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为什么年仅26岁时就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做出第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为什么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著作?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全才?”
仅仅是由于他们的天赋吗?试想,当时爱因斯坦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而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不是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
他在《自述》中说:“我把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爱因斯坦的做法有哪些好处呢?
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其二是有利于高效率地学习,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的最佳知识结构,并据此发现自己过去未发挥的优点,使独创性的思想产生。
在我们为目标的不能实现而常常忧虑或彷徨,我们不妨将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分阶段地进行,这样我们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把目标的每个细节都列出来。在制定目标的这个阶段,让自己的最珍贵的财富——大脑,变得全神贯注,对自己的目标了如指掌非常重要。你的目标可能是减肥,但是减肥并不是一个目标。目标应该更具体一些,你想减去多少体重?你的目标也可能是:“我想更健康。”健康对个人来说到底代表着什么?可能意味着做二十个俯卧撑或者仅仅跑上两英里。
因此,你的目标应该全部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衡量的。你的另一个目标可能是:“我希望获得提升。”你到底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提升?你希望获得什么职位、什么头衔,什么工作职责等等?一些人的目标可能是获得一辆车?那么这辆车是一辆新车还是一辆二手车呢?这辆车是什么样式。什么型号、什么颜色,还有其他什么要求?我要说的是:“人们内心构想的、相信的东西,一定会催促人们去实现。”
半个世纪前,在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一个没见过世而的孩子叫约翰·戈达德,那时他才15岁,就把他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个明细表,他给那张表命名为《一生的志愿》。
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埃佛勒斯峰(即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上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半个世纪后,戈达德不仅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还是电影制片人、作者和演说家。当有人向他提起多年前的那张志愿表时,他不无激动地谈起了自己的年少岁月。
“我写那张表”,他解释说,“是因为在15岁时我已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阅历贫乏。我那时思想尚未成熟,但我具有和别人同样的潜力,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业来。我对一切都极有兴趣,旅行、医学、音乐、文学……我都想干,还想去鼓励别人。我制定了那张奋斗的蓝图,心中有了目标,我就会感到时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围的人往往墨守成规,他们从不冒险,从不敢在任何一个方面向自己挑战,我决心不走这条老路”
迄今,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知名人士的亲切会见。
如何将模糊微弱的“愿望”转变成清晰强烈的“欲望”是相当深奥的一种学问。若当真能转变成功,心中便会萌生一种力量驱使自己向前往上推进。戈达德的例子正好说明了这点。
需注意的是,将目标写出来时,心中必须先有明确的概念,深知自己所追求的究竟为何。想清楚之后,才能依照欲望强度大小决定各事项的顺序。而在这种决定顺序的过程中,你便不难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及所谓的“第一欲望”。这种方法,对于做决定这件事来说,可以说是最实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