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凯
本书收进朱崇山同志近年来创作的中篇小说三部,这是国内第一本反映经济特区建设者生活斗争的小说集。读着作品,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它象边境传来的一曲清新笛声,节奏鲜明,音韵动人。
这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书,作家以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特区新的人物、新的风情,饱含时代气息。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讴歌了特区建设者的生活斗争,写出了他们坦荡的胸怀和蓬勃的朝气。一个爱国主义的巨大主题贯串全书,一系列具有琤琤民族气节的人物跃然纸上。对真善美热烈礼赞,对革新者击节高歌,是本书的主调。
作者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着力地鞭挞假恶丑。对一些社会沉渣——丧失民族气节的败类、玩弄权术的势利小人、卑劣的市侩、两面三刀的伪君子、腰缠万贯的鄙薄之徒、在“****”中呼风唤雨为非作歹的“帮”字号人物,作者用尖锐的艺术解剖刀亮出他们的肮脏灵魂。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强烈对比,形成了本书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者的可贵之处是能够以比较开阔的历史眼光去看人看事,能从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兴衰际遇中去写人,不赶浪头,不求时髦,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作品不会有“一鸣惊人”的效果,但它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层。作者的注意力更多地着眼于青年一代,写他们的喜怒悲欢、追求探索、进取搏击、彷徨苦闷等等。热情讴歌富于进取精神的大有作为的一代,而对在人生道路上辗转徘徊的人,则寄予真切的同情,给予热切的呼唤。
本书又一特色是作者注重作品的地方特色,对深圳特区的风土人情作了颇见功夫的描写。从温暖的——同时是多灾多难的——深圳河到中英街的彩色边镇,一幅幅特区风俗画和人情世态图展现在读者眼前,构成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融情入景,由景入情。写荒唐年代的辛酸悲苦,令人触目神伤,写日新月异的特区今天,使人精神奋发。历史长河的涓涓之流淌过字里行间。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出深圳特区的历史沿革、风土习俗、花开花谢、潮涨潮落、风云变幻、人海升沉;看到过去这里在“左”的绳索捆绑下,人去楼空、田园荒芜的悲凉景象;看到今天特区万马奔腾的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触摸到异乡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赤子之心。这一切,汇成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乡土之歌。作家对这片多灾多难,劫后新生的大地一往情深、一片痴情。只有爱得热烈,才能把万缕柔情化作浓墨重彩,去描绘这里的山山水水。
我是喜欢这本书的。它淡雅、清素,没有自命不凡的“高雅”;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搔首弄姿的媚态;没有故作惊奇的无病呻吟;更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变态的“爱”的嗥叫,作品真诚、朴实、自然,对生活充满执着的爱和坚强的自信。也许,它太实了些,但是,它总比那些虚无飘缈的东西好。真花虽然有缺瓣,有卷叶,但毕竟比纸扎的或塑料做的假花可爱,后者虽然做工精巧,终究是没有生命的。
朱崇山同志是在深圳特区长期落户的我省中年作家,踏入文坛的时间较迟,但进展较快。两年多来,他已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当然不是说写得多就一定好,但这种勤于笔耕的劳动态度却值得称道。对于一个作者来说,质的飞跃总是从量的积累中产生的。在创作水平上,他前后确有较显著的提高。读者们可以从他的第一个中篇《温暖的深圳河》到后来写的《影子在月亮下消失》中看出作者前进的步子。前者虽然也描写了人,但是比较偏重于叙述事件的进程。后者则是用艺术解剖刀对准了人物的心灵,刻划出了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作者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看来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比较广、生活积累比较厚实分不开的。他曾在越南、香港等地生活过,并进了香港达德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放前夕同内地参加了我们的游击队。建国后在地委机关工作,当过地委秘书、党校教员,曾下放当过农民,接着当了大学哲学教员;在“****”中给加上“黑秘书”“黑秀才”等“罪名”关进“牛栅”……生活道路的坎坷,丰富凝练了作家的情感;国内国外、上上下下的生活,形成了他比较开阔的眼光,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他已经不是抱一木一石就以为抱住整个世界的那类作家了。
当然,由于作者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较短,作品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有些篇章可能失之粗疏,有些人物写得比较简单、平面了些,行文上有些地方尚欠洗练……如此等等,这些,读者们会有更高明的见解,笔者就不多罗嗦了。
这反映特区生活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事。它对于今后反映特区的火热的建设生活,无疑是一个响亮有力的进军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