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4783900000002

第2章 刚柔鉴附录(2)

“我完全赞成汪先生的意见。”******以浓重的宁波口音说,“诸同志都是党中前辈,本人为后进,向来服从前辈。这次请同志议定的办法,凡胡、汪两先生同意之事,我无不同意照办。我若不行,请大家严责。”

粤方代表拒绝立即人京。******也同意和会在上海开,并明确表示他个人的进退绝无问题。

然而,从10月26日天始,宁粤双方代表在上海举行谈判,但一连三天湖龋颇多,进展不大。胡汉民发表低调谈话;“和平会议前途,就近两日之形势观之。似仍陷于悲观。粤方代表也在《申报》上公开批评:“蒋先生谓两星期前曾有辞职之意,现巳打消,决不辞职云云。孙科、李文范、陈友仁三位代表乘机拂袖而去。

随后,南京、广东和上海几乎同时举行四全大会。南京的四全大会由蒋派主持,广东的四全大会由孙科等粤籍委员主持。不久,改组派代表一百多人到海开会,也选出了一批中央委员。这时,汪精卫和******已经达成了秘密谅解,汪精卫主持党务,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长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则主持对日军事和围剿共产党的战争。

11月21日,在南京的四全大会第九次会议上,恢复了过去在历次反蒋之役中被开除党籍者的党籍。

******痛心疾首地说:“各同志前以政治关系,开除党籍,但实际上并未叛本党。反对攻击者,系对我蒋某个人,放一切罪恶皆由我一人而造成。

12月15日,******正式发表辞职通电至此,各地的中委才陆续人京。12月22日,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偕夫人乘飞机抵达宁波,转乘汽车回老家奉化溪口去了。

临下野前,******已经把浙江、江苏、江西三省主席全部换成忠于他的军人,把南京的飞机汽油统统运到郑州,把警卫军几万人马调到杭州,把宁沪兵工厂的重要机器都拆运到洛阳,他的嫡系部队进驻河南、甘肃、宁夏、青海,严密监视着大西北。

天地以顺为动,所以日月就以四季更替而不差失;圣人以顺为动,所以刑罚清明而人民归服,这就是豫的伟大之处。

阴阳以顺则豫,天地以顺动而有规有序,圣贤以顺动就能正直,国家以顺动就能富强,战争以顺动就能取得胜利,全人类与天下所有万事万物以顺动就能直而可止,达到至善。宜就适当,适当就诚实,诚实就不停息,不停息就久远,久远就宽厚,宽厚就高明。

宽厚就能承载万物,高明就能覆盖万物,久远就能成就万物。宽厚配于地,高明配于天,久远则无限。这样不见自彰,不动自变,不战自胜,不争自有,无为自成,无私自大。这就是顺应的功效。

作为领导来说,想要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页,最上乘的成功秘诀在于,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小为大,以卑为高,以辱为荣,以屈为直,以不争为争。

这些方面,大概是不可磨灭的原理。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领导,不能保持这些,所以亡身败国的举不胜举。

老子的《道德经》始终贯穿着这个原理,总的可以归纳为:不大的大,才是最大;不高的高,才是极高;不德的德,才是上德;不争的争,才是上争;无为的为,才是至为;不治的治,才是至治。

只有明白、透彻它,它才神明;而用又在于人,成就也在于人。用它就觉得玄妙无比褓存它,又在于人心而已。

美丽清高的白莲花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而改变自己的高尚节操。自古圣人多以莲花自喻,表现自己“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情怀。

老子说:应诺和呵斥,这相距有多少?美与丑,这又相差多少?人们所惧怕的,不可以不感到惧怕。

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会这样,没有尽头。大家都纵情欢放、兴高采烈,就像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就像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那种舒畅的样子,而我却独自淡泊恬静,无动于衷,从不自我炫耀。混混饨饨啊!就像初生的婴儿不会嘻笑。疲倦困乏啊!就像流浪汉无家可归。大众都能富有,而我却像一无所有。我真是一个愚笨心肠的人啊!大众都是那样的清醒,我独如此昏昧;大众是那么精明、苛刻,我独如此糊涂、淳朴。恍恍惚惚啊!就像茫茫的大海;恍恍惚惚啊!就像小船遇上狂风无处停泊。大众都有一套精明取巧的本事,我独愚钝无知。我唯独与众人不同的是,从生育天地、养育万物的母亲那里吸取养料罢了。

屈原是楚国的大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于外交辞令二十几岁担任左徒官,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国、齐国和西方的秦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秦国力量比较强大,其次就要算楚国了。在秦楚争强的情况下,屈原主张革新政治,联合齐国,抵抗秦国,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他提出合纵的政策。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连横策略胜利秦国就会称帝,合纵策略胜利楚国就统一天下,说明秦楚的斗争是很强烈、尖锐的。屈原的合纵策略是正确的,但遭到上层腐朽的保守势力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和反对。靳尚在楚怀王面前挑拔离间,破坏屈原的威信,说屈原每次公布法令后总是夸耀自己,说除了他谁也办不成。楚怀王的幼子子兰也在怀王面前进谗言。多疑的怀王逐渐相信,对革新事业动摇了,发怒而疏远了屈原。屈原被免去左徒官,改任为三国大夫,只管些不重要的事情。屈原感叹地说:“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金之所志也”,即忠诚竟有罪反而免职,这是我所预料不到的。但屈原仍不灰心,并没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发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说,我一心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九死而无一生也决不后悔!

屈原被疏远,秦国见有机可乘,便派张仪到楚国同齐国断交,秦国则愿意赠送楚中六百里土地。屈原揭露了这个骗局,劝告楚王不要上当。可是楚王仍然宣布了与齐国断交然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赠地。张仪指着地图说:“这儿六里地送给楚国。”楚使问:“不是六百里吗?”张仪冷笑着说:“楚王听错了,哪有六百里呢?”

楚怀王对这个骗局恼羞成怒,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结果两战两败。后来秦昭襄王做了国君,他给楚怀王来信,请他到武关(陕西丹县东南)相会,订立盟约。屈原劝告说,“秦国像虎狼一样,不可相信,千万不能去了可是子劝怀王去,说:“不能推辞秦国的好意!”楚怀王终于到秦国去,果然被软禁于咸阳,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回他。楚怀王忧愤成病,死在秦国。

楚国立太子为国君,是为楚顷襄王。子兰当了楚国令尹(宰相),继续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就把屈原撤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战国时代,许多贤才在本国不能实现抱负,便周游列国,寻求知音的国君,以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屈原在被流放期间也想过游天下,实现理想,可是出发时,他忽然在晨曦中看见家乡。车夫也感到悲伤,连车马都驻足了。他终于留厂来,他说,就是死也要“狐死必首丘”,不愿离开祖国。屈原被流放长达二十来年,终年飘泊,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他走遍了湖南湖北,接触了人民群众,怀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心情,写下了大量诗章。如《离骚》是他的长篇抒情诗,把现实和幻想交织起来。他在作品中上天下地、驰聘四方去追求他的理想,揭露黑暗势力的丑陋嘴脸,进发出嫉恶如仇的精神,表现了追求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之情楚国国势衰落了。公元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鄂都。他感到祖国濒于危亡,前途茫茫,自己已无立足之地,干是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诗篇《怀沙》。

五月五日这一天,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泪罗江畔徘徊,面对江水;心潮起伏不平。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和无法挽救祖国的灭亡感到绝望,仰望长空,悲壮地大声吟诵《怀沙》诗章。“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我知道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了,为了真理我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光明磊落的君子啊,我将以你们为榜样。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怀着一腔浩然正气,纵身跃进波涛之中。时年六十二岁。

屈原的正气、品格、爱国忠贞,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他的高洁气质与日月争光。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村空山匠。’《离骚》被译成各种文字,为世界人们所传诵。

至今到了农历五月五日,中国广大城市、农村都吃粽子。称为端午节。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骛角季,进简从”即将如骛鸟(鸭)形的踪子放在竹桶里。《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谡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较龙所窃。可以前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故龙所畏。”人们纪念屈原,用竹简装米投人水中。后说被蚊得去了,便改成用菰叶包裹,用彩丝线缠上,以避蚊龙,以后又用彩丝系在臂上避邪,令人不得瘟病。这个风俗还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划龙舟据说也是为了屈原。《荆楚岁时记》按语说:“五月五日竟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用轻快的舟,以最快的速度去抢救。就是划龙舟的由来。

正如李白所说,楚王的楼阁成了荒丘,屈原的正气却满乾坤,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同在。

水静止就清,水清水面就平静。水面平静就可以看见水底的物体。心亦如此,气和就能正确体察事理,事理实则心体澄明不动,心明便是良知主宰。良知是心灵的府库,良知平正心就平正。

做人要超凡脱俗,思想超越一般又不沾俗气的人是奇人。处于污浊俗世而心却不受沾染的人,他的品德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又不矫揉造作跟世俗断绝,惜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是一种偏激狂妄的行为。对一个修养好的人来讲,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万事皆缘,随遇而安。”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一个不满于现实的人,整天牢骚满腹终要害人害己。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有等待时机的必要,就需要安于现状而不是心慌意乱。

玉,也是石头中的一种,之所以珍贵,因它润泽1而有光彩。色彩鲜明好像有君子的风度,不分内外,表里如一,没有一点瑕污秽。触摸它有柔顺之感,对着光亮望着它又感到十分幽深。用来照面可以见到眼眸,连秋毫之末都可以照见。它的光泽可以映照昏暗,它的声音舒缓而上扬。玉所以具有这些特性,是因为它比其它石头纯净光洁,为人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人们时时能在这样的心态中生活,何愁心情不舒畅,气象不宽平呢?又何愁没有因果报应呢?这实在是一种禅学境界。台湾禅学大师耕云先生在他的《安详之美》中说;“真正学禅而上路的人连都会改变。大家如果在老朋友当中互相观察,将会发现有人已经把内在的安详之美发露到表面上来了。而表现出清雅脱俗,当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满安详、和谐,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赖。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而且可以消灭于无形,局曷难于未萌。”

为丞相丙吉驶车的驭吏是个酒鬼,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恣意游逛,玩忽职守。偌大的相府之中,有个作摆设而无用之人是毫不奇怪的,只是驭吏所担任的工作是和丞相大人的生命安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出于对主人的忠诚,相府主管向丙吉打了个报告,要驱逐那个嗜酒的驭吏。中管主人的批文一下,酒鬼车手就要滚出相府了。

丙吉自有主张,他找来管家进行说服教育,说:

“醉酒驶车是一件小事,最多不过把我车上的垫搞脏。

因为一件小事而把驭吏赶走,这叫他以后怎么作人呢?你还是忍让一下,让他留在车队里工作,给他一条活路,怎么样?”西吉的口吻是商量性的,管家觉得事关一个人的前途,就仍把驭吏留在相府工作。

自此之后,驭吏酒还照饮,但常常克制自己,他对丞相大人不弃的报答,只能是不污染丞相的座车、把车驾得更安全些而巳。

驭支是边疆人,熟悉边境传递警报的事情。有一次他探知匈奴入侵的消息,马上报告给丙吉,而且还给他出了一大堆主意。丙吉赞同他的意见,就开始作准备。这时皇上下圣旨,要各个官员上朝议论对策。

大部分人事先毫不知情,脸露尴尬之色,一时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主意。只有丙吉事先得到了驭吏的通报,准备得很充分,因而对答如流,深得皇上赏识,受到通报表扬。

打道回府时,坐在驭吏的车上,闻到驭吏依旧有一些酒气,丙吉感慨万端:“没有什么样的人才不可以被容纳,人的才能是各有千秋的啊!”

秦国在穆公时代与晋国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秦穆公最喜爱的一匹马在国内跑丢了,不久有人报告说这匹马在峻山之下被“野人”捉住。穆公知道后,就兴冲冲地到歧山之下去找马,没想到在歧山之下见到的是一群“野人”,正在吃煮熟的鸟肉。原来穆公最喜欢的马已被这伙“野人”杀来当美餐了!见到这种场面,穆公虽心如刀割,可是表面上却说出一句令人意外的话:

“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的,快给他们拿点酒来!”于是派人抬来几大桶酒给“野人”助餐。

“太棒了!真是个好国王。

不难想象又吃又喝的一群“野人’那种高兴劲儿,大家尽兴而散。

一年以后,秦穆公率兵和晋国军队打仗。晋军人数很多,一时将秦穆公围在韩原(今陕西境内),眼看就要将穆公活捉。正在危险之际,忽然从晋军后面冲出一股生力军,一下打晋军打的七零八落,使穆公得救。待解围后,穆公才得知,这支生力军不是秦国的正规部队,原来是去年分食马肉的岐下“野人”。这批人因得到穆公的恩赐,念念不忘他的好处,刚刚听到他有难,就赶来解围。这就是“行德爱人****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为其君死美。”

与人方便,万事随缘。实质上也是主动地排解不利因素,而创造有利因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不会惹出意外的麻烦。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诸多的缘,欢欣得意是一份缘,艰辛坎坷是份缘,结识正直、善良、坦城而有才干的朋友,也是一份缘。各种缘分是上天的恩典,是天道与人道的统计表,同时也是自我平常心的随缘接纳。所以,与人方便,万事随缘,是睿哲的人生,也是美丽、充实、自由的人生。

利是人们共同喜好的,害是人们共同畏惧的。追名逐利,人之常情。名利所在,往往祸害并存。利欲熏心,见利忘义,则灾祸必至。由此可知,利害生出得失,而得失又生出成败。愚笨的人常常困惑于蝇头小利而遭致祸殃;聪明的人却能趋利避害,以义取利。利害之算,实为愚智之分也。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励精图治,国家渐渐强盛。

一天,楚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并要自己特别宠爱的美人为大家劝酒。天幕低垂,烛光摇曳,君臣武将们喝得兴高采烈。突然,一阵大风吹过宫殿,所有的蜡烛同时都被吹灭了,宴席上顿时一片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