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4837700000008

第8章 与心对话禅悟人生(2)

禅是东方文化探索心灵奥秘的大智慧,精神分析是西方文化探索心灵奥秘的智慧。从开悟的终极境界来看,禅的悟境比精神分析的治愈状态要高出很多。但精神分析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于禅的修炼也有价值。因为精神分析对潜意识的探索,它把内在的规律性揭示出来,能对刚刚入门的禅修者提供清晰的心灵导引,从而防止“假悟”。有些人迷迷糊糊,以为自己悟了,其实不是真悟,往往会流落到“口头禅”、“狂禅”。

1、神秀大师的呈心偈

我们先从神秀禅师和惠能禅师的两首偈子谈起。这两首偈子我想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公元660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决定在弟子中选择一个堪受正法的法器,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就让门下的弟子都作偈子来阐明自己对佛法的领悟。神秀大师的呈心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把佛法的精要都概括在其中。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身是菩提树”。指我们要持戒来修身。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一样,以戒修身,就能身得清净,所以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是以定来修心,把我们平时散乱的心通过修习禅定让它静定下来,好像一面明镜一样能照天照地。这就是以定修心,心得明净光洁,所以心如明镜台。

接下来两句讲慧无漏学。持戒修定都需要智慧的观照,才能日新又新,故“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归纳起来,神秀禅师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我们本具清净佛性,像镜子一样光明皎洁。我们要经常用佛法的镜子返照,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要让心惹上一点点尘埃。此偈浓缩了戒定慧三无漏学。

这当然是渐修的如来禅法,与此相通的西方精神分析也采用时时勤拂拭的渐修功夫。

2、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没有达到“空”的层面,他是发现了个体潜意识的奥秘。此前我们对于心的认识,停在意识的每个层面,但从他开始更进一步挖掘潜意识,并且潜意识占绝大部分。他的研究工作就是在潜意识的深层寻找心灵的菩提树和明镜台。

弗洛伊德的菩提树是他提出的“性本能”。他的明镜台是他提出的潜意识结构。他认为个体潜意识加上个体显意识,就是意识域的全体。而尘埃就是他提出的压抑,他认为只要把患者的无意识揭露到意识层面,消除了压抑,患者心理的障碍与疾病就能被治愈,当然这个有它自身的体验。

他很怕乘火车,坐汽车没事,但是一坐火车就恐惧,可他一直不晓得自己为什么怕乘火车。他的精神分析要求患者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一直往童年去追溯。把人从出生直到现在,在潜意识的阴沟里积淀的尘埃通通清除出来。

在他向童年的记忆追溯时,回忆起自己很小的时侯一次坐火车旅行。那次车站的煤气着火了,十分恐怖,他的潜意识中留下一个烙印。把它清出来后,恐惧心就消除了。在精神分析这个层面认为,我们有些特定的习气、莫名的恐惧等等,其实都与个体潜意识有关。

用精神分析法揭露潜意识,并将其推至极端。当我们能完全了解潜意识,把所有潜意识阴沟里的尘埃通通清除时,心中就透明没有阴影,这也可以成为走向开悟的一种方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推到个体潜意识的童年部分,他的学生荣格则推至集体潜意识。弗洛伊德是“扫垃圾”的工作,荣格就更透彻一些,他认为根本就没有垃圾,如惠能祖师所说“本来无一物。”我们认为各种各样的情结、心结是垃圾,垃圾便存在。反之,垃圾就消失了。

3、微精神分析学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特别重视东方智慧的一位大学者,但他的思想还不是彻底的空。更彻底的是西尔雅奥方迪。方迪把自己的学说定名为“微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都是由虚空——能量所构成。认为能量是释放了的物质,物质是被闭锁的能量。因此,东方人、西方人的差距以及种种差别,其实都是虚妄的,只是能量而已。

精神分析就是让被分析者返回本来状态。弗洛伊德使患者返回到个体潜意识,荣格让患者返回集体潜意识,而方迪则使患者返回到超越潜意识的虚空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步步地深入,与神秀禅师渐修的如来禅法有相通之处。

不要轻视神秀禅师的偈子,它好像金字塔的塔基,要成佛就比喻要成就一座金字塔一样,当然塔基很重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先要渐修,后方能顿悟。先修一段如来禅,才能再参祖师禅。

学禅要有三知:知止、知足、知皈。

知止,是止息妄心。浅的层面是要持好戒律,更深一层是要能止息妄心。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能触动我们心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样向外去找原因,而应往内看,看一看到底哪个地方心灵上的旧伤被碰触;看自己心中哪一些执著还没有消除;再看自己心中有哪些阴影浮现出来。所以,息心就是息灾。我们止息妄心,就能成就直心,直心就是道场,就是平常心。

禅门里有个小故事:有两个人先后想搬到另一个城市。第一位走到城门口,守城的士兵问:“你为什么要搬来这座城市?”这个人回答:“我原来住的城市太混乱,充满了种种的****和争斗,烦恼和痛苦,我实在住不下去了。”士兵就对他说:“你不必搬到这城市来,它跟你原来住的城市是一样的。”这个人很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个人又来了,士兵问他:“你为什么要搬到这座城市来?”他就回答:“我来自于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帮助,非常善良。但因为工作关系,我不得不搬到这座城市来。”卫兵就说:“欢迎你来到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一定会跟你原来住的城市一样的。”

这就说明我们的心如果不转,即使换个环境,仍然会遭遇同样的问题。所以,愚人修境不修心,智者修心不修境,知止就是止息分别比较。换环境不如换心境,换工作不如换脑袋,要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

有一位女众,她跟原来的丈夫离婚又找了一个。但隔一两年她发现跟她原来的丈夫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犯同样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因为你选择的标准就是这样,无论你怎样选,最终找到的依然如故。这就是轮回,我们一直犯同样的错误,轻易地改变选择,但就是不肯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只是在境上改变,不在心上改变,只是不断、重复地犯错误而已。好像网络上的一个笑话:谈恋爱的时候是艺术,结婚的时候是技术,离婚的时候是算术。总是如此,一味用自己的分别妄心去执著、分别,始终在痛苦中挣扎。

4、慧能大师的得法偈

接下来再看惠能禅师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站在更高层来阐释三无漏学:无相的持戒,是菩提本无树;(身体乃四大五蕴假合而成,故以无相为体。持戒而不著持戒相,无相的持戒)。明镜亦非台是无念为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无住为本。核心就是本来无一物,既没有世间生死的染污之相,也没有出世间涅槃的清净之相。

明镜亦非台,表面看起来像是把神秀禅师的否定掉。但事实上镜子是一种意象,我们能借助镜子看自己,但镜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而且镜子是无法进入的。你不能跟镜中的“我”融为一体。而禅的精髓不是观察,不是参与,而是进入,是不二法门。因此,只要你有一个参照器,有一个理论或有一个知见就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到禅的智慧。

当有人问:“我是谁?”禅门里的公案总在参“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这时,问者与被问者就产生明显的分离。只要问者存在,人就永远是与其本觉分离。只有当问者与被问者不二时,才能真正如其本然的生活。

古希腊有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据说古希腊有一位丰姿秀美,犹如玉树临风样庄严的少年那西色斯,他因拒绝山林女神的求爱,导致女神憔悴而死。司报复之神闻讯震怒,就惩罚那西色斯,令其与泉水中自身的倒影产生感情。果然,那西色斯顾影自怜,爱上泉水中自己的倒影。终日坐在泉边看着自己的倒影,直至落水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水中的倒影是镜子,照出自恋症(有心理疾患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恋症)。

他人的眼睛也是镜子,追求名声的人是希望在所有人眼中看到自己的人,看到人家眼睛中对自己的尊重,比如那些名星。人世间的所有文明,说到最后几乎都是一种镜子。所以不要小看神秀禅师或者惠能大师的偈子,广泛地说,单单镜子就可以讲很久。

人类的所有文明几乎都会成为一种镜子,比如说道德是一面像天空一样巨大的镜子,我们在道德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丑恶,自己的不足。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道德这面镜子照出来的,它照出一种人格分裂。更进一步说,其实一切知见,一切的价值观,一切的文化体系都是镜子。所以神秀禅师说:“心如明镜台”。他还是把佛法当做一面镜子。但要打破这面镜子,才能契入到本觉。

秀禅师还停留在“心如明镜台”的阶段,因此仍是相对的境界。还有染污与清净、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的对立。惠能禅师的“明镜亦非台”是停止了分别,止息了妄想;停止了凡夫的思维活动,息灭了烦恼障、所知障,业、报二障,事、理二障当下都消除,内心中充满安祥的顿悟成就的境界,即解脱的境界。正如庞蕴居士所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空诸所有,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息见就是打破镜子。

比方说南隐禅师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一位大德。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听闻到南隐禅师的大名(听说禅师是位开悟的圣人),专程来拜访,向他请教什么是禅的智慧。

南隐禅师就倒茶招待他,给教授的杯子里倒满了水,还在一直倒,水溢出来一直流。教授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最后忍不住叫起来:“师父,已经漫出来,不要再倒了。”禅师回答:“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所以,其实是要唯愿空诸所有。

具体到惠能禅师的得法偈,怎样来修呢?如果我们参考西方的心理学,我们以慧能禅师的得法偈来看认知疗法、格式塔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5、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贝克医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时创立。到70年代中叶,认知疗法已成为现代心理疗法的主流疗法之一。认知疗法主攻的对象是忧郁症。

我在九号那天见到这个忧郁症的特点是四没有:没有期望、没有能力、没有兴趣、没有意义等等。忧郁症原来是用药物来治疗,但效果非常差,用认知疗法,效果就会比较好。

认知疗法的关键是一句话:“任何情感障碍都是由错误的思想引起,只要思想拨正,情感也就正常了。”认知疗法专家鲍恩斯说:“你的沮丧心情可以比作从没有调好频道的收音机里播出的失真音乐。问题不在于收音机有毛病,你不用拆开收音机去维修;也不在于天气不好,电台的讯号受到了干扰;而在于你没有调好频。其实你只要简单地调整一下收音机上的刻度就行了。当你学会使用这个心理调频键时,你心灵的音乐将再度清晰地传送,你的沮丧心情也将烟消云散。”

这个认识跟《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相通:“人性本净,为妄念数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妄念正是认知疗法中所说的错误认知方式。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略提这一些。

6、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格式塔是德文词,可翻译为形式、形状,含有整体或完满的意思。南非的心理学家弗里滋帕尔斯运用格式塔的理论进行心理治疗,他谈到人的潜能和实现潜能的方法,极盛时期,这种疗法在美国有500万信徒,号称“西方禅”。

格式塔疗法主要的内容有著名的空椅疗法和反推疗法等。

空椅疗法怎么进行呢?就是让患者自己坐着椅子,这椅子叫“头痛的椅子”,这把“头痛的椅子”代表患者目前的问题状态——种种的心理烦恼,很焦虑、忧虑、头痛、心理压力大等等。面前放一把空椅子,可想象空椅子上坐着一个人。患者把心中真正的想法告诉那个人,并想着从对方的角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潜在的忧虑与问题将浮出水面而得到完全解决。因为潜意识一直压抑在阴沟里,它变成无意识了你都不知道,但它牢牢地控制你,让你不知不觉地犯同样的错误,让它浮出来问题就解决了。

跟禅法相通的是,格式塔疗法号称“整体的形状”,大概就跟禅宗里曹洞宗的禅法相通。我出家的寺院是曹洞宗的寺院,曹洞宗有个《宝镜三昧》,上面就讲到圆相。临济宗的禅法非常峻烈,曹洞宗的禅法绵绵不断,回互啊。

曹洞宗讲97种圆相。是指超越一切相,无论你是圆满相还是缺陷相。它是无相之相,超越是非善恶表象,了悟内在实相。禅的圆相是指世间万物在本性上本体上是了无分别、圆融一体的。

马祖道一也很喜欢用圆相。有一次,他写一封信给弟子,纸上就画个圆圈,一定什么一定什么,说得这些弟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一位弟子开悟了,很有智慧,他在圆圈里点一点,原样寄回去。马祖道一禅师印可了。

禅宗用圆相表达本体,表达包容性,表达实相无相无不相。圆满之相与残缺之相都是平等之相,因为从体上来讲都是一样,只要用智慧观照,一切都是自性的宝藏。

晚唐五代时候有一位师彦禅师,他修行很有特点,喜欢在寺院外面一块大磐石上坐禅,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说完以后马上自己又应:“我在这儿呢,”提醒自己,我就是佛,我本具佛性。然后禅师又对自己说:“你要放明白,放清醒一些,精进用功,不然以后给人笑话。”他总是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精进修行。

这种修法与格式塔疗法不谋而合,格式塔疗法正是要患者不断自我了解、自我提醒、自我揭露、自我认识、自我治疗。格式塔疗法的倡导者帕尔斯说:“治疗的目标,就是越来越多地丢掉你的记忆,而更多地落在你的感觉上。”

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你用你的成见和记忆,家庭关系也难以处理好,因为你总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带着一种成见去看人。所以格式塔疗法在治疗头痛、焦虑、恐惧等等不良感受时,不去问为什么头痛,为什么焦虑,为什么恐惧,因为那是陷到过去心里面去,陷到过去的记忆里面去了。而是问现在怎样头痛、怎样焦虑、怎样恐惧,觉知当下的状态。这样说起来是不是跟禅法很接近?所以东西方探索心灵奥秘的方法其实是可以互相启发的。

7、反推疗法

格式塔的反推疗法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每个人的性格、情感都有其双重性,你不可以说是孑然的好,或是孑然的坏。但凡夫众生往往只认识到其中的一极,却忘记了另一极,是一种不充分的生存状态,而活在当下是要充分地生存状态,所以,他每一个当下就是在不充分的状态之下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