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人类未解之谜
4785100000006

第6章 古代文明探索发现(1)

发现古老的文明,探寻逝去的记忆,掀开古代世界神秘的面纱,是一件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古代文明探索发现可以让你领略古老的文明,探寻逝去的记忆,掀开古代世界神秘的面纱,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展示各大文明的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辉煌,带你领略几千年前古代人类的风采,充分了解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叹为观止的成就……世界最早的城市

如果说,在人类历史上的史前时期,从公元纪年开始再上溯4000年,人类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城市,甚至有了政府机关,对此你作何感想?我们要说,这是真的!在2000年上半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的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了一座距今年的城市遗址。这一惊人发现意味着城市和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当今人们所作的估计。

美国考古学家们在叙利亚东北部特勒哈姆卡尔镇的一大片丘陵地下面挖掘出这座古城的城墙,城墙和其他出土的文物显示,至少这座城市在6年前已经有了政府。考古学家们说,在此以前,考古学家们发现的最早城市是坐落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的苏玛莱,距今有4000年的历史。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的构思可能比苏玛莱人建城思想要早得多。因此,对人类文明起源历史应重新估计。

一位名叫基尔赛汀的着名考古学家说,通常,考古学家们认为两河流域以南的国家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地区,文明从这里向不发达地区传播。2000年夏季,考古学家们继续在特勒哈姆卡尔镇挖掘,发现了宫殿和庙宇等,这些建筑的存在将会证实人们尚不了解的古老文明。

叙利亚是一个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古代文明的遗迹。乌加里特古城是叙利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公元前1400年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古都,坐落在叙北部拉塔基亚港附近的沙姆拉角村。1929年考古家开始挖掘。至今挖掘工作尚未完成。许多出土文物陈列在大马士革博物馆和黎巴嫩贝鲁特博物馆中,其中有一个几厘米长、刻有30个字母的陶片最为珍贵,是公元前1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楔形文字。乌加里特遗址分为五层,每层为一座城市,代表一个时代。乌加里特古城在最上层,城区划分几个区域,街道纵横交错。民居用石块修筑,每一座民居有几个房间和一个庭院,并有水井和浴池。

新世纪之交,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考古学家源源不断来到叙利亚,在这片蕴藏着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挖掘和考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在特勒哈姆卡尔镇地下发现的这座古城,将推翻现有的人类文明起源年代,重新编写世界历史。

最早的工业品

早在1846年,英国的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在向“英国科学进步学会”提供的一份报告中说,在英国北部的“卡因古抵”石场的花岗岩内发现了一枚钉子。据鉴定,这块花岗岩石最少有6000万年的历史了。

1891年6月9日,据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莫利逊维尔市一个名叫卡尔普的女人,在铲煤往灶里烧时,居然在一块分成两半的煤块中发现了一条金链。卡尔普太太起初以为金链条是什么人无意中掉进煤中的。然而,她很快发现这种想法不对,因为这条金链原本是裹在一块完整的煤块中间的,煤块裂开后,里面的那条金链才露了出来。而这些媒是石炭期形成的,也就是说,距今也在数百万年之前。

1967年4月10日,世界各国的许多报纸都报道了一条有趣的新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古尔曼的“洛奇”矿山地下的400英尺的银脉矿中,发现了人类的遗骸。与人骨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个4英寸的锤炼得极好的铜箭头。然而根据地质年代标准,这处地层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数百万年前人类就巳进化得如此完善,并且就懂得炼铜、炼铁、炼金并有了精致的制作工艺了吗?

无独有偶,1951年6月出版的《美国科学》上,也有这样一段报道:人们在15英尺深的地下炸岩石时,发现了一个嵌在岩石中的金属花瓶。花瓶是锌或含有相当数量的银合金做的。瓶身上有用银镶嵌的花束、人物和花环,做工非常精细。无论是地质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无法说出这个花瓶的来历。但从地质年代标准来说这一地层亦有数百万年的历史!

这可真是不可思议啊!

1972年9月25日,法国一家工厂惊奇地发现,从非洲加蓬共和国奥克洛铀矿进口的铀,早巳被人用过,一般铀矿中的铀(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这批矿石的含铀量还不到0.3%。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兰T西伯格指出,只有在极精确的条件下,裂变中的铀235才能烧掉,必须有极纯净的水,而这种极纯净的水,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一批专家到矿区进行考察,不久奥克洛铀矿又爆出了一条震惊全世界的新闻: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个古老的“核反应堆”。

这个“核反应堆”相当完整,由6个区域组成,大约使用了500吨铀矿石,输出功率很低,估计为100千瓦。

据地质学家考证奥克洛铀矿的成矿年代大约是20亿年前,而成矿后不久“核反应堆”就开始运转,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是谁在那么久之前,设计出如此杰出的高科技产物,并能用于实践呢?

此外在1976年,在前苏联瓦什卡河岸上,又发现了一块拳头大的闪着白光的怪石。经分析:是一块稀有金属的合金,其中锡占67.2%,镧占10.9%,钕占8.7%,还有铁、镁、铀、钼,但没有铀的衰变物。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块人造合金,年龄不超过10万年,地球上没有类似的天然物,它很可能是用只有几百个原子的微小粉末作原料,在几十万个大气压下冷聚而成。对这样小的物质,加如此高压,其设备和手段,即使是在我们现代文明社会里也无法达到。是谁用什么方法制造了这块合金呢?

众所周知,美国为督促日本投降,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日本本土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威力巨大的炸弹一原子弹,标志着人类步人了核技术时代。那两次巨大爆炸的场面和惨烈的后果仍在人们的脑海回旋。

可是,当人们了解到核爆炸的全过程,再去翻读历史的时候,不禁瞠目结H舌,《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里关于索多玛城和哦摩拉的灾难描述竟如此与f核爆炸相似!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关于恒河上游两次战争的描述则更为详尽!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先看看《圣经创世纪》

是怎么描述的:

傍晚时分,有两个天使来到索多玛城,当时罗得正在城门旁等着两位“天使”的降临。“天使”告诉罗得:必须带着妻子、儿女以及女婿与媳妇离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毁掉……天使又警告他们说,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以在平原上站住,要往山上跑,免得你被剿灭……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罗得的妻子没有听从天使关于“不可回头看”的警告,蓦然转身,于是看见了想必是今天的“原子太阳”一类的强烈光辐射,便猝然倒地死去,倒地时化成了一根盐柱。

前苏联科学院的米盖尔埃格列斯博士这样解释:“这个传奇是告诉人们要远离将要发生爆炸的区域,不要暴露在旷野里,不要观看爆炸的情形,否则就会像罗得的妻子那样双目失明而死亡。”他特别指出,《圣经创世纪》里关于索多玛,峨摩拉受到大灾难的描述,如“火焰与硫磺如雨般降下”一类,是热核反应的最佳写照。要是广岛的居民文明程度较浅,他们也会用同样的笔法来记述该城的毁灭的。燃烧着的硫磺发出高热,一经附着,便会将其溶化等等。

不少科学家都认同埃格列斯对于索多玛、蛾摩拉两城大灾难原因的解释。‘1973年,意大利地质学家柯罗西英说:“因为该地盛产岩盐,爆炸的结果,将岩盐细粉盖在罗得妻子的尸体上,看起来就像一根盐柱似的。”目前,考古学家在约旦河流域的两城遗址,发现了远古岩石熔化形成的碎屑,怀疑它就是核爆炸的遗物。

让我们再从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描绘中去体验一下吧:

第一次大战为科拉瓦人与潘达瓦人之间的战争:“英勇的阿特瓦坦,在维马纳里,发射了阿格尼亚武器。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喷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流沸腾,鱼虾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被烧死,如同焚焦的树干。”

《摩诃婆罗多》关于第二次战争的描述更是惨绝人寰:“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玛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这火箭具有整个宇宙力,赤热的烟火柱。其亮度犹如一万个太阳滚滚升上太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的无可辨认,毛发、指甲尽皆脱落,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儿在空中就被烧死,食物被污染,再也不能食用……”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纪元后几百年,以前属口头流传,但其记载的史实要早出2000年以上,说那时就会有现代文明的高科技产物原子弹一类,许多专家都不屑一顾。

但有心人却在史前大战描述地的遗址上发现了大量佐证。考古工作者在恒河上游发现众多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里,有许多岩石大块大块粘连在一起,表面呈凸凹不平的形状。由物理学知道,只有原子弹爆炸,才有此能量,其他森林大火,火山喷发均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在德肯原始森林里,至今有的废墟依然保留着被晶化的城墙,光滑的像玻璃,不仅建筑物被晶化,连其内的石制品也被晶化的,而这正是原子弹爆炸中心的典型特征。

另外,前苏联物理学家A戈尔波夫在恒河上游发现了一具远古的人体残骸。据测算,它上面所存的放射性物质比同时期正常情况高出50倍以上。这副人体残骸是否是《摩诃婆罗多》两次大战中的遇难者或受辐射者呢?不得而知。

人们还注意到,古代印度人曾使用过两个时间度量单位:卡尔帕,约42亿3200万年,卡希达,约等于1亿分之3秒。核物理学家知道:卡尔帕是放射性同位素的半寿命,如铀238的一半寿命为45亿1000万年;卡希达是同位素介子的半寿命单位,如K介子的半寿命1100万秒。

于是,近似荒唐,却很合理的解释出现了:古代人,特别是古印度人已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技术,三四千年以前在恒河上游发生的两次大战,就是核大战!

当然,真正地揭开它们留下的谜,仍需要努力去发现新的证据。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之迷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并不是斯芬克斯留给人们的唯一难题。

是否真的如颇受争议的地质学证据所暗示的那样,狮身人面像的历史比金字塔早几千年?如果是的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雕成于石器时代末期!

而在当时,用泥土垒成的房屋曾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

对于狮身人面像,埃及学研究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在古埃及君主海夫拉统治期问(公元前2520-2494)从岩床上雕凿出来的,作为这位法老对自己的供奉。然而在1979年出版的《天空中的大蛇》一书中,业余考古学家、埃及导游约翰安东尼韦斯特提出,狮身人面像的年龄要比金字塔大得多——而且它所受的严重侵蚀并非是由风沙、而是由雨水引起的。因此,狮身人面像的雕凿年代肯定要比金字塔早上几千年。当时,埃及的气候还是十分湿润的。

由于是导游兼半个考古学家,韦斯特拿不出科学的证据,他所提出的“狮身人面像早于金字塔”的理论起先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直到1990年,韦斯特求助于受过专门训练的地质学家、波士顿大学教授罗伯特肖赫,才得以证实。罗伯特肖赫在狮身人面像上发现了岩石裂缝,这些裂缝显示有流水或雨水冲刷的痕迹。他由此断定,狮身人面像的前部和侧面的雕凿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最早的狮身人面像

前5000至7000年。不过,并没有人对狮身人面像后来被重新雕凿成君主图腾表示异议。

但如果罗伯特肖赫是对的话,这就意味着在更为遥远的古代,人们曾经雕凿过一个较为粗陋、但仍然是相当壮观的狮身人面像原型。

埃及学学者把狮身人面像的风化归咎于尼罗河洪水泛滥带来的潮湿泥沙,或者是在岩石上凝结的晨露。露水使天然盐分膨胀,从而导致岩层剥落。

有关狮身人面像年龄的地质学争论持续了许多年,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为此打成了平手,谁也拿不出足以压倒对方的强有力的证据。但是,由此将一个历史谜题更加突出地椎到了人们面前,这个谜题就是:如果狮身人面像真的比金字塔早出现几千年,那么那个时代的文明踪迹又在哪里呢?

诺亚方舟之谜

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看到人类越来越放纵不羁和不图进取,而且犯下了许多不能容忍的罪行,于是,上帝想以一场特大的洪水来毁灭人类,重新创造一个新世界。当时,有个叫诺亚的人,勤劳正直心地善良,上帝对他说“念你善良淳朴,与众不同,所以我决定帮助你和你妻子、你儿、你儿媳。你要用木材造一个大方舟,带上各种动物,每种雌雄各7只,躲进方舟,然后将连下40天倾盆大雨。”

这个方舟,诺亚花了很长时间才制好,方舟长125米,宽22.5米,髙16米,共三层,相当于现代15000吨级的船。

方舟制成后,诺亚及其家人和一些动物就乘上了船。不久,天上果然下起了大雨。大雨持续下了40天,地上的一切都被水冲走了,水势不断上涨,洪水逐渐淹没了高山的山顶,方舟在一片汪洋之中漂到了阿美尼亚的艾亚特拉山顶。诺亚首先放出鸽子,看洪水后的世界怎样了,第一次,鸽子又飞回来了,因为洪水还没有消退,鸽子无处停留;第二次,鸽子飞回来时,嘴里含着橄榄枝嫩芽,表明洪水已退,树上长出了新芽;第三次把鸽子放出去后,鸽子再也没有回来。诺亚一家及所带动物便从方舟出来,重新改造洪灾劫后的世界,后人为了纪念劫后新生便把鸽子和橄榄枝视为和平的标志,而诺亚所造的那艘方舟便永远地停留在了5000多米的艾亚特拉山上。

“诺亚方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足足6000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在为有无诺亚方舟争论不休。其实,有无诺亚方舟倒并不重要,问题在于,如果这一显然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确有其事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用认真的态度来看待《圣经》中的每一个传说故事了。现代科学证明,诺亚方舟的故事发生的时期是第四纪多雨的大西洋期,那时极可能产生巨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