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和范蠡又回石室,依旧是养马放牧,除粪洒扫。如此无所事事,渐渐过去了两年。夫差屡次派了人来窥探,这三个人白日里一起外出,辛苦劳作,夜里共居石室,没有一丝的怨恨之色,也不闻叹息声。夫差以为勾践当真是无志返乡,便放了心,不去理会0这一日,夫差登上姑苏台,远远望见在阎阎墓侧,越王和夫人端坐在马粪王请求人宫问病,倘使夫差肯召见,大王便借机采取其粪而亡之,观察颜色,再拜称贺,言病愈之期。到时夫差的病真好了,必念大王忠孝之心,这就有望回国了。勾践一听,双泪横流道:“我虽不肖,也曾为一国之君,又怎能含污忍辱,尝人粪便呢”。范蠡道:“以前纣囚西伯于基里,杀了西伯的儿子伯邑考,烹而饷之,西伯忍痛食吞子肉。欲成大事,不问细行。吴王夫差有妇人之仁,没有丈夫之决,已经准备放咱们回国了,却又中途变卦,不这样,又怎能再取得夫差的怜悯?”勾践沉默半晌,点头称是。
当日勾践便来太宰府中见伯嘉,道;“为人臣之道,主疾则臣忧。如今我听说大王抱病不愈,真是寝食难安。请与太宰一同人宫问病,申表心意。”伯前道:“你有此心意,实是大王之福,我定代为转达。
伯嘉先人宫见了夫差,道明勾践的相念之情。夫差正沉沉昏昏,听勾践有此忠孝之心,就答应了。
伯嘉领勾践进人内室,夫差挣扎着问道:“勾践,你也是来探病问安的吗?”勾践叩着奏道;“我闻听大王玉体失保佑,如摧肝肺。愿上天保佑信大王早日康复。二人方说这几句,夫差便觉腹中涨痛,忙令使者捧了便盆进来。一会儿,使者退下,勾践又道:“大王,我在东海之时曾从师名医,观人泄便,能知病情消减加剧之变化。”说完起身,到户外取来便桶,揭开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
片刻,勾践又复人内,叩首道;“我有好消息,大王的病快好了!到己巳日会减轻,到了三月壬申日必定痊愈。’夫差很奇怪,问道:“勾践,你怎么知道的?勾践道:“我听医师道:“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如今我尝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应了春夏的生发之气,这才知道的。”夫差大悦道:“勾践真是仁者啊!臣子事君父,又有谁肯尝粪断病?”这时正好太宰伯嘉前在一旁,夫差使问道:
太宰能这样做吗?”伯嘉摇头道:“我虽敬爱大王,却也不能做到这样。”夫差叹道:“不但是太宰,连我的太子也做不到啊!”
当下夫差使命令勾践回去就迁出石室,先就近做居民舍,许诺道:“待我病愈,即当遣你回国。”勾践再三拜谢,退出来,与大宰伯额一道出了姑苏城。伯前回府歇了。勾践自回去告诉工妃虞姬氏和范蠢,三人倶欢喜不尽,就近找了舍居住,每日里仍是执牧马之事。
不久,夫兰的病渐渐好转,日期与勾践所言并无二致。
夫差心里牵念勾践的忠孝。这日上朝,便命使者设酒宴于文台之上,请勾践来赴宴。勾践欲换过衣服,被范蠡劝住了。这二人着了破烂囚服,来赴宴席。
夫差听人报知,忙踢了二人鲜亮的衣冠,命他们沐浴换过了,人朝来见。勾践和范蠡作浴更衣完毕,人内拜道;“大王玉体安康,久病新愈,大喜,大喜!”夫差慌忙下殿来扶起勾践:“使君乃是仁德之人,又怎可久辱!”又传令道:“我决意赦越王囚役,放还回国。今日为越王设北面之坐,你等众人都要以宾客之礼相奉。”众人皆应,夫差就揖让勾践人客座,诸大夫列坐于旁侧。伍子前见天美如此善待死敌,心中忿忿,不肯人座,拂袖出了大殿。伯嘉上前对夫差道:“大王以仁者之心,赦仁者之过。我听说“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今日酒宴,仁者官留,不仁者去。相国是刚勇之夫,他不人座,不正是自觉羞愧吗?”夫差笑了称道:“太宰所言极是。”
酒行三博,范蠡与勾践一起进觞为夫差祝辞道:“皇王在上恩播阳春其证莫比其德日新于乎休哉传德无极延寿万岁长保吴国四海成承储侯宾服酒既升永寿万福”夫差大为高兴,尽醉方休。命王孙雄送了勾践和范蠡二人去馆驿歇了,答应三日之内,送他们回返越国。
“给敌的必有所取,能取到敌必顺从,有利于敌的必会争夺,有害于敌的必定推却”,务求我主动敌人被动。
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惹是非的态度去处理事情,把平淡无味着作有味。大生于小,多来源于少。以恩惠来回报怨恨。对待困难要从容易克服的地方着手,要围远大必须从细微的地方着手。处理天下的难事,必须从简易的地方着手;处理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小的事情着手。所以圣人行事始终不贪大,才能作成大事。那些轻易地许诺言的人,能兑现的必然极少,将事情看成多么容易的人,必须招致很多困难。所以圣人对待困难是很慎重,于是就没有困难了。
成就事业并不是最困难的事,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不容易的;得到人才也不是最难的事,而能够重用他才是最难办到的;重用人才也并不是最困难的事,加以充分信任才是最为困难的。
公元前237年(赢政十年)十月,即楼毒被处死后的一个月——格毒被处死时九年九月,因秦实行的是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即称十年十月,故十年十月实际是九年九月之后的一个月,在一次朝会上,秦王赢政亲自宣布了一道诏令:
“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
免职的理由并不难找:仅仅援引范睢因荐举王嵇和郑安平这一“用人不当”当连坐的先例和秦国固有的法律,就足以定吕不韦保谬毒人宫罪名了。至于吕不韦专权以及他和太后的不正当关系,当然不必公开宣布。早在宣布免除吕不韦相职之前,秦王赢政已做了周密布置。这位权极一时的相国,被秦王派来的武装侍卫严密控制,实际成了瓮中之鳖,企图抵抗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俯首谢恩,免冠罢相归府,等候进一步处理。
朝臣见吕不韦免相,有的拍手称快,有的暗暗同情。不过,因为军权现在已操在秦王之手,即使有对罢相之举不满也不敢有所表示。撤掉吕不韦的相国之职,秦王赢政才轻轻地舒一口气。
处理了吕不韦之后,秦王赢政才想起郑国的奸细案和他所下的逐客令。
“韩国派来的那个奸细郑国现在何处?”秦王赢政向负责审讯的廷尉垂询。“乞报大王,郑国现在狱中关押,他对前来‘疲秦’的阴谋供认不讳。”延尉据实回禀。
“为何不快处死,留他何用?”秦王赢政不悦地问。
“报告大王,对郑国的罪名已定,死刑在即。不过,罪犯要求在被处死之前希望能面见大王一次。”
可能由于好奇,也可能因解决胶吕集团后心特好,秦王赢政竟答应面见这位隐藏了数年之久、即将处死的韩国奸细郑国。
“把郑国带上来,看他要对我说什么!”
王令传出,郑国即从狱中被带上殿,别看他身被刑具,在牢中囚禁多日,头发、胡子也未能梳理,身上散发出监中一股特殊的发霉气味。然而在清癯的面庞上,一双机智的大眼,闪出坚定的光芒,一步步缓缓地来到王宫,一点儿也不慌张。秦王宫殿的威严似乎没有影响郑国内心的镇定。相反,秦王赢政在郑国面前却像是坐在被靠席上,忐忑不安。
“奸细郑国,你承认有罪吗?”尽管被郑国的风采所震慑,秦王赢政表面上仍不失君主的威严,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发问。“是的,我的确是韩国派来的奸细!郑国一点也不否认自己的罪名。然而,他接着侃侃而谈地说出理,则彻底改变了秦王赢政的决定:
“我劝说泰国的君臣修渠,确实是为了延缓韩国被吞并的年限。成之后难道不也是秦国的万世之利吗?”
秦王赢政虽然凶残、狠毒,但并不糊涂,对郑国所说的表示赞同。
“现在,兴建在关中的偌大工程即将峻工。”郑国接着说:“何不让我将这项水利建设工程完成呢?”他没有哀求秦王赦免,也没有卑躬屈节地出卖自己的主子,却以极其理智的道理打动了冷酷而聪明的秦王。沉吟半响,秦王赢政轻轻地吐出了两个字:
“照准。”
于是,郑国当场被释放,阶下囚又成为水利工程的总指挥。郑国冷静而客观的表自救自己,也救了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秦王赢政将计就计的精明决定,使韩王“疲秦”的愚蠢计划成为造福关中的举措。郑国从此全力领导修建完成这项水利工程,不久一条从径河渭北的水渠终于出现。这条被称为郑国渠的人工长河建成后,立即发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使秦国关中的要想使国家富强起来,就要不拘一格地发掘人才、利用人才。怀疑别人就会产生对他人不信任,身怀才智的人也就得不到利用;对事业疑虑重重,就会优柔寡断,事业也难以成功。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胸无定见。胸中缺乏定见,那么他身边之人的意见就会左右他。任何一件事,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在心中都必须先权衡考虑。做了不属于自己职权之内的事不逃避责备;做了属于本份应该做的事,即使有功也不自居,这样就不会畏首畏尾,就不会前怕狼后怕虎。
自己很贤能却屈己谦卑地对待别人,没有不得人心的。身居高位者,有作威作福的权柄,正因如此,更要谨慎,切莫滥用职权。当下属触犯了自己的尊严或利益时,如果仅涉及个人的问题或损失的仅是财物,则应该表现大人有大量的宽容态度。
南朝梁人羊侃,字祖忻,秦山梁文人。初任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高祖的祭酒从事,因此羊侃自愿回到南方。回来的途中,走到涟口,一次宴会时,有个叫张孺才的客人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了七十多艘船,烧毁财物不计其数。羊侃听说了,毫不放在心上,和大家继续喝酒。孺才既惭愧又害怕,就逃走了。羊侃派人把他找回来;并安慰他,待他仍如从前。
唐人裴行俭,字守约。唐高宗时任吏部尚书。家中有一匹皇上赐的良马和特别珍贵的鞍子。属下小吏偷骑耍玩,马不慎摔了一跤;摔坏了马鞍子。小吏惶惶不安,抄小径而逃。裴尚书不但不罚他,还遣人接他回来。又有一次,他带兵平乱,得到了价值连城的珍宝。于是就请了一次客,把珍宝抬出来让大家欣赏。有一个玛瑙盘,直径有两尺长,很耀眼。属下一军吏跑过来不慎摔倒了,把盘子弄碎了,惊慌得不得了,连连叩头头出了很多血。裴尚书却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脸上一点怨气都没有。
下属侍奉上属时,常常多有触犯:居上位者居高临下,对居下位者,稂不如意,就极易发脾气。为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问是官居上位者还是身居下位者,一定要有道德修养,凡事要能忍耐。
晋代谢万曾和蔡系争坐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把他的帽子和包头巾都差点弄下来了。谢万慢慢站下来,拍拍衣服,坐回座位上,说:“你差点弄伤我的睑。蔡系说:“本来就没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二人却没把此事放在心里依然如故,当时大家都很赞赏他们。
姜太公在《兵道篇》中说:“用兵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观察敌人的动机,迅速乘着有利的机会,再飞快地袭击他们。”
《发启篇》中说:“天道没有祸殃,下可首先发动;人道没有灾害,不可首先谋取。必须看到天祸,又看到人灾,就可以谋取了。这就是说,在谋敌料事时,宜当乘着时间把握住时机选择的原理。’
时机对事业的成败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选择得当,就能事半功倍;选择不得当,就是功败垂成。
孟子曾经说:“虽然有智慧,不如乘住时势;虽然手上有大锄,不如等待时机”
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钟,齿多而圆不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