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大愿说禅(中册)
4837900000008

第8章 禅宗智慧与企业发展(4)

所以真正的解决之道就是企业家要有意识地去在企业之中用种种的方法来编织不同的人际关系网,而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网之中有不同的主角,这样就能够使企业人人成为主角,可见要管好一个人就是要重视他,才能够激发他的活力和责任心。

美国有一个"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1914年创办的时候就提出了三条简洁的行为准则,并且后来成为它独特的企业文化。三条准则第一条就是必须尊重个人;第二条是必须尽可能地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第三条就是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

我们看,尊重个人、给顾客服务等等,其实这三条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布施摄。这个公司的创办人老沃森就说,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并且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勇气,这个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三条原则的力量比技术革新、比市场销售技巧、比雄厚的资金所贡献的力量都要大。

其实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很多企业家习惯于运用权力去控制,而不懂得用布施摄。如果我们试图以控制来管人,那么管和被管双方都会很痛苦,因为被控制的人生活在压抑之中,所以不快乐,而控制人的人生活在焦虑之中,生活在担心失控的恐惧之中,也不可能真正快乐。所以企业家和管理层和员工大家都觉得有压力,原因是方法用错了,不懂得用布施摄。

第二就是爱语摄,就是管人要懂得说话的艺术,给人信心、给人方便、给人希望。

我们也先说一个笑话好了。

《世说新语》上面有一个记载说,晋元帝司马睿诞生了皇子,当然很开心了,所以就大宴群臣,摆宴席来庆祝,而且在宴席上给每个官员都有很多的赏赐,其中有一位官员叫殷羡,站起来向皇帝上奏说:"陛下诞生皇子,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臣等深感喜悦。不过陛下赏赐这么多,臣等无功受禄,真的是很惭愧。"晋元帝就很幽默,他就说:"哎呀,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情,难道还能有你的功劳吗?"这个人是不是很不会说话呀?说话很重要,同样一个意思,你表达方式不同就差很远,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有一个国王有一次梦到自己的牙齿全部掉了,第二天上早朝,就叫两个大臣给他圆梦。一个大臣说:"哎呀,大王呀,这个梦不太好,这个表示你的亲人都会在您之前一个一个死去。"国王就很生气,把这个人推出去,关到监狱去。

另一个人就说了:"哎呀,大王呀,这个梦很吉祥,它会预兆国王您能够健康长寿,比所有的亲人都要长寿。"是同一个意思,但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那当然就差很远了。所以要用爱语摄,要懂得说话的艺术。

我们也说一个禅宗公案好了。

有一位仙崖禅师,他很会教化弟子,所以年轻的弟子们很多。当然年轻人出家,心还是好玩的,很多时候有几个小和尚晚上关门了就翻围墙跑出去玩。围墙比较高,房子里面搭一个凳子放在围墙底下,然后踩着凳子跑出去玩,半夜又偷偷溜回来,踩着凳子回房间。

禅师发觉了,他有一天巡寮,就在围墙旁边发现了凳子。那是一个初二初三的晚上,天很黑,没有月亮,他就把凳子搬开了,自己就站在那个地方一直等着。

玩到半夜弟子回来了,在原来的这个位置上(因为看不到,没有月亮)按照原来的地方想踩着凳子下来,哎?这个凳子怎么变成软绵绵的了?跳下来一看,哎吆,踩在师父的肩膀上,他想:糟糕了,闯祸了,肯定给师父臭骂了。但是仙崖禅师并没有骂他,就说了一句话:"夜深露重,赶快回寮房休息吧。"那么这个弟子以后就再也不出去玩了,因为他的内心被转化了。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建多。"不是"僧占多"是"僧建多",那么多名胜古迹,出家人建了那么多寺院都为祖国的山河添色,增加文化底蕴。我们南岳是一个出祖师的地方,佛教和道教能够和平共存,都有很多的祖师大德出现,这个是很难得的。愿我们诸位通过此次的讲座能够领悟禅的智慧,能够明心见性。

《妙法莲华经》上称赞佛陀说:"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我们也应该这样,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第三就是利行摄,也就是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我们说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叫什么?热心肠。为什么叫热心肠呢?因为人的心脏和小肠一定要热才行。我们的能量从哪里来?是我们的心脏。心脏一直在跳动,然后就产生能量,这个能量产生热能就往上升。一直往上升当然不行了,那怎么办?我们的肺就吸入空气,吸入空气后,空气是凉的,把热压到小肠去,心和小肠的温度应该比较高才对,所以叫做热心肠。

如果一个健康人,他的头和全身的皮肤应该是凉的,因为那个跟肺有关系,我们的手和脚应该是温暖的,因为手与心脏有关系,脚与小肠有关系。如果一个人说,我手温暖,但是我的脚很冷,那是你小肠的温度不够,在佛教里面的药师法门是这样说。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的企业家要修利行摄的话,就是要帮助其他人成长。一个企业是好学校,不但是生产好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人的观念被提升以后,企业家要通过利行来帮助他养成好习惯,督促他做好事情,改变工作之中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坏习惯,这个是利行。

还有,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一座禅堂,能够带领员工在工作之中禅悟人生,在生活之中觉醒,在人性之中开发佛性。

第四点是同事摄。鸠摩罗什法师就曾经开示说,同事亦有二种,同恶人则诱以善法。企业家怎么去修同事摄呢?就是怎么样跟人家去同事、去共事呢?在共事之中帮助他们提升他们呢?如果同恶人就诱以善法,就是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他,"同善人则令增善根",工作之中和优秀的同事共同做事,就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随类而入,事与彼同,故名同事"。

可见,企业家管人的艺术就是四种,以布施摄使人接受你,以爱语摄使人喜欢你,以利行摄使人需要你,以同事摄使人离不开你。

一个企业家能够真正做到使人接受你、喜欢你、需要你、离不开你,他一定会成为这个企业的精神领袖,任何人在任何的生活坏境之中能够运用这个四点,他在哪里都与一切人有缘。

第四点启示就是四圣谛,处理事务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法根本教义有"苦集灭道"四圣谛,四圣谛不是单纯的名相,我们在企业之中怎么运用呢?

第一个是苦圣谛。苦圣谛简单说就是面对它。

很多人会误解佛法,他没有人讲解,他看名相,说:佛教有苦圣谛,那佛教很悲观,看什么都是苦的。其实错了,苦圣谛的苦不是指现象上的苦和乐,而是指凡夫的心,由于心迷,所以他的心就处在一个永不满足的波动状态,这种波动状态就是苦。

顺境的时候希望它能够长留而又担心它失去,所以就波动,逆境的时候就生起排斥的心、逃避的心,希望它迅速消失,也波动。所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都是不满足的,都是波动的,这种内心的波动状态才叫做苦。不是说现象上的苦和乐,不是这样的。苦圣谛就是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心来面对一切,不留恋,不逃避,内心不起波澜,才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

第二就是集圣谛,就是对事务充分了解它。

广州有一个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创办人是曾伟教授,他也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多次去他那里作一些交流。我就听他说了一个他的理念,他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管理方法,我认为挺好的,就是把人和事分开来,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不要人和事混在一起,那企业是没有效率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有借鉴和启迪作用的,并且他总结了流程管事的六大方法,也就是限制选择法、横向控制法、三要素法、分段控制法、数据流动法和稽核控制法。

第一个就是限制选择法。

很多人做企业的时候,员工做事情,他就图方便,这个就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次品增多,所以就要运用限制选择法,就主张按照规定的流程来做事情,不能够贪图方便。

第二个就是横向控制法。

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多企业是依靠一种垂直的由上到下的控制,领导发号施令底下才动,领导不说就不做。这个就很糟糕,效率就很低。为什么?因为领导很忙,他管不了那么多事,他不发话底下就不敢动,这个就乱套了。所以企业的效率很低,因此这种垂直控制法、纵向控制法是没有效率的。

他就主张一种横向控制法,也就是主张按照规定的流程,一环扣一环地来推动,不能够只是靠领导来管理,要能够让每个岗位不同部门的人互相管理,少靠行政命令而靠流程来推动,把做事和管事分开来。比方说采购、生产这些是作业的部门,作业部门做事,财务部、品管部等等这些是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来管事,做事和管事分清楚,然后一环扣一环来互相推动,这个横向控制法就能够迅速地提高效率。

第三就是针对于企业的一种普遍的管理的漏洞,就是只做不管,或者管得很粗放,做了以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做得到不到位就没有人管,所以他就强调每一个有效的管理动作,都必须具备三要素,也就是标准、制约、责任。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第三点就是道圣谛,就是以智慧处理它。

第四点就是灭圣谛,就是做完以后放下它,心里面不留痕迹。

做事的智慧其实也就是这四点,面对它、充分了解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样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准确地看到真相,圆满地做好事情。

第五点启示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到底是选择多元化还是选择专业化?

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是因为凡夫的心迷,所以他就要来问: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其实如果你的心迷,多元化也会失败,专业化也会失败。如果你的心悟,内心有智慧,多元化也会成功,专业化也会成功,没有一定的规则。没有方法的方法是最高的方法,要去到那样子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而作出的判断是最高明、最准确的,这样是禅悟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能够执著于多元化或者专业化的表相,要有无相的智慧。

我们也说一个公案好了,就是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公案。

苏东坡才华很高,但是经常被贬、被流放,这个过程之中他也去学习了很多禅。

有一天他读到一则赵州禅师的公案,是说赵州禅师年纪大的时候,赵王来拜访他,他躺在禅床上并没有下去迎接,赵王也不计较,来到以后禅师就说了:"大王呀,老僧年纪大了,身体不舒服,所以只能够躺在禅床上跟大王您相见。"赵王不单是没有责怪,反而更敬重他了,觉得这个是本色修行人,不会去趋炎附势,不会去攀缘权贵,更加敬重他了。

赵王走了以后很高兴,所以派一个手下的将军送了很多的财物来布施给寺院,来供养寺院,这个将军带了很多财物来的时候,赵州禅师听说了,马上命令弟子们搭衣持具,到山门口排班迎接,这个将军当然也很高兴了,觉得:你看,我来寺院,这个禅师这么尊重我。也很高兴回去了。

走了以后,弟子们奇怪了,就来问禅师说:"师父呀,很奇怪呀,赵王来的时候您躺在床上见,他的手下来,您反而到山门口亲自迎接,这么隆重,为什么要这样呀?"赵州禅师就说了:"你知道吗?上等的人来,我就在禅床上以本来面目跟他相见,中等的人来了我就在客堂等待他,下等的人来了我就亲自到山门口去迎接他,免得他怪我不尊重他,小人心胸狭小。"弟子们说:"哦,对。"

苏东坡看了之后,也觉得自己领悟了禅的智慧。其实没有,他领悟的只是禅的知识,并没有学到禅的智慧。所以他就专门写一封信给师父佛印禅师说:"师父,弟子某月某日会到金山江天寺来拜访师父您老人家,请求您老人家效仿赵州禅师的公案,就不要到山门口来迎接了,我们以本来面目相见好了。"

这样写了,他满心以为去到寺院就一定会跟禅师在禅床相见,哪里知道一去到就看到佛印禅师搭衣持具站在山门口对他微笑了。他就很生气了,就说:"师父呀,你到底懂不懂禅法呀?你怎么可以跑到山门来迎接我呢?你要没有去来之相,你是本色修行人,就在禅凳上跟我相见好了呀。"佛印禅师哈哈大笑,就说了一个偈子说:"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也就是说,你用凡夫的眼光看到我有去来之相,其实我哪里动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我还是坐在禅床上来跟你相见。不过你是凡夫心,你执著于赵州禅师说的那个才是对的,你有了分别心,以凡夫的相来看待动和静,所以你只学到了禅的知识,没有领悟禅的智慧呀。所以这个很重要。

兵法也是如此,你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有赵括纸上谈兵,他们饱读兵书,但是学到的只是兵法的知识,所以导致战争的惨败。而你看飞将军李广,他领悟了兵法的智慧,所以百战百胜。办企业也是如此,不要执著于企业管理的知识,要超越知识层面,要领悟企业管理的智慧,开启内在的活的智慧,不然你就会被过去成功的经验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