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4833100000002

第2章 读书的意义(1)

书籍·书籍·书籍

对生命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书籍那样具有如此的力量:使穷人摆脱贫困,使不幸者摆脱窘境,使负重者忘掉负担,使病人忘掉苦痛,使伤心的人忘掉忧伤,使被蹂躏的人忘掉卑微。书籍是孤独者的朋友,是被遗忘者的伴侣,是郁郁寡欢者的喜悦,是绝望者的希望,是沮丧者的欢乐……它能把光明带给黑夜,能让阳光照亮阴暗。

我们可以不名一文,不被社会所容,更与伟人名士无缘,但我们能通过书籍置身于人间亲善的友伴之中,或身在宫廷,与王子交谈,与皇族为友;或与伟人英杰同在。

对许多人来说,命运的好坏与事业的成败都是由读过的一本书所决定的。童年读过的书对人的一生影响尤大。

书籍的最大效益不在于我们是否能记住它的内容,而在于书中的启迪。一本好书就是一个闪光的火花,能点燃我们自身蕴藏的极大能量的火把,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足够的能量。好书即是好友,它能唤起我们的多种潜能。甚至能在不同的主题上激发起作家的才能。如果我们善于表达自我,我们就会在书中找到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准在书中我们认识了自己。在爱默森的书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本分特征,在荷马史诗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某种表情,在但丁的诗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如此等等,一直到能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完整个性。确实,从朋友那里我们映出了令人喜悦的影子,从敌人那里则折射出我们许多缺陷,人间处处都可展示特征。但只在书本中,我们才能冷静客观地看出我们的本色、力量、弱点、宽容、局限、观点、爱好、和谐与争议,以及我们的诗与散文般的气质。

我们的许多意见都是从我们喜爱的书本中形成的。我们喜爱的作家则是我 们心悦诚服的老师。我们借助他们的眼光洞察世界,借助于他们书中那激越的语气、清新的文体、准确的推理和敏锐的观察来扩展我们的才智。反之,不好的书籍则会使我们的心智染上书中的邪恶与污秽。就像不能逃避呼吸空气一样,我们无法躲避读书的影响。

最好的书最能激励我们,并驱使着我们以最大的决心去身体力行,以成为不同凡响的人。最好的书能使我们达到最高境界,呼吸到更为清新的空气。就像应与那些能促使我们从事高尚事业的人交往一样,我们应该去读那些能使我们产生动力和奋发向上的书籍。

爱默森读书有三个原则: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不读不着名的书;不读不喜欢的书。

藏书并非奢侈之举,而是生活之必需。家中没有书报,如居室没有窗子。要想让孩子学会读书,就得使其置身书中翻阅书籍,从而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获取知识。所以说,在当今社会里,一个没有良好读物的家庭不能算是好的家庭。

要用书籍,而不是用那些不必要的家具、小摆设和图画来装饰居室。最不伦不类的是在一所雅致的房子里摆着名贵的家具、名人的字画、进口的挂毯、精巧的雕像、贵重的地毯和奢侈的壁画,却没有一本像样的书籍。

如若必需,即使穿着破衣烂鞋,也不可吝惜买书。如果你不能给儿女们以正规的教育,至少要为他们多买些好书,那些书籍会使他们跨越环境,使他们品格高尚、思想升华。哪怕是最穷的青年,只要能够读到必读的书籍,就有可能获得大学教育,或是同等能力,或是丰富的知识。

美国女作家玛利·沃特利·蒙塔古说:“没有任何娱乐能像读书这样便宜,也没有任何享受能像读书这样持续久长。”好书使人品格高尚、情趣高雅,使人脱离低级趣味,使人的思想与生活达到更高的水平。读了一本品味高尚、感人肺腑的书,就不会产生卑鄙的心理。为进步与乐趣而读书的人,即使在说话时不涉及所读的书籍,其话语中也会充满着书香之气。

如果你想提高精神境界,不管读什么书,都要投入热情、投入精力,全心全意地读下去,学习汲取书中的营养与精华,并融化在你的生活之中。最会读书的 人就能消化最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自己的性格。死读书的人,只能记住文字与皮毛,却不去消化,只知填塞脑子,而空乏其智力。如果你从一本书中获取最大的裨益,你就会感到你已有了一种你过去从未有过的办事能力。

严文井谈读书的作用

严文井是我国着名儿童作家,他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生活时说:“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找、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出倒退的路。

“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打开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我许多启示,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也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就会听见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哞、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创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燃一炷书香续一份书缘——教师讲述自己和书的故事漫

游书海乐趣多

教师喜欢读书,有的还藏书颇丰。教师们用诙谐的语言、幽默的笔调道出了与书的不解之缘。书并不是灵丹妙药,它是纸上的汇编,但它的发明者不会想到这种精神食粮会引起无数人的垂青。

云南省弥渡县红岩一中的段志高在其来稿《读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之于书虽爱看、常看,但仅把书当作人生的部分。当我孤独寂寞时,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悄悄化解我的难耐;当我愁肠百结,一本好书就如一支利箭,直贯心脏,穿透我坚固的烦闷。

福建省连城县第二中学的罗文明在《与书同行》中说:“不知别人怎样,反正我有深深的体验,这就是当公务私事的种种烦恼,像汹涌澎湃的潮水拍打心岸时,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安慰。”

我们每个人,从进学校甚至更早就同书本打上了交道。毫不夸张地说,书亦是我们的老师,这一点对于教师尤其如此,至少他们要手捧教科书传道授业。正如湖北省大悟县陵园中学戴建军所言:“读书、买书、藏书、写书,凝成了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轨迹。”湖南临湘职业中专的李刚更是把书当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读书、教书、着书、评书、编书,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种享受。”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巨思义在来信中说“读书、教书、写书,这就是四十年的生命轨 迹。一生没有走出书本,整日与书为伴,在书中漫游,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寻求知识的行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了读书对于陶冶性情的作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大部分教师仍忠于职守,一心“扑在圣贤书”上,读书或许跟学习一样,需要平静的心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谆谆告诫其子要“宁静以致远”。武昌水果湖中学的世民先生“告诫自己:来年多读一本书,也算不枉青春韶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镇成教中心的牟瑞彬觉得:“心境清闲时读书最爽。假若读书也荷以‘为了什么’的重载,失去其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手段,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教师对书的痴迷可见一斑!

浪里淘沙买书乐

对于一本好书,或者是自己所喜爱的书,读者朋友总希望能够收藏一本,自然教师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售书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就是书店,喜好读书的教师朋友茶余饭后逛书店亦引发出说不完的故事。

湖北省武邑县审坡镇中学的周立宝喜欢去书店:“可总是兴冲冲而去,悻悻然而返。诚然,新书的封面封底比过去精美无数倍,但一看书价,心底总会倒吸一口气——囊中羞涩啊!可回家之后却添了三天遗憾,后悔呗。”

上面这种情形在书店里并不少见,当一个人反复翻阅同一本书犹豫不决时,他一定在做思想斗争,也许你我都遇上过如此尴尬事。究其原因,至少跟我们教师收入偏低不无关系。社会上原来有一种偏见,认为教师都是“小气鬼”,但其对书的感情真可谓难舍难分。山西寿阳一中张爱萍将其丈夫比作读书郎:“别看他平时花钱挺抠门儿,碰上喜欢的书,却是很能够慷慨解囊的。即使书价稍微昂贵些,他也很善于说服自己买下。”山东菏泽市教委的赵学智在《今生乐做读书人》一文中,说的一番话令我们心有凄凄焉:“一本书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令月薪不高的我买书时,总要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慎而又慎。对那些价格昂贵的书,即使再好,也只有‘望书兴叹’了。”

教师喜欢读书,渴望多买书,他们因“囊中羞涩”而想出的购书“奇招”也 是可歌可泣的。浙江绍兴柯桥中学的张红焱老师:“中秋节时,学校分了两箱三年陈六瓶装加饭酒,便立即拿去卖给一家个体经营商店。揣了钱,直奔书店,买下了那两本心痒痒了许久的、关于鲁迅的书:《一个都不宽恕》、《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甘肃省武威一中的邱兴玉老师自称“投机”读书:“除了节衣缩食来买书藏书外,我有另一样爱好:去书店和地摊上‘淘’书。这些地方偶有好书且多为半价甚至更便宜。买时心跳加速,唯恐主人后悔,付钱后匆匆离去。”

上面这两则“杨志卖刀”、“浪里淘沙”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心酸。好就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教师们的待遇又有了明显的提高。手中的“余粮”多了,就可以买更多的书,但就怕那些充斥市场的盗版书刊。

四川省广安一中的无心愁先生不免大发“牢骚”:“买回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来,压抑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认真一读,才发现是一本盗版书,里面或大段文字重复,或大段文字漏掉了,或错字别字满目皆是,或标题都印错。这时候,欣喜的心情一下化为愤怒。”

看来,教师也期待着全面整饬图书市场。

以书会友见真情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书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一本书甚至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的教师在来稿中就详尽地叙说了一本书引发的故事,有的还谈及了一本或一些书对自己成长的作用等。有的书被读者奉为“神明”,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沈幼生说:“《唐诗一百首》陪伴着我度过多梦的中学时代。进大学以后,它又默默地杂陈在寝室的书架之中……”

一本薄薄的书,它可以寄托着人的深情厚意,附带着感人肺腑的亲情。湖南省衡南县京山中学的谢树武要《分一半喜悦给爱妻》,作者讲述了自己从读者成为作家的经历,表示“要分一半喜悦给爱妻,是她大力支持我工作,是她不断激励我前进。”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一署名为善哉的老师喜欢以书会友,自己的学生“每逢回乡都要买些书送我,学生赠的岂止是书,分明是对教师的真情,我倍加珍惜”。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老师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而 且还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引导自己的学生读书。湖南省新邵坪上镇老山中学钟关鹏老师“在班内设立图书角,成立阅读、写作小组。引导学生看书,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生活,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再以自己的创作经验来指导他们作文”。无疑,老师知识面广,讲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也期盼着能有更多这样的老师出现。山东省莒县的杜守敏老师读书颇多,虽“学的理科,一堂物理课也能讲得文采飞扬、跌宕起伏,使学生思路活跃情绪高涨,学得既生动又轻松,深受学生欢迎”。

末了,笔者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三峡联合职业大学傅亚光的《咏鸟诗话》

令人印象深刻,山东省苍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张明卓老师“心中也祈盼着有一天能真正拥有一个永久属于自己的书房”的梦想能早日实现。老师们的旁征博引,从李白到叶圣陶,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还有那如诗的语言让人意犹未尽。也许结尾的话显得多余,让我们套用一位哲人的话来共勉:“喜欢书吧,它将是记忆的财富。”

读书与阅世

读书犹如阅世。因为好书大抵都是杰出心灵阅尽尘世沧桑的体验和记录,其间种种兴会际遇、人情冷暖,无一不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久久地浸淫于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的人生情境当中,透视那一个个崇高或者渺小、诚实或者奸诈的心灵,自然就悟得了人生的微妙曲折,验证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如此看来,多读书者阅世亦深。

同样,阅世也如读书。看看我们的周围,可以说每一个精细敏感的心灵都在阅读和写作人生的大书,他们以自己的奋斗与追求、失败与成功上演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一连串的相识、相知、相争中拓展出主题、结构和氛围,此时若 能有阅世如读书的胸襟与眼光,将周围的人看成是书中人,将遭遇的事当作书中事,自然便会有一种跳出去的洒脱和轻松。阅世如读书者,人生岂不乐矣!

读书与阅世如此贯通,那么,在读书中阅世,在阅世中读书,不断循环往复互为比照,也许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许便能达到那些不读书的人所难以企及的俯瞰人生的境界。

有人说,读书宜专;也有人说,读书宜杂。到底是专好还是杂好,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能泛泛而论,必须联系各人读书的动机和目的来作具体的分析。

大凡为了写专论做学问而读书,当然以专为好。学问一途,贵在专精深透,不专便无以精,不精便断难深透。古代学人的韦编三绝、皓首穷经,可以说是专的典范。若以社会人生的眼光观之,这种对学问的专注似乎过于迂执而缺少机变,但就人类薪火相传的文化积累而言却是功勋卓着。很难设想,离开了一代代学人读书的专精深透,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准会有持续不断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里,读书人渐渐多了起来,更多的读书人并非是为了研究某一门学问而读书。开阔视野、增广见闻、陶冶心灵、丰富生活——读书的目的变得非常宽泛,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身。更多的成了生活的必备,成了阅世的基础。这样的读书当然以杂一点为好,唯有杂方能验证生活的丰富、多样、博大,唯有杂方能培养我们面对社会的宽容、机敏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