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
4863500000005

第5章 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4)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没读过太多书,略通文墨,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学说,“策事多中”,里中推为祭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李善长由于不满元朝的统治,“欲从雄,未果”,便在东山躲避纷乱。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将,运用计策把横涧山兵二万收降后,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在地方上很有名望,很礼貌地接待了他,双方谈得很投机。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李善长说,汉高祖也出身平民,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不乱杀人,五年工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与沛相去不远,您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把他留在幕府做掌书记,而且还嘱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烂,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因为总说身边将士的坏话而导致文武不团结,将士无法施展才能,当然无法成功。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接着也就灭亡了。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效尤幕府。从这时候起,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随他“下滁阳,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很受朱元璋信任。随着势力日渐扩大,来自四面八方投效的将士也越来越多,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建议提拔奖励有功的、能力好的,处分不积极的将吏,使部下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武将中有不和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使之不发生矛盾。但由于李善长具有很重的乡 里观念,到明朝建立以后,有结党之嫌,最后招惹了是非。

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南下,率万人至滁阳,统领朱元璋的军队,并欲夺善长自用。李善长不愿,朱元璋说:“主帅是我义父,怎么能不去呢?”

但由于李善长极力推托便一直都没有去,时间长了,郭子兴也就不再勉强他,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便取代了他的位置,镇守和阳。朱元璋有一次亲袭鸡笼山寨,派很少兵力帮助李善长留下驻守,临走还嘱咐道:“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当时元朝王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也先在新塘、青山等处屯兵,闻和阳城虚,急来偷袭。李善长在危难面前随机应变,悄悄设下埋伏,打败了敌军进犯,朱元璋闻报大喜。后来一起谋划渡江的事,李善长说:“我兵众粮少,舟楫不备,请稍候。”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廖永安等带了万余水兵来投降,李善长大喜说:“真是天助我也!”便决定渡江,打败了蛮子海牙,拔牛渚,下采石,乘胜取太平。在军队进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禁止掠夺百姓财物,违犯者按军法论处。等到一攻下太平城,就到处贴上禁约,军士们看了,“肃然无敢犯”。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便设立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任元帅,李善长做帅府都事。这年,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都是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则由李善长控制。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经常把我比作汉高祖,你好比是酂侯。至于徐达嘛,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用谁来比作留侯呢?”李善长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应当可以担此重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就把两个人都邀请来共图大事。后来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文士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约张士诚一起攻打应天,朱元璋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叫康茂才迅速激起陈友谅的斗志。李善长不解地说:“我正发愁他来攻打呢,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解释道:“如果陈友谅同张士诚合伙攻打我们,我们怎么应付得了呢?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友谅,陈败,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李善长称是,遂出兵,大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时犹承元制 尚右。李善长断事清晰,明辨是非而且口才很好。朱元璋有所招纳,经常让他先给起草。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两平洪都、援安丰、讨庐州、下武昌,李善长都留在后方据守,将士们都很服从他,百姓们也信任他。前线战争不断,所有的征召兵士、粮草经费李善长都要负责。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都吸取元朝制度的教训,去除弊端。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1367年)九月,平吴,李善长因功封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时惩元纵弛,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了大逆以外的款文都应更改,朱元璋遂命他和刘基一起修订法律,向内外公布。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封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没多久他又建议设置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神只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慰问体恤国初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子,禁淫祀。

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李文忠率军返回京城,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功劳小的也夺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在南京留守,“雍容无所见绩”,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和我一起共事了很长时间,又在后勤供应上贡献很大,晋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虽然大将军徐达军功累累,地位仍在李善长之下。

李善长外表宽和但内心对人很苛刻,晋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便论罪奏明皇上要免其官职,和他交情好的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基铁面无私,按法律例令办事,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借淮西力量做了皇帝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所以在明朝初年,淮人地位很突出。特别是李善长骄横专擅,既富且贵,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使朱元璋对淮人集团和他越来越不满。

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朱元璋一 直对他较宽容。一天,朱元璋在和陶凯论斋戒当至诚的时候,向李善长暗示最好还是早些退位:“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

李善长听了向皇帝磕头称是。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皇帝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150户,给佃户1005家,仪仗士20家,与魏国公徐达等同。洪武五年,皇帝命他督建临濠宫殿。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又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他儿子李琪,拜为驸马都尉。婚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言:“李善长依仗皇上的宠信,自以为是,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也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琪六日不上朝,被宣来上朝时,到了陛下面前也不请罪,实属不敬,应交有司来处置。”于是削李善长岁禄1800石,几及其半,李善长“自是意忽忽不自得”。

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被杀。胡惟庸是李善长同乡,初为宁国知县,正是李善长当政时,胡惟庸用二百黄金贿赂他,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

累迁中书参政,又把兄弟的女儿嫁给李佑,所以相互交往日深。胡惟庸任相后,和李善长交往密切,依权受贿,无所顾忌。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遂以“擅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其他大臣都请求将李善长一并治罪,朱元璋认为他是自己势力渐起时的心腹,所以没有追查。

李善长得以告老还乡。

胡惟庸被杀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因为自己年事渐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决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条”,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凡是心怀怨恨、骄横跋扈不利于皇家统治的文武官员、大族豪强,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胡惟庸的罪状也发展扩大。最初增加的罪状是“通倭”,接着又是“私通蒙古”。作为当时明朝两大敌人的日本和蒙古,通敌当然是谋反了。据历史记载:“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卒相收坐重狱。”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报告说李存义父子其实是胡惟庸的同党,皇帝下诏免除死刑,发放去崇明。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便也包容了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77岁,“耄不检下”,却仍旧想扩大他的宅第,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京民中有连坐应发配到边关的,李善长又多次求情,免除了他的亲信丁斌等人。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了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了解了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勾结的情况,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结果供词中牵连到了李善长,说:“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诧:‘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后来又叫善长老友杨文裕劝说:“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虽表面拒绝,其实已被说动了。惟庸于是亲自劝说善长,仍旧没有答应。又过了很长时间,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后来又过了几天,惟庸谒善长,延之东西向座,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首而已。御史们这时也纷纷上疏告李善长的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掳获无数元宗室大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却故意替他隐瞒。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这时,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也来报告他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说完狱词,朱元璋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恰好有灾变的天象显示,占得应在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全家70余人诛之。

李善长子李琪,被发放到江浦,不久死。李琪子芳、茂,承公主的恩泽,免受株连。第二年,御史解缙、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朱元璋得书,但没有怪罪他们。

“蓝党”冤狱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伏诛,受株连的达15000余人,史称“蓝狱”。

蓝玉(?~1393年),凤阳定远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在明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书记载的有关蓝玉早期的历史不详,只说他是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手下,作战勇敢,所向披靡。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经常夸奖他,因此被朱元璋器重, 起先叫他管军镇抚,后升武德卫千户,不久改任亲军千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北征开平,暴死在南归的途中。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平定了中原与东南,但元朝势力仍据守北方广大地区,在甘宁一带常与明廷有战事,夏的割据势力占领四川,云南梁王忠于北元,誓不附明。洪武三年(1370年),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从而进入了明朝的最高军政机构。次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跟从傅友德,经过几战,夏主明升(明玉珍子)投降,元末形成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得以平定。

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也在元末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异常活跃,这时退入西北,徐达曾和他展开过激烈战斗,但未将其击垮,所以还经常会由西北方面对新建立的明朝滋事进犯。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去讨伐。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在山西境内的野马川,将其游骑击败,再进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但王保保后退拒明军于岭北,明军再攻失败,死伤有一万多,只好退兵。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俘获一些残元要人,却只是解除了眼前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清除。洪武八年,扩廓帖木儿死去,基本消除了从西北方面对明构成的威胁。

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等率兵出征甘、青,次年获胜。朱元璋命置洮州卫,设官领兵驻守。还师以后,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从而成为明初新贵。

大体平定甘、青以后,朱元璋向西南和东北遣兵,在这些战争中蓝玉发挥了很大作用。云南梁王在灭掉匝剌瓦尔密以后,顽冥不化,始终不接受明朝招降,最后竟然杀掉了明使,为此朱元璋决定派兵征讨。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作为左副将军的蓝玉,跟右副将军沐英一起,和征南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兵征讨云南。“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次年闰二月,蓝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再次获胜,其他的民部地区被招抚。奉诏班师后,蓝玉因功加禄五百石,他的女儿被册封为蜀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