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中国关于报恩尽孝的主要经典。这部经典主要是叙述母亲抚养孩子的十重恩德。十重恩德是:一是怀胎守护恩;二是临产受苦恩;三是生子忘忧恩;四是咽苦吐甘恩;五是回干就湿恩;六是哺乳养育恩;七是洗濯不净恩;八是远行忆念恩;九是深加体恤恩;十是究竟怜悯恩。这十重恩德既有论述对父亲守护、养育之恩,又有对母恩的全面阐释。
母亲对孩子的成长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真是呕心沥血,血浓于水。怀胎,为小生命的坚守,是母亲恩功中最重要的部分;临盆经历了生死考验。在漫长的哺育中,母亲咽苦吐甘,精心哺育,是每个子女所不能遗忘的。孩子在身边时体贴关怀,成长了,远行了,父母还日夜牵挂着。这些恩德,是每个人都要经历过的。因此,《盂兰盆经》意义很深。
目连涅槃受众生的看重。目连,这位释迦牟尼最初的侍从是佛的大弟子,为了把母亲救出饿鬼道,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运天广修布施供养,以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救母脱离苦海,由此就有了中国的中元节。在此节日里怀念古人并寄以美好的祝愿。唐朝道世写了《法苑珠林》,其中专门写了《忠孝篇》、《不孝篇》、《报恩篇》,这样便融合了儒佛两道。它以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为伦理题材讲说佛家孝道,宣扬为人忠孝广得厚报,对于世俗的孝道观念是赞许的。道世说,出家以后,因为精心修道,最后得到了解脱的佛果,所以可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以后,自己才能帮助父母及无数众生从轮回苦海之中解脱,这样才真正做到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恩德。
儒家经典规定了一系列孝道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父母在世时,子女要尊敬和奉养父母;父母生病了,要尽心侍疾;父母去世时,为要送葬、承志、追念父母和祖先。儒家一向崇尚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侍之;亲死,子女葬之。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这种美德世代传承。
而中国佛教有自己的“大孝准则”:以敬、德报父母恩,更要以道报父母恩,理与行同修,才能达到真正的大孝。
儒家学说,如孟子所说的仁,实质是事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了并守信的信念,礼的实质是调节和修养这两个方面。而中国的佛教所说的孝道是怎样的呢?佛教的孝道思想超出了俗世血缘链条,宣扬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可能是你前世或七世父母,因而中国佛教主张“戒杀”,这也是行孝的重要方面。
印光大师说:“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他以智慧强调:佛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伦与儒家的克己复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尽伦尽性”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是相通的。它们各显其美,相辅相成。儒家孝道主张趋善避恶,做到“尊敬”、奉养“、“侍疾”、“承志”、“玄身”、“谏诤”、“送葬”、“追念”;而佛主张心存善念,认为心恶的人绝不能往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