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屈原(中国十大文豪)
4846300000008

第8章 千古不朽

屈原是我们中华民族堪称之为国魂的第一人,他的爱国志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屈原执著地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为楚国的发达强盛而奋斗,而决不向恶势力和小人低头。他年轻时作的《橘颂》,便是这种志士的象征。屈原以此为明镜,照着自己艰难地走完人生的历程。屈原生前,从来也没想过树立自己的什么形象,只一心按照自己想象的榜样去做。然而后人却把他当作榜样,当作爱国志士的楷模,特别是在艰难困苦之时,国家危难之际,更将屈原和他的作品作为精神支柱。

司马迁在含冤受腐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鼓励自己,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唐代柳宗元在参与王叔文改革政治失败后,被贬任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写了《吊屈原文》,寄托自己的哀思,并表示要学习屈原正道直行,“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

北宋大文豪苏轼,仕途失意,屡遭打击,他对屈原十分钦佩,《屈原塔》诗表达了他的崇敬之情:“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烈。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到了南宋,由于民族危机深重,以屈原为榜样的志士就更多了。陆游、辛弃疾、张孝祥、文天祥,都曾写诗表达他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尤其是文天祥,他写了《端午》、《端午初度诗》、《端午即事》、《端午感兴》。从《端午初度诗》看,他也是五月五日生之人,因而对屈原倍觉亲切。在诗中他表示,将以屈原为榜样,救国不成即殉国。他最后被元军俘获,刚强不屈,终于含笑就义。

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曾在《大哀赋》中明确表示要追随屈原,结果为抗清献身。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发愤著书,写了《楚辞通释》以寄托民族情感。

清代,“一天风雨写《离骚》”的谭嗣同(《莽苍苍斋诗·画兰》),痛骂“楚怀本孱王”(《秋瑾集·吊屈原》)的秋瑾,最后都以为民族献身的壮举实践了自己追随屈原的誓言。

这里有一个现象,凡是忠心为国、敢赴国难、舍身殉国的志士,几乎都是屈原的崇拜者。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我们整个国家民族里的所谓民族气节,恐怕受屈子的影响比受儒家的影响大得多。”儒家也讲“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但“仁”、“义”的内容中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分量并不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榜样的作用,像屈原那样真能为国为民、殉义殉国者,先秦儒家人物中几乎没有。子路似乎是认真实行了一下,可惜未能“死得其所”。在国家急难、民族危亡之时,救国救民就要置生命而不顾,民族志士们要在前代的历史中寻找精神支柱,当然首先找到屈原。就像屈原总是推尊彭咸一样。

屈原追求一种完美的人格。他正道直行,忠言直谏,不媚上,不谄谀,爱高洁,喜修饰,不随波逐流,不向恶势力低头,更不同流合污。屈原的人格是美的。

然而美,并不等于完美,世间完美的人格是没有的。屈原的人格也有缺陷。他有些孤高自傲、孤芳自赏,难以合群;他自诩独醒独清,视世人和万物皆浊。他的诗人气质太浓太重,缺乏忍耐心、缺少宽容。

但屈原确确实实成了人格的典范。汉人发现了屈原的爱国思想而并未高度重视,他们主要是推崇屈原的志向和人格。贾谊钦佩屈原的志向,淮南王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司马迁为屈原的为人所感动,王充佩服屈原的洁白,王逸颂扬屈原的“清高”、“清白”。后代在赞颂屈原的爱国精神时,常常也赞颂他的人格。批评者也主要是从人格方面指责。如写《汉书》的班固,批评屈原“狂狷”、“强非其人”,但批评的声音与赞颂的声音相比太微弱了!如同大潮边有几颗水滴落下,声音淹没无闻。

屈原的人格所以能成为典范,首先在于他真诚地、孜孜不倦地追求人格的完美。他追求“内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追求“端直”(“苟余心其端直兮”),追求“内原质正”,而且他的“内美”与美政理想是完全统一的,而美政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是完全统一的。他为国家为民族献身,也就是为美政理想,为人格美而献身。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能做到这三个统一而至死不变的人,微乎其微。这样的人格,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敬佩而奉为典范呢?

其次,正因为屈原人格高洁并有一定缺陷,才使人们觉得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在心中把他视为楷模。中国历代,有一种把杰出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套上种种光环推上圣人宝座的倾向。孔子本来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既有很多供后人学习的优点,也有一些不必讳饰的缺点。然而历代帝王因为统治的需要,把他硬是高高地挂在了空中,成了圣人。弄得后来儒家信徒一提到尊师孔子的名字,就诚惶诚恐,哪里还可能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学习。

推崇屈原、纪念屈原是历代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自发行动,尤其是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学习屈原的精神,介绍、研究屈原的著作,便会形成一个热潮。就是中国现代抗日战争时期,研究、介绍、纪念屈原的热潮,也是首先由爱国知识分子掀起的,并未见官方机构怎么提倡。屈原从来没有被当成圣人,平头百姓尊敬地称他屈大夫,知识分子亲切地称他屈子。对人们来说,屈原是可望可即又值得景仰的伟人,如此他的人格才能成为人民心中的典范。

屈骚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库中的地位,不仅是因它崇高的思想内涵,更是因它辉煌的艺术成就所奠定。

屈骚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自古以来,风(《诗经》)、骚并称,同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渊源。“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而屈宋《楚辞》,忧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刘师培《论文杂记》)刘勰为中古时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师培为近代大学者,他们相隔千年,看法却异乎寻常的一致。由此可知,推屈原为我国诗家之祖,当之无愧。

说《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之源,屈骚是浪漫主义之源,虽嫌笼统,但基本是不错的。

五言诗由屈骚变来,或者说屈骚是五言诗的来源之一,这只要读读屈骚就知道。下面谈谈楚辞对辞赋发展的直接影响。

汉赋在语言形式上直接承楚辞而来,就是在写法和结构上也是基本遵循楚辞的模式。屈原的一些诗,如《离骚》、《九章》等,都是有明确的讽谏意义的。如前所叙,这成为一种创作心理定势,影响到汉赋“劝百讽一”的结构形式。汉赋的铺张扬厉的写法,应该说是滥觞于《招魂》。《招魂》是按当时招魂仪式的需要写的,具有实用的目的,所以写得重沓铺张一些。而汉赋大多数也是实用性的作品,在写法上摹仿楚辞是很自然的。辞赋后来发展分化为四体,古赋(骚体赋)、俳赋(不标准的骈赋)、文赋(散体赋)、律赋(骈赋),这些都是由楚辞一脉相传变化而来。

由此看来,屈原不仅是诗家之祖,而且是赋和文之祖。仅从文体的发展变化,就可看出屈骚对中国文学史的巨大影响。

大约在唐末宋初,过端午节、划龙舟以祭祀屈原的习俗就已流传到东南亚诸国。近些年,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划龙舟活动已在民间开展,有的还将其列入国家正式体育项目。前几年,香港先后举行过两次国际龙舟赛,日本也举办过国际龙舟赛。龙舟已从中国汨罗江划向世界。

有关屈原的戏剧,我国至迟在明代就已出现。近四、五十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美、罗马尼亚等国也编演了此类戏剧。可以说,屈原的形象对一些外国人来说已不完全陌生了。

至于屈原的作品,更是早在唐代,就已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大约在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到西方。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举行特别纪念活动。从此,屈骚便被广泛地介绍到世界,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以及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多国文字。随之“楚辞学”也开始走向世界,今天在日、英、美、加拿大、巴西、法、德、俄、匈牙利、捷克、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都有楚辞的研究者,出版了多种专著。其中尤其是日本的楚辞学研究,历史悠久、功力深厚,拥有一批研究者,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屈学(楚辞学)已经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而且,这些学者都认为,屈原和屈骚不仅对中华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的,一位真正热爱自己民族并为之献身的诗人,必将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崇敬;一位对本民族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必将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