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师的读书笔记
4834300000005

第5章 书籍能带给我们什么(1)

读书是贫穷人的享受刘文健

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一个穷人的家庭。他从小就喜爱图书。但家里除了一本圣经,什么书也没有。有一天,父亲带他去邻村杜金家相亲。一进杜金家,罗蒙诺索夫就被书架上的一本科学读物《算术》吸引住了,而对于姑娘的模样,却压根儿没有在意。他“贪婪”地翻阅着,书中描写的风暴、月亮、海潮等神奇的自然现象,顿时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下决心不惜一切要把《算术》书换到手。于是,他跟杜金兄弟说,他愿意拿出所有喜爱的东西换取那本《算术》。杜金便趁机敲罗蒙诺索夫一把,说是必须用一头小海象才能换。罗蒙诺索夫求书心切,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却根本没有想到当时还不是捕捉小海象的时节。然而,一言既出,必须说到做到。他便用替人干40天活的代价,换得一只小海象,从而如愿以偿地将《算术》换到了手。谁知没过几天,杜金兄弟又来索要《算术》了。原来由于他们饲养不善,小海象死了。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罗蒙诺索夫不知所措,但他坚守一条,那就是说啥也不能给书。僵持了片刻,杜金兄弟见要书不成,就商量出一个捉弄罗蒙诺索夫的花招,要罗蒙诺索夫在远处小山岗的坟地上过一夜。罗蒙诺索夫一听,立刻毛骨悚然。以前,他曾多次听大人们说过,那个坟地埋着一个巫师的尸体,到了深夜经常闹鬼,吓得连村里胆子最大的人也不敢走近。但是,为了保住那本已经到手的《算术》,他还是毅然答应了。当天晚上,罗蒙诺索夫手里攥着《算术》书,昂首挺胸地向坟地走去。深夜里一片漆黑,万籁俱寂,他平躺在坟头上,仰望着满天繁星,心想着《算术》的内容,将所有恐惧都弃于脑后了。就这样,他终于保住了使他获得知识的这本书——《算术》。

拿破仑任法国第一执政官时,得知有人要封闭公共图书馆十分愤慨:“我决不允许任何此类事件。我并没有忘记我自己的经验,能有一个温暖的、可以看报和阅读最新宣传刊物的地方是多么重要,我决不允许剥夺像我以前那样贫穷的人们的这种享受!”由于拿破仑的干预,这批公共图书馆保存下来了。

有趣的是,1788年在奥松城驻防时,拿破仑因过失被关了禁闭。他在禁闭室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查士丁尼法令汇编,令他欣喜若狂,就贪婪地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以致把这本书背熟了。10多年以后,他还能背诵其中某些条款。在一次主持《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的会议上,他倾听着法学家们的发言,当会议各方无法达成共识时,他随口引出若干条有关罗马法的条文,并以醒目的方式把结论归纳出来,这使出席会议的法学家们大为惊叹。

1793年的土伦之战,他凭借从书中获得的丰富的火炮知识和灵活的战略思想,率领军队攻下了人们认为无法攻克的土伦,从而平息了封建王党的叛乱。从此,这位24岁的青年晋升为少将。

1798年3月5日,拿破仑被任命为埃及远征军总司令,率船350艘远征埃及。

船上除了运载3000名士兵、1000多门大炮、175位他特意从各地调来的专家学者外,还有一个小型图书馆。图书馆里的书是他自己认真挑选的。由于晕船,航行时他躺在床上,让别人读有关埃及游记和亚历山大战役的书给他听。莫说读书在军旅中是小事,据说在埃及的战争中,有一次被围,拿破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个故事,故事里说山上有条绝道可以突围,他依此指挥战斗,居然成功了。

拿破仑一生大约指挥过近60次战役,其中有很多大战役。拿破仑总爱带着一个“图书馆”参战,人们称之为“随军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大多是小开本的袖珍书,每本书外有一个皮革封面,这样便于携带,也便于保存,不怕露宿雨浸。60册书装在一个箱内,箱外贴着图书目录。

作为一位国家元首对图书馆如此深情,莫过于拿破仑了。因为拿破仑深深地体验了“贫穷”与“图书馆”的滋味。他认为,图书馆是贫穷人摆脱贫穷、获得积极生活的一种高尚的享受。而有谁能比拿破仑更会获取这种享受呢?

被书征服(节选)蒋子龙

假如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忍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房子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在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惟读书可以改变人佚名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这是曾国藩的一句著名的话,点明了读书的价值与作用。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学者,11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很受世人瞩目。他总结自己一生之所成,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即学养。读书不仅给人知识,也锤炼了人的精神、人的灵魂。

读书和修养是不可分离的。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但性格倔强,勤奋好学。七岁入塾,读四书、五经及《史记》、《文选》等。后进长沙岳麓书院,开始接受封建思想教育和湖南学风熏陶,对其一生影响颇大。1834年晋察会试,在京期间和南归途中,攻读韩愈古文及经史之书,又靠借贷和典当衣物购得一部《二十三史》,发愤苦读。183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从此锐意进取。

曾国藩平生无论是宦海浮沉还是戎马生涯,仍勤于读书。曾氏认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按照理性的精神去改变自己的缺陷和天性,读书和修为是不可分离的。他说:“儒家经典《大学》的纲领有三条——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都是自己分内之事。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的身上,书中的道理是书中的道理,自己则是自己,那么读书又有何用呢?即使能文能诗,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会识字的放猪奴而已!”另一位名士王士之也说过:“所以要读书,为明理也;所以要明理,为做人也。做人是主,读书是宾。”可见,读书的目的就在于明白如何做人。读书和修为不可分离,要把读书与修为结合起来。

修为之要在于改造内心。曾国藩21岁那年,读了一本明代进士袁了凡写给儿子的书——《了凡四训》,心灵被震撼了。袁了凡通过云谷禅师的指点,克服了自身上的毛病,发挥出了潜在的能力,从而改写了命运。曾国藩读了袁了凡的事迹后,立志要向袁了凡学习,改掉自己的缺陷。通过读书,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性格暴躁,常常发怒,是这一缺陷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他在给他九弟的一封信里写道:“脾气暴躁,不是草药可以医治的,必须将万事看空。人的这一缺陷就像袁了凡所说的毒蛇咬了手指一样,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除去它,恐怕难以保全自身。我们兄弟要想保全自己,就应当把恼怒这一毛病看成蝮蛇一样,除去它不可不勇。”他还在日记中写道:“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并毫不犹豫地改掉它,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英雄豪杰之所以是英雄豪杰,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是在这点上有过人之处。如果一个人能闯过这一关,那么内心就会平淡安常。”这是一种严肃的自我解剖,也是对认错、改错的一种发人深省的高论。曾国藩是一个嫉妒心和功利心很强的人。他通过读书,认识到了这两点的危害,于是就逐渐地改掉了。他在告诫自己的后代时说:“我平时读完先儒们的书,发现圣贤教人修为的理论,千言万语,总括起来,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争宠。妒忌的人,害怕别人修德进业的同时,更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求’,就是贪图名利。这类人总是千方百计争夺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得到的东西又总是害怕失去。”“人如果没有了妒忌之心,仁就会取之不尽;人如果没有贪心,则不会患得患失,而义也将用之不竭。

‘忮’心不去,满心里都是荆棘;‘求’心不去,心灵就会日渐卑污。我对这两种心,时常加以克制,痛恨的只是自己还未有把它们扫除干净。你们如想心地干净,应当在这两方面痛下功夫,并希望子孙后代都要以我为戒。”这表明,曾国藩一生都在和自己身上的缺陷和错误做斗争。然而“心过难改,能改心过,则无过”。改造心过则是一辈子的事情。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人生的成功则是改造心过的成功。

读书主“守约”。曾国藩认为,“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多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这是他读书经验之谈,也是一种读书之道。告诉人们读书要专一,一本书没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身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曾国藩于丙申年向人借钱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他训诫说:“你为买书向人借钱,我不惜一切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才算是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并形成习惯,终生坚持。他告诫人们:“读背诵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强调的是读书不求多,而求读懂读透,贵在坚持。曾国藩还主张读书须重选择:“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至于择书标准,他认为应该“先务乎其大”,即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读。“吾意读总集不如读集。……学诗须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

读书给我力量唐少竹

有人说,爱情产生力量,它激励人们相亲相爱,比翼双飞,白头偕老。有人说,金钱产生力量,它驱使人们改变信仰,迷失前进的方向。我要说,读书给我力量,它伴随我成长,教我做人,鞭策我奋进。回顾几十年的读书生涯,我受益匪浅,初步进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境,感悟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谛,分享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成果。

一、读书中萌发崇拜的偶像

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与读书有了不解之缘。那时的我充满好奇,总喜欢问个为什么,父母往往被我问烦了就会说,看书去,书上有。于是,我开始读书,看小说,查字典,不亦乐乎。小时候家里的书比较少,家里的书看完了我就向老师借,向同学借,向亲戚借,借到一本书的感觉,如获至宝,比吃了蜜还甜,爱不释手,认真阅读,有时一气呵成,读到深夜,父母总担心我用坏眼睛,常常提醒自己注意休息。在那期间,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三部曲》、《三进山城》、《林海雪原》、《三国演义》等。

在读书中,慢慢地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书中的人物也影响着自己的追求,我开始崇拜英雄,萌发了当英雄人物的念头。《林海雪原》中机智、果断、坚忍不拔的杨子荣,《三国演义》中睿智、沉稳、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们曾是我的偶像。在生活中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生动话语,也常常成为我的口头禅,在伙伴中炫耀。当我学习累了想偷懒的时候,当遇到困难想后退的时候,我常以偶像为动力,千方百计战胜自我,坚持坚持再坚持。读书不仅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开阔了视野,小学期间的命题作文,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我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也初步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现在回想起来,读书需要从幼年、少年养成好习惯。真可谓“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二、读书中提升文化修养

说起我的文化修养,还得从我的名字说起,我的名字中有“少竹”二字。为弄清名字的含义,我从读书中寻找答案,在书中果然发现了不少赞扬“竹”的诗句,譬如“未曾出土便有节,乃至凌空仍虚心”,它让我学会了谦虚谨慎,诚实做人。《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诗句,让我学会了珍惜生命,不论在任何环境中工作,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我都会始终像岩竹一样刚毅勇敢地去面对一切。

从读书中提升文化修养,有时还来自首长的鼓励。那还是1986年5月,山东省和驻鲁部队在青岛胶州市召开引黄济青誓师大会,其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时任济南军区政委******首长问起我的姓名,我很高兴地向首长汇报了“我叫唐少竹”。首长热情地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你的名字很有文学色彩”。首长的鼓励和笑容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我发奋要通过读书进一步丰富自己,使自己在文学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也更加坚定了读书的信心。我开始学习哲学、文学、逻辑知识的书籍,一心想发表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劳动,一分辛苦,一分收获。1988年至1990年,我在北京后勤学院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并在全军性杂志上发表了五篇学术论文,获优秀学员称号,并得到了奖学金。毕业后还曾被母校邀请回去作《读书与收获》的报告,深受学员的欢迎。几十年来我坚持读书,现已经在各种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也多次获奖,读书使我与自己的名字更加相符合了,好似有见其名如见其人的感觉。2008年,我被山东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兵法国际研究中心聘请为副主任,担任了《孙子兵法在世界的传播与应用》一书的编委会委员。回想起来,如果不坚持读书,就无法去实现首长的嘱托,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更谈不上提升文化修养了。

三、读书中提升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