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
4840100000005

第5章 第二编人世里的无可奈何---大唐王朝的谢幕晚唱(2)

史载唐玄宗每年十月都要游幸华清宫,届时,虢、韩、秦********,及杨氏兄弟一并从幸,车马仆从,连接数坊,锦绣珠玉,鲜华夺目。不久,杨铦去世,所剩杨氏五家,各为一队,队着一色,俄而五家队合,灿若万花,川谷成锦绣。他们所过之处,首饰、珠宝、鞋袜遗失丢弃的狼藉于道,香闻数十里。三姐妹出入宫掖,持盈公主等都让着不敢先坐。交给台省、州县去办的事,奔走之力要胜过皇帝的诏敕,求着给效力还怕轮不着。四方来输财结纳的不可胜数,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就是建平、信成二公主与贵妃家弄了点不愉快,都要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的东西,驸马都尉独孤明跟着丢官。气焰之盛,可见一斑。就在这个当,安禄山心怀鬼胎嬉皮笑脸地来了。第一件事就拜了一个活生生比自己小16岁的干娘。不知道唐玄宗知否,安儿的干爹可是张守珪!做养儿做到了皇帝名下,古往今来,无人能及。贵妃动不动就举行"洗儿"活动,把安禄山包着,玩出多少猫腻,玄宗竟然不疑。安禄山每次拜见,必先妃后帝,就等着唐玄宗奇怪,然后再把准备好的"我们胡人就是先母后父的"发射出去,拍的玄宗心下大悦,直笑此儿之憨,马上让与杨铦及三夫人约为兄弟。这样,帝的姨、妃的兄姊,竟可以是干儿的兄弟!李氏可能本是胡人,从不把这些许小事放在心上。安禄山最后虽然没有夺取帝位,但他把唐玄宗是早不放在眼里了,玩弄之巧,犹如斗蛐蛐儿。安禄山最擅长装死,对玄宗说:"我本来是胡人,陛下对我荣宠过甚,我没有什么异材可堪驱使,愿以身为陛下死。"玄宗怜其诚。他碰上太子,从来不拜,左右责问,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不识朝廷礼仪,太子何官耶?"唐玄宗这个老糊涂竟然用大白话给解释说:"是我死了之后继我任的人",其被蒙蔽之深,已无药可救。安禄山马上谢罪说:"我愚笨,只知道陛下不知有太子,罪该万死!"越来越肥硕的安禄山,腹缓过膝,平日里要别人挽牵着才能行走。只有那些背负五石重物还能奔驰的马才能载他入朝,但在半路上还须换一次,不然,马必仆。但给玄宗表演《胡旋舞》,他却能迅捷如风。玄宗有一次指着他的肚子问:"胡腹中何有?竟这么大。"答曰:"唯赤心耳!"玄宗为安禄山起府邸,告诫说:"好好部署,禄山眼孔大,毋令笑我。"后来在勤政楼的御座前安放了一个特榻,诏禄山坐,以示尊宠。太子进谏说:"自古幄坐非人臣当得,陛下宠禄山过甚,必骄!"玄宗此时不知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冒出一句"胡有异相,我欲厌之"。天下侧目从张九龄罢相之后玄宗的天下就权臣持国、纲纪大乱。史载权相李林甫"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一时正人直士远贬的远贬,送命的送命,豺狼当道,浊浪滔天。嫌儒臣垄断战功排斥自己,他专用蕃将,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得以壮大,卒乱天下。李林甫的继任杨国忠,靠自己的妹子爬得高位,其人品才学可想而知。起先他只是李林甫手下的一位急先锋。李林甫兴大狱构陷正臣,杨国忠阴测其意,深文周纳,逮系累年,诬蔑被诛者有百余族,皆符合李林甫心下之意。直到杨氏姊妹恩宠日隆,且杨国忠善揣帝意,因而不断被提拔,几年下来,就兼任了十五六个使节,李林甫顿感威胁,交情始坏。当然李林甫碰到杨国忠算他倒霉,史书上说杨国忠"无行检,不为姻族齿",想来在当时也是尽人皆知的小人一个。杨国忠深懂要搬到大树先摇根本的道理,多方收罗构陷李林甫支党的罪状(本来就不干净),赶走、诛死,然后再瞅机会跟皇上很"无意"地透露一些李林甫和这些人曾经的亲密交往,"帝始厌林甫,疏薄之。"对于李林甫这样一个树大根深、巧言令色的奸臣,光靠皇帝"疏薄之",杨国忠能放心吗?最毒的计策还在后头。杨国忠推荐了鲜于仲通去讨南诏,结果全军覆没,只剩一个光杆司令逃了回来。杨国忠不但瞒天过海隐藏了败绩,还为其"更叙战功"。这样的弥天大谎,他自己也知道难逃李林甫的蜜口,于是就安排人上奏皇帝命自己外出屯边,对外显示自己对边防的重视,向内替皇帝分忧捞取宠信,实际上是在赌李林甫之流的嘴,一石三鸟。不出杨国忠所料,宰相李林甫一听可以把死对头赶走,当下欣然同意。杨国忠却在辞行时向玄宗哭诉,说李林甫中伤他,其哭也哀,其情也悲。同时发挥贵妃枕边风的作用,所以还没等到任所就被追了回来。而此时的李林甫已恋栈病榻,不能支持。招来杨国忠对他说:"(吾)死矣,公且入相,以后事累公。"杨国忠不知是真是假,害怕又是另一个司马懿,心下大惧,汗出如雨,连称"不敢当"。其实像李林甫这样的奸贼,能知道杨国忠会入相,就知道他这条死命是不会再经什么风浪了,但他那些儿孙就麻烦了。"以后事累公",累什么呀,累你放他们一马而已。果然,李林甫一死,杨国忠穷究其奸事,碎其家,玄宗以为功,封魏国公。一箭双雕,杨国忠最擅长的把戏。杨国忠和族姊虢国夫人有奸。每次退朝还家都要顺腿跑到虢国府来,郎官、御史等人要找宰相,也只有在虢府才能找到。二人居同第,出并马,调笑怒骂,"施施若禽兽然,不以为羞,道路为耻骇。"就是现在,也没有人能像杨国忠这样明目张胆,足以让天下人侧目的。朝廷纲纪全部由杨国忠一人把持,人事任免铨选由他一手包揽。本来唐朝规定,士子们在吏部(后为礼部)举行的考试中中进士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的才能授予官职,称之为"关试"。因关试时间一般在春天,故又称"春关"。考试的内容为:身、言、书、判,即体貌、言辞、楷书、批审公文四项内容。四项皆合格者,可以授予官职,叫做"注官",然后把全体考试合格者集中起来,当众点名授职,谓之"唱官"。通过了"关试"的考生一般所授官职在八、九品之间,职位都不太高。如果有的考生在"关试"时没有通过或没有参加"关试",那么他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请权贵为之推荐任某官职,二是到地方藩镇去做一段时间的幕僚,再争取被举荐。杨国忠干脆把吏部侍中、给事中召在府邸,每过一人,就说:"已过门下矣。"侍中这些人自然不敢有任何异议,只能因循敷衍。杨氏人马从而遍布天下衙署之中。他还把一大群姊妹围在帷幕后面让她们瞻观取乐。点名唱官时,碰到那种农村来的或者是长相比较丑怪的,众姊妹则哄笑于堂,花枝乱颤。士子羞愤,斯文扫地。兰摧玉折如果说杨国忠是让李林甫死不瞑目之对手,那么安禄山就是让杨国忠不得好死之敌人。玄宗皇帝早知道"禄山眼孔大",就该明白仅靠他的金钱权力是不足以"厌"此胡之心的,反而却使安禄山的反意越来越坚固。为了窥视朝廷的动向,他将部下刘骆谷留在京师。为了除掉竞争对手朔方节度使阿布思,他上表皇帝请求阿布思协助自己去攻打契丹。阿氏乃突厥九姓首领,伟貌多权略,安禄山深忌之。果然阿布思怕遭迫害,亡命漠北,被回纥袭击,逃到葛逻禄。葛逻禄不敢得罪安禄山,将阿布思扭送京师。安禄山尽夺阿布思的军队,兵雄天下,更不将唐王朝放在眼眶里。杨国忠和安禄山早有嫌隙,他抓住这次机会向玄宗建言应赶快召安禄山入朝,以验其反不反。安禄山猜到其谋,大摇大摆地来面圣,玄宗放下心来,之后杨国忠再攻击什么,他也不相信了。天宝十三年,安禄山在华清宫给唐玄宗哭泣说:"我是个胡人,不认识什么字,陛下越位提拔我,国忠必欲杀我才甘心。"玄宗劝解久之。临回,玄宗在望春亭送别,脱下自己的御袍以衣禄山。安禄山大惊,越发不自安。从此以后,反状益明。玄宗派使者去,非盛兵不敢见,或是直接托病不见。十一月,托名"奉密诏讨杨国忠",从范阳起兵,兵甲十五万,号二十万。安禄山谋逆十余年,对归顺自己的都结以恩信,不服的挟以兵革,所以诸蕃将基本上只知有安禄山,而不知有大唐。且自己通夷语,对俘囚战士亲自抚慰,广施仁德,所以都乐为他死,所战无前。是时承平日久,民不习战。仓促之间遇到战祸,铠甲兵械朽的朽、锈的锈,兵至之地,官吏不是弃城逃跑,就是藏匿不见,自杀、被俘者,日日不绝。甚至连禁卫军都拉不开弓、使不了剑,不得不将国库里的缯帛拿出来募兵。同月指派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关内支度副大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卞州刺史,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以荣王为元帅,高仙芝副之,慌慌张张地起兵讨贼。十二月,安禄山就攻陷了陈留郡,张介然殉职。起兵34天后,击败封常清,拿下东都洛阳。高仙芝听到封常清失败,急开太原仓,把所有的都赐给士卒,剩余的全部烧掉,退守潼关,以卫京师。适逢乱军追至,铠甲粮草委弃于地,绵延数百里。唐玄宗听信监军太监边令诚的诬告,以丧师失地罪将二人斩于阵前。两军对垒,顿斩大将,授敌以柄,自毁长城。难怪史臣为二人鸣不平道:"玄宗虽然被左右蒙蔽,然而荒怠也把他的英明磨损殆尽了。最终使后来的叛将有借口纷纷降贼。呜呼,要不是上天熟稔了他的罪恶,要让天下大乱,百姓蜂起而惩治他,怎么会让这二将被诛杀呢?"开战一月余,任命抗敌的大将折损过半。安禄山夺下东都后,见宫阙壮丽,就洋洋自得,忙着称帝了。他的眼孔大,心眼小又在这里显示了出来。这给了唐朝军队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各路兵马开始汇集。济南太守李随、单父尉贾贲、濮阳人尚衡、东平太守嗣吴王祗、真源令张巡相继起兵,十来天聚集了数万众。加上之前的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郡太守颜真卿、饶阳郡太守卢全诚、司马李正等人的军队,唐王朝稍稍回过一点神来,不是开始时那么惊慌失措了。天宝十四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号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安禄山攻取常山,杀颜杲卿。黄河以南诸郡皆严兵把手,潼关不开,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安禄山跬步不能进,心里顿生起兵悔意。可就在这种关键时候,杨国忠因为和潼关守将胡人哥舒翰有隙,极力怂恿唐玄宗命哥舒翰出关东征收复失地,哥舒翰不得已,遂大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迫降,天下形势急转直下,关中沃野已尽裸露在安禄山眼前,夺取首都长安已是迟早的事。两天后,玄宗出奔,逃往蜀郡。途中经过马嵬驿,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诛杨国忠,"国忠突出,或射中其额,杀之,争啖其肉且尽,枭首以徇。"一妻四子也纷纷丧命,果然死而无身,更谈不上葬。杨贵妃被赐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往日的天清地正、富庶繁华,摧折起来,竟耐不过一夜的秋风。金枝委地、玉叶凋零,零落的叫人不敢相信都会是尘土。往事如风,兴亡如梦,当年的他、她、他们,也不知是怎样度过这天渊地壤的悲喜?太子李亨在马嵬被父老遮道留下讨贼,在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肃宗,改元至德。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自河北至灵武,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一时声势颇为可观。安禄山的覆灭看来不远了,那谁会成为他最后的送终人呢?安禄山此时因为起事心焦,患上眼疾,看不见东西,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责打辱骂谋士严庄和近侍李猪儿。二人诱说其子安庆绪篡权谋逆,于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杀安禄山于床上,对外诡称安禄山病重,传位给安庆绪。堡垒自内攻破,给了唐朝军队一个天大的便宜。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豫(后为唐代宗)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以所统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对他不放心,在策划消灭他时,事情泄露,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眼看就要扑灭的战火又重新燃起。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二十余万(后增至六十万)讨安庆绪,声势虽大,但无统一指挥,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辖之。初期还有进展,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六十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以"杀父求位"之大逆罪杀安庆绪,还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次年正月又逃往范阳,其部下拒不接纳,穷迫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唐肃宗、代宗都积极鼓励叛军自动投降,只要他们继续为朝廷效力,就可以在原地任官,虽然这是情急之下不得已的瓦解叛军之策,但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长安、洛阳经过两陷两复,宫室城阙,化为墟丘;财赀府藏,抢劫一空;王子皇孙,屠灭大半;士人百姓,十室九空。再加上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可以说安史之乱的一笛秋风将盛唐繁华吹落殆尽,从此唐王朝在烽火连天的藩镇割据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2.烽火连天---藩镇之灾

天下汹汹的唯一原因,就是权力诱惑了人的野心。此时的中央一定暗弱,此时的地方一定掌兵。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天下就在这样的祸乱频仍中悲苦相续,起起伏伏勾人心弦。

从中唐开始,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就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唐朝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却形成了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的一种地方和中央的关系状况:中央强大,万国来朝,四海升平;中央暗弱,四海沸腾,割据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