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4783900000004

第4章 刚柔鉴附录(4)

张英先生乃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茅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是又庞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经营房的主儿,保不准给他家挣回十个张家大院,但无形中准会失去许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余波或许会从桐城一下子震荡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呢!

就算是张英先生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总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却有点儿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天地才会更宽广啊!

古人云:“天道因则大,化则细。”意思是说,任其自然、顺乎人情去做,就能成其“大”,任人所为、违反自然规律去做,所得者就微小(细),这就是“天道”。

平常人的才能只在名物度数上辩事识物,但世界上事物无始无终,无边天际,所以、人纵有千算,但具体到一个人,也只能得其有限的小算。通音乐则可能精种植,长种植则难于通音乐。圣人的才能从心体上显现天理,天理现则心体纯正,心体纯正则事理通融。小道理归大道理管,一千个小算全在一个圣算之中。

万物是自然界的一个方面,一物是万物的一个方面。人与草木都是生物中的一种,是生物都具有自身的物性。人性即理,草木之性变即理,万物之世变即理。所谓物理,就是说各种生物(包括实物)特性中都涵藏着大自然变化运动、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名为“道。“道是大自然的性,是大性,那么,人性、草木之性当然寓于这个大性之中。

宇宙万物中,没有什么比天地日月还大。而唐代大诗人杜甫却说:“日月是笼中之鸟,乾坤(指天地)乃水上之沤。”

在诗人的眼光中,鸟笼能关住日月,水池能浸泡天地。

世间万事中,没有比谦恭礼让和征战讨伐的事更大,而宋代着名学者邵雍说:“唐虞拱手行礼至酒过三巡,汤武征讨敌国视如纹称一局。”一个人具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即可吞吐宇宙,包容千古。

大事临头如在大海中自由浸泡、漫游;大事结束又如形影消失在空中,即使经过万千变化,依然是轻尘不飞。这正是学者的大小观。

崇尚节俭,鄙视奢侈是中华文化积淀中的传统美德。老子将“俭”视为三宝之一;孔子认为礼的根本“与其奢也宁俭”;苟子说:“富国之道,节用裕民”;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古人的训诫对现在与将来都十分有教益。节俭而不吝啬,应该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

勤勉的人应该努力在品德和义理上下功夫,然而有的人却依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物质上的贫乏;俭朴的人应该把财富和利益看得淡泊,然而有的人却假借俭朴为由来遮掩自己的吝啬。勤奋和俭朴本来是有才德的君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料往往成为市井小人询私营利的工具,真令人感到惋惜。可见,不管什么东西产生的客观效果首先要由运用者来决定。运用者的内在素质低,思想境界差,再美好的东西都会成为营利的工具。所以,君子应以勤俭立德,千万莫以勤俭图利。

世宗雍正有一很值得称道的优点,就是生活节俭。大臣廷玉入值内延时,看见雍正曾把掉在饭桌上的饭粒、饼屑都——拾起来,放人口中,生怕有一点浪费。

而乾隆显然就不相同,乾隆时期,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等游玩设施,不知耗费了多少银两!是不是乾隆时期,物质生活就很富裕了呢?这倒不尽然,甚至在皇族宗室中,也还有饿饭者,已不说普通百姓。

乾隆中期,皇家宗室有部分人贫困潦倒;卖尽产业,无以活命。乾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下令让宗人府给予抚恤救济。最穷的人赏银三百两,稍好一点减半给予。让他们用这些钱去赎回卖掉的田地房屋,以谋求一点生存的资本。乾隆又顾及到他们的婚丧嫁娶费用没有着落,又规定,凡是有婚嫁的,赐银一百二十两;有丧事的,赐银二百两。

当然,宗室的困顿并不能遏制乾隆奢华的欲望。

在他晚年,又特地在热河建立避暑山庄,使自己的游乐又多一去处。

避暑山庄面积非常大,共圈地数十华里。乾隆在山庄里,广筑围场,供骑射打猎之用;种植大量鲜花,使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赏心悦目的花朵,还修建了许多的亭台水树。所以在山庄里游玩,各种各样的景致会让你目不暇接。忽而是青枝蓊郁,忽而是竹篱茅舍;忽而是流水潺潺,碧波荡漾;忽而是亭阁高耸,直破苍穹。这里真是天下的一大奇观。当年大学上纪晓岚曾伴随乾隆在此游玩有几个年头,留下了许多的玑讽诗句。

只是某次,乾隆皇帝在庄中游玩,来到苍石边,环顾四周的茂林修茵,绿草如茵,清风习习,不禁心旷神恰,脱口说道:“这里的景致真让人忘记了酷暑的厉害啊!”又转身对随行的一位武臣说:“这里的气候温淑,远远胜过京都,实在无愧于避暑山庄的名称。”

武臣听了回答说:“的确如此。不过陛下您是就宫中而言的,如果是外边的城市就不是这样。城里的街道狭窄,房屋低小,老百姓大多蜗居在里面,炎热之甚,超过京师十倍。所以民间有个谚语,叫: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仍是热河也。’

乾隆听了这一番话,顿时满脸愠色,半天没说一句,挥手让武臣出去。此后三天内,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有人说,这个武臣是个满人,所以乾隆没有降罪于他。如果是个汉人说这番话,那肯定是要丢官的,说不定还要搭上性命。

墨子的一个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来见老师。墨子问他;“你在齐国看到了什么?”

弟子长叹了一声,说:“齐国的百姓很苦,他们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到处是饿死的人,惨极了!”

墨子难过地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这都是因为做国君的不爱护百姓,不知道勤俭节约造成的呀?”

“现在各国的国君都是这样,哪有一个提倡节约的呢?”弟子说。

墨子说:“可是古代的圣贤就不这样!尧做国王的时候,北到幽都,南到交趾,东到日出的地方,西到日落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他。可是他特别注意节俭。凡是要使用民力的时候,只要这件事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他就不做。他吃饭的用具是简单的陶器,一顿饭不同时吃两种食品,不喝两种带肉的汤。他穿的衣服,只要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防热就行了。他住的宫室,只要能遮挡风雨霜雪就行了,决不把它盖的十分豪华。就是死后的丧葬,也只穿三套衣服,决不用珠宝器物做陪葬品。正因为尧这样节俭,所以,老百姓的生话才过得好。他也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呀!弟子听了,也说:“要是现在的国君都像尧就好了。可是没有一个像的。他们厨房里的肉臭了,也不肯分一点给百姓。他们的马都肥得走不动了,可百姓连粮食也吃不上啊!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宣传节俭的道理啊!”墨子坚定地说。

晏婴是春秋未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晏婴正在家中吃饭,突然景公派人到晏婴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刘景公。景公听后,景公感叹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都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他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是晏婴坚决不收。景公见他既不要封地,也不要钱,心中实在过意不去,就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晏婴,让他把这钱收下。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自己的地位高,更应注意生活俭朴,这样才能给朝中官员作出榜样,使朝政更加清廉。来者见他不肯收,就说这是景公的命令,不然要受到景公的怪罪。

为此,晏婴亲自找到景公,对他拜谢说:“大王;我家并不穷。因为您的恩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不少好处,我们很是感激,千万不要再给我的钱财,您还是用这些钱财去拯救百姓吧!”后来,景公要给他造新的住宅,换上漂亮车子和好马都被他退了回去。

晏婴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为齐国在厉行廉洁、反对奢侈浪费方面作出了榜样。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自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无论是繁荣富强的国家,还是家存万贯的富户,如果平日不注意节俭,一味地挥霍浪费,长此下去,只能是毁了自己,祸及家庭。晋朝时期的石崇,做荆州刺史,使人航海而获得大量的财富。从此他就无节制地挥霍奢侈。与朝中的张凯做奢华比赛,张凯做四十里紫锦幛。他就做五十里紫锦幛。并用珠宝买了一爱妾,名叫绿珠,美艳异常。石崇另外设置了一个住处称金谷园。每日和她们歌舞吃唱,欣赏享乐,当时的孙秀是赵王伦的宠人,听说绿珠绝美,就派人去讨取,石崇把他的歌妓都叫出来,说:“任你挑选吧。”来的人说:“我是奉命来要绿珠的。石崇说:“绿珠是我宠爱的妾,不能给。”后来孙秀向赵王伦诬告石崇说:“石崇和淮南王允要叛乱。”赵王伦大怒,于是把石崇抓了起来并要斩了,还杀了他的三代亲属。美人绿珠也跳楼而死。

老子说:百姓遭到饥荒,这是因为领导者谋取的赋税过多,因此百姓就受到饥荒。百姓之所以难得管理,这是因为领导者的苛政,强作妄为,因此百姓就难得治理。百姓之所以轻生不怕死,这是因为领导的俸养过于丰厚奢侈,刮尽了民财,所以百姓才轻生不怕死。只有不追求生活上的奢侈淫逸之人,才远远胜过贪图享受的人。这里阐述了百姓之所以不怕死,原因是领导者太奢侈。

孔子说:奢侈的人狂妄,节俭的人鄙陋。与其狂妄,宁可鄙陋。这里阐述了为人宁可节俭而鄙陋。

孔子说:“礼与其铺张奢侈,还不如节俭一些;丧事与其办得周到还不如使悲哀的气氛浓重些。”这里阐释了节俭是礼的根本。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从。”老子对祸福的论述颇富有哲理。人生遭际,祸福无常,岂能预料?因此,居安者必得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通达显贵时,应谨小慎微,切不可忘形得意,忘乎所以,否则必是乐极生悲。当遭受祸殃时,也不必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代有位学者说:“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百福之基立干心量之中。《太上感应篇》说: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祸福的分流是善恶。欲要避凶趋吉,须开万善之法门,人心不动,欲念未形,无欲念自无吉凶。古人所以昼勤三省,夜惕四知,戒惧恐于不暗不闻之际,无非惩恶扬善。所以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必降之福也。

乾隆年间,有一个叫颜希深的人在平度任知州。

某一年夏天,颜希深因公务去了省城,逢平度州遭遇暴风骤雨,整个城市被大水淹没了。居民无家可归,到处流浪。所有粮食也冲走了,灾民无以为食,纷纷涌塞于路旁。

知州不在位,赈灾工作无法进行。颜希深的母亲望着灾民,忧心如焚。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来拯救这些灾民。于是,她下令打开仓禀,将所有的存粮发放给灾民。由于有了裹腹之物,灾民终于度过了难关。

颜希深之母赈机之举自然受到百姓的拥护,但在其上级眼里,却是件犯上作乱之事。颜希深的顶头上司以擅动仓谷的罪名,向乾隆参动颜希深,要免除他的知州职务。

乾隆皇帝看过奏章,拍案大怒,说:“如此贤良的母亲;如此好的官吏,尽忠尽职为国为民,不保举他们反而弹刻他们,拿什么来让天下人效法呢?说后,立即下令将颜希深提升为知府,并赐给他的母亲三品封号。

这就是乾隆的治政风格,赏罚分明,体察人微。

对杨瑞莲之事也同样如此。

杨瑞莲是常州人,书法颇佳,尤精于篆体和隶书。最初在乡里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得前往京都,投靠亲戚梁诗正。当时正是西清古馆成立之时,梁诗正就把杨瑞莲送人馆中作一名缮写官。到这一年的八月十三日那天,同馆的人大名都去参加乡试去了,只有瑞莲一个留在馆中,午饭后,一个身材魁伟的人进了古馆,因为不相识,瑞莲只是同他随便打了个招呼,让他坐下,两人攀谈起来。

来人问瑞莲馆中人都哪儿去了。瑞莲答都去参加乡试去了。来人又问为何一个人留下,瑞莲答担心宫内紧急抄件,所以就留下了。又问瑞莲的籍贯。姓名,瑞莲一一作了回答,来人又提出要看看瑞莲所写的东西,瑞莲满足了他的要求,看后对瑞莲的书法非常赞赏。

正说话中,忽然见几个待卫赶来了,瑞莲这才知道来人是高宗乾隆就赶紧趴在地上,叩首请罪。乾隆笑笑点头而去。

第二天,乾隆对梁诗正说:“你的那个亲戚杨某非常诚实,篆体和隶书都写得很好,这样的人材下去参加乡试,实在大可惜了。就赏他个举人吧?”

乾隆的确没有看走眼,这个杨瑞莲在任上干得很好,成绩颇佳,因而被选为湘潭县令不过,这位杨县令却也有个毛病,有点孤芳自赏的味道。某次不小心把上司给得罪了;遭到上司弹就.乾隆皇帝看过奏章后,说:“杨瑞莲是个诚实的人,这一点我非常了解,所参不准。”杨瑞莲于是得以保公。由此可知乾隆察人,于细微处见品质。

爱好对别人诽镑、讥讽、毁誉,暴露的正好是自己灵魂的丑恶。受到他人的毁誉,并不以怨对怨,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结果使自身的缺点得到修正,人品增发光彩;喜欢依恃强横欺人、压人、侮辱人,失去的正是自身的福报受到他人的欺侮,并不以仇解仇,而是使自己的志向更远大,信念更坚定最终会扬眉吐气转祸为福成为人中丈夫。

五官是精神的窗户,血气是五脏的使役。耳目放纵于声色,五脏就动摇不定,血气荡扬而无休止,精神驰聘而不可守持,心念丛生而难以自制。这样,祸福来到时,即使像山丘那样明显,也无从辨晓。所以,圣人爱情自己,而不使血精神和心念外泄。

人,固有一死,但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别。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这才是英雄好汉。背信弃义,荀且贪生,奴颜媚骨,这类人乃千夫所指。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有诗曰;人生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没有灵魂的身体,不过一具躯壳,人的生死相续,与万物变化同出一理,能认得这一变化之规律,则天地间的真理就在悟中。积极地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完善人生,使自我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安详,更加自信,也更加超然物外,不断地升华自己的人生。

清官的太监并不都是贪婪之徒,他们中也不乏正直之人,奏事处太监寇连村就是其中的一位。

寇连材是直隶昌平州人,十五岁时被阉割人宫,侍慈神神禧太后,为梳头房太监,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凡是慈禧宫内的开支都由寇连材负责长大后,看见慈禧所作所为,多是淫佚放纵之事,寇连材很是不满,屡次讽谏慈禧,慈禧因他年纪小,地位低下,仅仅斥一顿就算了,从不加罪于他。并觉得他忠直可靠,不久提升他为奏事处太监。一年后,继续任慈禧会计房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