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也不会贸然答应的。更何况杨坚老谋深算,说不定还以为这是宇文赟的另一场“考验”呢。
可在当时的形势下,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的保障。刘昉也没工夫和杨坚多废话,把话给挑明了:“你想做,就赶紧和我们一起干;如果不做,我们去找其他人。”
杨坚这才相信这不是一场游戏,狠狠心,同意搏一把。
杨坚跟着刘昉、郑译跑到宫里面去。进宫不久,还处于迷迷糊糊状态的杨坚迎面碰到了术士来和。杨坚赶紧问:“我此行有无灾障?”来和不知道宇文赟就要咽气了,但浸染在宫廷之中得来的经验告诉他,杨坚一伙人匆匆忙忙闯进宫廷之中,肯定没什么好事。
来和是个明白人,不得罪任何人,忙拱拱手向杨坚祝贺说:“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就这么一句随口而出的奉承话让杨坚信心倍增,立马冷静了下来。是啊,人一进宫,政变就算是启动了,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只能尽力把它做好了!
杨坚见到宇文赟的时候,后者已经咽气了。
刘昉、郑译赶紧拟定了一份诏书,要让杨坚总督军队、主持朝政。拟完了,他们找另一个接受宇文赟托付的大臣颜之仪会签。颜之仪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拒绝签署,还义正词严呵斥杨坚等人:“皇上驾崩,嗣子年幼,辅助朝政的重任理应由宗室大臣承担。在众多宗室贤才中,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应该由赵王来辅政。公等备受朝恩,应当尽忠报国,怎么能将国家交给他人呢!我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颜之仪摆出一副以死抗争、誓做北周忠臣的样子,杨坚三人恨得牙痒痒,决定绕开颜之仪,直接去大殿公布诏书。
其实,颜之仪也不是什么忠臣。他表面上要求尊重先帝,以宗室亲王辅政,实际上在刘昉、郑译去找杨坚的时候,他就派人飞召大将军宇文仲(不是所谓的赵王)入宫,也想伪造诏书以宇文仲为辅政大臣。
杨坚三人要去大殿公布诏书,宇文仲等人的动作更快,抢先一步,已经到达了大殿,直奔皇帝的宝座而去。郑译来晚了一步,急中生智,和刘昉招呼来大臣杨惠、皇甫绩、柳裘等人冲入大殿,喝问宇文仲、颜之仪等人意欲何为。
色厉内荏的宇文仲和颜之仪等人见拥进来众多的大臣,满脸惊愕,自乱了阵脚。他们不敢回应面对面的质问,而且还犹犹豫豫地想逃走。宇文仲、颜之仪等人真是成不了大气候。他们还以为政变是请客吃饭呢,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
政变是暴力行动,是要见血,是要掉脑袋的。结果,杨坚以大义凛然的形象出场,轻易就将宇文仲、颜之仪等人抓了起来,拉下去补上政治理论课了。
杨坚手里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女儿、皇太后杨丽华。杨丽华不明就里,在重大关头自然是站在父亲一边。杨坚等人说宇文赟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了杨坚,杨丽华也就信了,按照刘昉、郑译的意思传令,任命隋国公为大丞相,总督全国军事。
皇太后的命令,给杨坚等人的政变蒙上了一丝合法的色彩。
杨坚赶紧利用太后命令和假诏书夺取了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稳定了政局。
颜之仪虽然被解决了,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防备那些掌握实权的宇文家族诸位亲王发难。好在宇文赟的死讯还没有传开,杨坚命令封锁皇帝的死讯,密不发丧,用宇文赟的名义宣布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嫁给北方的突厥人“和亲”,征召各位王爷入长安。在外地的宇文家族诸位王爷接到诏书,纷纷赶往京城,离开了地方和军队。
估摸着各位宇文王爷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杨坚这才宣布皇帝死讯,抛出了一份“遗诏”。遗诏宣布由杨坚总管朝政,辅佐外孙、八岁的宇文阐。
宇文家的各位王爷陆续抵京,被通知留在京城料理先帝的丧事。
稳住阵脚后,杨坚、刘昉、郑译三人开始瓜分权力了。大家打算由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做大司马,刘昉当小冢宰。大冢宰地位崇高,但没有实权,而大司马掌握军队,小冢宰管理司法,地位低于大冢宰,却有实权。
李德林是杨坚的亲信,当时担任御正下大夫,听说初步安排后连忙把杨坚拉出去说:“杨公您应该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号令大众。”
杨坚猛然醒悟。
政变初步成功了,自己干吗还要和刘昉、郑译两个人平分权力呢?于是,杨坚单独以诏书的形式宣布以汉王宇文赞(宇文赟的弟弟)为右大丞相,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节制百官。郑译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
郑译、刘昉两人大吃一惊。他们冒险政变,本来想与杨坚共享富贵的,谁料尘埃尚未落定,自己先成了人家的僚属。这同室操戈也来得太快了点吧?
可是杨坚的权柄和优势地位是两人捧上去的,杨坚又给予了两人无数的赏赐作为补偿,郑、刘二人不得不接受现实。
杨坚接着改以前的东宫正阳宫为丞相府,徒步回府而去。文武百官短时期内目睹了这么多新的权力分配情况,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杨坚早在宫廷内外安排了众多的武士,有武士大喊:“欲求富贵者,请随杨公而来!”百官们这才明白,杨坚紧接着就要开始筛选自己人和异己分子了。朝廷诸公,都是识时务的俊杰,纷纷赶到正阳宫,祝贺杨坚荣升丞相。
杨坚下一步就要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了。
刘昉、郑译两人虽然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是能力和名声都不行;李德林忠心,但是一介文人,缺乏政治手腕。杨坚正发愁缺少得力的干将,突然想起一个人才来——高颎。
高颎这个人精明能干,文韬武略都很出色,是典型的军师人选。高颎的父亲高宾曾是北齐的大臣,后来逃到北周避祸,做了杨坚的岳父独孤信的僚佐,跟着主子姓了独孤氏。后来独孤信被宇文护诛杀,树倒猢狲散,高宾、高颎父子的生活也窘迫了下去。杨坚之所以知道高颎这么个人,是因为妻子独孤氏念高宾是父亲往日的僚属,常常接济高家的生活。所以杨坚知道有高颎这么一个怀才不遇的高手。
杨坚赶紧派人去请高颎出山辅助。高颎看杨坚的样子很有成就大业的趋势,欣然接受:“我愿意为杨公效力。即使杨公的事业失败,高颎就是灭族也在所不辞。”短短一句话,高颎就把严峻的形势挑明了,把自己的决心和忠心也表露了出来,听得杨坚很高兴。
杨坚立即提拔高颎为相府司录,作为谋主。从此,杨坚和高颎开始了多年的搭档经历。
名家回眸
范文澜曾这样说:“龙驭归天”给了杨坚一个绝好的机会,而杨坚的狠心一搏为自己搏来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的成功,使杨坚决定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从此,杨坚和高颎开始了多年的搭档经历。
撞上大运,荣登权臣宝座
当时刚去世的宇文赟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之前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如今名义上是右丞相,地位比杨坚高那么一点点。宇文赞的存在不仅使杨坚不能完全施展拳脚,而且也很容易成为政敌利用的旗帜,成为替代杨坚的潜在威胁。
宇文赞当时还不到二十岁。对付这样的小伙子,刘昉很有办法。他搜罗了许多美女献给宇文赞。宇文赞高兴地接受了美女,对刘昉也亲近起来。刘昉和宇文赞熟悉了后,就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亲弟弟,众望所归。现在是孺子当国,怎么能够承担军国大事呢!如今先帝刚刚驾崩,人心尚未稳固。大王不如先退回宅第,等局势安定后再出来主政,还可能入宫做天子。这才是万全之计啊。”
宇文赞实在是太年轻了,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听刘昉这么一说,竟然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此深居简出,不与杨坚争夺权力了。杨坚高兴地拜刘昉为下大将军、封黄国公,郑译为沛国公。
当宇文赞傻乎乎地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其他成年的王爷可不这么想,对杨坚窃据宇文家族的王朝大权恨得牙痒痒。这样的王爷主要有五位,分别是: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迪。他们都是当今皇上宇文阐的叔祖父,宇文赞的叔叔,经验丰富,可不像宇文赞那样容易欺骗。
杨坚当初就怕这五位王爷联合起兵反对自己,所以利用假诏书将五王召回长安,剥夺了他们的实权和军队。五位王爷在杨坚辅政后,都很不服气。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实权,无法与杨坚抗衡了,所以五个人便通过另一位王爷毕王、雍州牧宇文贤秘密联系外藩将领起兵。
外藩的许多将领对杨坚独揽大权也很不服气。他们当中许多人不是世代贵族出身,就是皇亲国戚,而且还握有杨坚所没有的地方实权。凭什么就让你杨坚摘得了桃子,我们就得听你的啊?
在这些将领中,相州总管尉迟迥的怨气最大。尉迟迥是北周的重臣宿将,母亲是宇文家的公主,镇守着原来北齐的首都邺城,兵精粮足。杨坚非常担心尉迟迥起兵反对自己,就用给宇文赟办葬礼的名义,召尉迟迥入朝。尉迟迥是宇文家的外甥,来给老皇帝操办葬礼是理所应当的。
另一边,杨坚任命了年逾古稀的老将军韦孝宽为新的相州总管,赶赴邺城取代尉迟迥。
尉迟迥被逼上绝路了,不得不在东方起兵造反。尉迟迥名义上是为北周王朝铲除奸臣,实际上支持他的都是一些北齐王朝的遗老遗少。这次起兵带有明显的割据争霸的性质。一时间,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出现骚动。十几天时间里,尉迟迥聚集了近十万反对力量。宇文胄在荥州、石愻在建州、席毗在沛郡、席叉罗在兖州响应尉迟迥。尉迟迥还派遣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向南方的陈国请求援兵。
刚好韦孝宽还在路途上,杨坚改任他为行军元帅,还是赶赴邺城,去讨伐尉迟迥。在这次讨伐行动中,许多年轻将领脱颖而出,成为日后的政坛主角。比如宇文述、杨素。
韦孝宽进军沁水的时候,沁水暴涨,只好隔水与尉迟迥的大军对峙。尉迟迥在东岸布阵二十余里,声势浩大。杨坚担心前线战事不利,要派一个心腹去当监军,给大家打打气、鼓鼓劲。杨坚让刘昉去当监军,刘昉赶紧推说自己从来没带过军队,完成不了任务;杨坚又让郑译去前线监军平叛,郑译马上说自己家中还有八十岁的老母需要照顾,离不开身。
杨坚笑了。他本来就知道刘昉、郑译是什么货色,根本就没真心打算让他们去做监军。杨坚属意的人是高颎。高颎于是平地一声雷,没当几天丞相属官,又被提拔成了北周大军的监军。
高颎到达前线后,催促在沁水上架桥准备发起进攻。尉迟迥盘算着,等韦孝宽率领一半的军队渡过河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把北周军队消灭在河滩上。没料到,韦孝宽率军擂鼓齐进,迅速渡过河去;高颎马上下令焚桥,逼迫全军背水一战。结果,韦孝宽的军队奋力猛攻,尉迟迥的军队大败而逃。
在战斗中,宇文述冲锋陷阵,俘虏了大量敌军。宇文述的祖先原本是鲜卑族宇文家的奴仆,随主人的姓才姓了宇文氏。他的父亲宇文盛,因为战功位列北周的上柱国。宇文述的性格“恭谨沈密”,打仗发狠,一战成名。
尉迟迥大败后,韦孝宽分兵去讨伐响应尉迟迥叛乱的荥州刺史宇文胄。大将杨素领兵很快就击败了宇文胄。
杨素也是个狠角色,每次打仗前总是挑出部下的过失杀人,有时多达上百人,营帐里流血满地杨素仍能谈笑自若;打仗的时候,杨素总是先派一两百人冲锋,如果能冲破敌人的阵营就重赏,如果冲不破就全部斩首示众。一般人会以为杨素是一个凶猛嗜血的莽将,其实杨素最初是以文字才能进入官场的。
杨素544年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好学善文。周武帝宇文邕曾授意他起草一份诏书,杨素不假思索当场写成给皇帝看。宇文邕看后非常满意,拍拍杨素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日后不愁没有富贵。”杨素狂得很,竟然回答说:“皇上,我无心追逐富贵,将来只怕富贵来追我!”之后,杨素参加攻灭北齐之战,屡立战功,依附杨坚的时候官职是汴州刺史。
杨坚自诩出身高贵的弘农杨家,八成是冒充的。而杨素则是正儿八经的弘农杨家出身。杨坚因为大话放出去收不回来了,日后只能认杨素做了远房亲戚。
正是有宇文述、杨素这样的年青一代的勇猛作战,垂垂老矣的韦孝宽很快就把尉迟迥的首级送到长安。参与骚乱的余党也被陆续镇压了下去。580年年底,韦孝宽凯旋回京,不久就死了,时年七十二岁。
尉迟迥作乱的时候,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割据本州响应,淮南的很多州县都参与了叛乱。司马消难被打败,逃往南陈。荆郢一带的少数民族乘机作乱,也遭到了镇压。事后查明,这场骚乱有毕王宇文贤和赵陈五位王爷在幕后阴谋作乱的影子。杨坚只是捉拿宇文贤处斩,宽恕了赵王五个人的罪过,还下诏给予在长安的五位王爷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以安定人心。
镇守四川地区的上柱国、益州总管王谦也是个野心家。他看到幼主在位,杨坚辅政,就以清除权臣、匡复朝廷为借口,发动巴蜀的军队作乱。杨坚开始因为关东和荆州一带骚乱分了精力,没有马上讨伐四川。王谦的军队屯剑阁,攻城略地,搞得还挺精彩。杨坚缓过精神头以后,命令行军元帅、上柱国梁睿讨伐王谦。很快,王谦的首级就被送到了长安。杨坚看到巴蜀阻险,常常发生叛乱,于是开辟平道,毁掉剑阁险要,防止再次****。
不满杨坚的实权人物先后被镇压后,其他大臣对杨坚的态度温和了许多。并州李穆是占据山西地区的实权人物,尉迟迥造反的时候想拉拢他一起干。李穆不仅没答应,还发兵协助杨坚攻打尉迟迥。
胜利后,李穆说自己年纪也大了,主动退休到长安来养老,不久死在了长安。临死前,李穆偷偷给杨坚上表,劝杨坚当皇帝。
梁睿平定四川后,接替王谦做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的地头蛇。可梁睿不去想怎么割据巴蜀,怎么当好地头蛇,整天都在想怎么消除杨坚对自己的猜忌和怀疑。后来他想出来一个方法,终日寻欢作乐、贪污腐败,摆出一副烂泥样,让杨坚相信自己没有二心。
当然了,梁睿也上了一道奏折,劝杨坚当皇帝。
眼看杨坚的地位越来越巩固,被困在长安的周室诸王急火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