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军事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4851600000006

第6章 北伐名将叶挺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叶挺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秋长区周田村会水楼——一户农民家庭。父亲除了租种地主的11亩农田,还栽培果树。另外,他还经营祖传的中草药铺,农闲时给别人看风水。尽管如此,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以维持。后来,叶挺的两个小妹妹只好卖给别人做了童养媳。这使幼小的叶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并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富人跟穷人之间存在的差别。

叶挺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四岁时,他一边帮着家里看牛,一边跟着哥哥背诵《诸子格言》。1900年10月,惠州发生了革命党人郑士良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叶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便是在听长辈们讲起义英雄的革命故事中度过的。1903年,叶挺进入村里腾云私塾,跟随先生(老师)叶友山学习古文。后来,这所私塾由新派人物陈敬如接替,教授学生国文、算术、地理等新学科。在此期间,陈敬如指导叶挺阅读了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及章炳麟、邹容等人的著作,使叶挺接受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这位陈老师不仅引导叶挺逐渐走上革命道路,两人之间的师生情也非常深厚。叶挺后来改名,便是陈敬如送给他的,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之意,希望学生能“挺身而出,拯救中华”。

1911年春天,15岁的叶挺考入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因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便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5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领部下苦战,自己手持一支“花机关枪”,为当时已怀孕的宋庆龄杀出一条血路。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陈延年领导的****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领的部队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国民党领导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押。随后,他被押解到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为表示抗议他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叶挺先被送进“优待室”,******当面劝他“悔过”,陈诚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后来,叶挺曾在特务监视下被流放到恩施、桂林等地,对国民党给的钱拒绝领取,只向朋友借生活费,并说明将来共产党会归还。有的国民党高官到监房探问他日后想干什么,叶挺说,如果能恢复自由,“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中央恢复我的党籍”。他出狱时,解放军各战区都发来贺电。

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他殉难时年仅50岁。******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