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眉鉴识人、用人典故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须有多寡,多者,·宜清、宜疏。宜参差不齐;少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风流荣显;劲如张戟,位高权生;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紫须剑眉,声音洪壮;篷然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
当我们形容某人漂亮时,常用“浓眉大眼”一词,而形容心术不正的人则用“贼眉鼠眼”。可见,“眉目传情”并非虚言。这就是说,眼眉可当作非常独特的一种表达手段,尤其是视线更表现着种种心譬如:长时间的凝视属于一种对“私生活”的侵害。地痞流氓在找碴儿时常说“眼睛瞄什么瞄”,这就是故意拿别人一直盯向这边的行为,当作寻事的借口。追根究底,其并非毫无原因。因为不管有意或无意,将视线集中某处是作为一个人企图扩大其势力范围的表征之故。而就地痞的观点看来,由于对方扩大势力范围(地盘),当然会感觉目光是那一部分已侵害到他自己的地盘了。
另外,根据米歇尔·阿基利所写的《对人行动心理学》一书的观点,一个人与他人单独交谈之时,视线朝向对方脸部的时间,占全部谈话时间的百分之三十至六十左右。他指出,在交谈中,超过该一平均值,在说话之中几乎是连续注视对方的,则可认为该人对说话者本身比对说话内容,更感兴趣。因为一直凝视对方,便认为是他对话题深感兴趣的看法,诚属大错特错,事实上,他对说话的内容,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
反之,低于该一平均值,在交谈之中,视线朝向对方脸部的时间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即几乎不看对方者,视为企图掩饰什么,大致不会有错。此在刑警询问嫌疑犯时,也被用作判断嫌疑犯之口供是否真实的一种手段。
至于,话至中途,常常可以感受到对方直视自己的现象,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体会。
根据阿基利等人就直视与人类心理所作的实验显示,直视是性方面受到诱惑的一种信号。因为女性大多数均采取直视。这是实验室之中,所获证的结果。因此,直视行为是想抑制深层心理的性欲望之情绪作用,结果反而更呈现出此一心理。
直视原本属于想跟对方保持融洽的欲求增大时产生的行为。但是,此仅限于彼此状况和好或是谐调的情形。处于竞争或对立状况时,采取直视之人,表示其具有强烈的支配欲,尤以女性方面,该一倾向更为强烈。
另外,视线的移动也经常表现出该人的心理状说话之际,眼神闪烁不定者,表示精神上的不稳定状态。据干练的刑警称,犯罪者在坦承罪状之前,必然出现此种状态。可是,纵然同属闪烁不定,是企图回避我方凝视的视线,不顾愿双目交接者,也是由于心中隐藏着某事或有所愧疚之故。
回避视线的行为,就心理学而言,视为自己不愿被对方看见的心理投射。亦即,隐藏着不想被对方知道的某事之可能性至大。
所以,积极运用这种“回避视线”的身体言语,也可以不必开口而将自己意向传达对方:在酒席等场合,想尽早结束无谓的胡扯或牢骚满腹的怨言,以及欲以“不”拒绝对方要求之时,上述手段至为有效。
这是由于表面上一边保持热衷的符合,似乎专心听话的状态,一边却利用眼神的游移不定,在心理上阻止对方想继续说下去的意思。
人的视线方向象征心理状态。首先谈谈斜视看的目光。这是属于拒绝姿态,还是属于猜疑、轻蔑对方的一种表现呢?其实,这只不过是利用视线来表达想将身体也转过去的一种心理。
如果在席间交谈中,你的宴席朋友用这种斜眼之光看你,那就意味着他没有重视你,或者是想离开你,起码是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了。
在探讨视线方向及其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时,如果采用数年前美国一度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一说明,那就更有助于理解。
这种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传递行为,且以群众心理治疗法的型态加以应用,就是P、A、C三要素说。即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基于理性判断、冷静思考的成人心理状态;C是指的纯粹自我为中心,一种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理状研究资料进一步指出,任何人均同时具备着此三种心理,只不过以时间和场合来决定当时的自我状根据截至目前为止的研究获悉,这三种自我状态,极具象征性地呈现于视线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最显着的状态中,视线向下;在最显着的状态中,视线保持水平;在最显着的状态下,视线向上。反面运用上述理论,则观察对方的视线方向,便可以判断该人的自我状态;基于此一意义,故亦可说视线的方向是极为有效的身体言语。
换句话说,正在说话的对方,以向上的视线注视你,则可认为他(或她)对你抱有一种尊敬的观念或撒娇的情绪。至于,对方用往下看似的视线注视你,因是处于状态,倘若我方反而以撒娇似的态度与对方接触,必然可圆满地解决事情。
根据调查显示,正常的男人看见女性的****时,会出现瞳孔扩大二倍的结果。
平常,当我们惊恐或极感兴趣之时,必然张大两眼注视,亦即,纵然瞳孔开闭属于自律神经支配下的作用,也照样发生上述现象。这是下意识的作用,非自我意向所能左右者,即或有意掩饰,反而会造成一无隐瞒,将本意完全暴露无遗的结果。
所以,尽管怎么伪装对****不感兴趣的样子,其本意究竟如何,只要观察其瞳孔变化,便可一目了然。
眨眼的变化也与此颇为相近。如果是曾经接受过前卫训练的人,则另当别论;大多数的人,必然经常在无意识之中,做出眨眼的动作。在初见面的人跟前,不停地眨眼睛者,即是由于个性怯懦或非常畏惧对方,因此,不敢正眼直视。
另外,即使看来像是一直凝视对方,专心听话的样子,如果属于几乎不眨眼的情形,则视为“内心思索他事”或“处于安心状态,根本没有听进一句话”之类,大致应该不会出错。因为那种神情跟睁开眼睛睡觉的状态没有两样。
在宴会场合,人的眉毛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的。
据说,日本有一群为配角的团体,其中有一名演员,他以剃光眉毛为特征而做出的表情,颇受观众欢迎。可见,眉毛对于一个人的表情是何等的重要。因为他那一张没有眉毛的脸部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而印象深刻。
关于眉毛所表现的身体言语,基本上有五种形态。第一是表现恐惧惊吓的眉毛上耸型;第二是表现愤怒的眉角拉下型;第三是困窘、不愉快时,表现不赞成意思的眉毛并拢型;第四为做出询问表情的斜弯型;第五则系充满亲切,表示同意时的迅速上下动作型。
将这些形态加以各种组合,做出变化时,其数量之多真令人吃惊,某心理学家曾经请一位着名演员进行实验,发现单凭眉毛动作,便能演出四十种以上的表情。无怪乎相学上称“看眉毛见人心”,实非无稽之谈。
有些人经常把眼镜略微挪下,透过镜片看人。这是借移下眼镜位置的动作,强调视线方向朝下(即前述TA理论的P状态)的行为,及表现颇轻蔑对方的一种身体言语。
至于,为了避免他人由此种“灵魂之窗”的眼中,看透自己内心的最有效方法,便是掩盖眼睛,即戴上深色的太阳眼镜。
所以,喜爱戴太阳眼镜之人,如果不是讨厌被人看出心意,就是一种别有居心的表现。虽说如此,不过视力不佳,畏光而必须戴太阳眼镜保护者,又另当别论。
总之,在任何场合,注意从他人的眼眉间了解其心态,对于保证处于主动地位,是有一定作用的。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离不开互相看视。而在情场上,人们使用得最多的“武器”就是眼睛,眉来眼去都是情。已故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在其着作《人和人民》中把目光看成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百发百中的子弹,他认为眼窝、眼睑、虹膜和瞳孔组成了“一台包括舞台和演员在内的完整的戏。”
加塞特说,眼睛的肌肉是极其纤细的,所以每一种目光都具有和其它目光不同的细微特点。目光的名目繁多,有“瞬间目光”、“持久目光”、“直接目光”。“一掠而过的目光”、“勾人心思的目光”、还有“偷看”、“瞟眼”等等。
根据加塞特的观点,每一种目光都在告诉我们发出目光的人在干什么,但只有跟事情的前因后果结合起来,目光才有完整的意义。
在各种看的动作中,有一种被称为偷看的目光,它能保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看人,爱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前提是被看的人不知道我们在看他。当被看者的目光将要和我们的目光相遇时,我们的目光必须赶快滑开。
在所有的看人方式中,“眯眼”是最有效、最逗人、最神秘、最复杂、意味最深长的目光,它不仅短暂,而且又含义丰富。这是一种眼睑半闭半开、给人困倦感的目光。投这种目光时,眼睑几乎有四分之三闭着,好像在隐藏自己的目光,而实际上却在压迫目光,并将目光“箭一样地射出去”。一位画家离开画布,退后几步看自己作品时用的就是这种目光。
不仅睁着眼看时能够发出信号,我们还通过闭起眼睑发出信号。伯德惠斯特尔教授报道说,有5个年轻的护士在进行一次系列试验时可以区分23种不同的眼睑闭合。但她们都说,在23种眼睑位置中只有4种真正表达一些意思。重复一次试验后,伯德惠斯特尔教授便给这4种位置下了定义:眼睑张开、眼睑微垂、眼睑稍眯、眼睑闭上。
除了眼睑的位置以外,如果再动眉毛,那就能看出更多的信号,科学家们已发现40种不同的眉毛位置,大部分人认为其中有一半位置能表示某种意义。
如果利用富有意义的眉毛动作和富有意义的眼睑动作,再加上各种皱眉动作,我们不是可以得出无数的排列和组合了吗?假定每一种组合表示一个意思,那末我们通过眼睛及上述部分所发射的信号实际上就无穷无尽了。
在很多场合,往往觉得手是累赘的附着物,比如缺乏经验的业余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里去。同样,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会感到我们的眼睛成了累赘的附着物,简直不知道看什么地方好。
两位陌生旅客在餐车里面对面坐着,他们可以互相作一番自我介绍,吃饭间谈一些毫无意义、甚至是很无聊的话;他们也可以互不理睐,并尽量避开对方的目光。斯金纳在一篇随笔中描写了这么一个场面:“他们重复读着菜单,一会儿拿起餐具玩儿,一会儿瞧瞧自己的指甲,好像是平生第一次看见这些指甲似的。不可避免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他们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但仅仅是短暂地相碰,然后马上转向窗外,一个劲儿地欣赏着一现即逝的景色。”
同样,在电梯里、挤满人的公交车辆中,显然也存在一个如何看人的问题。踏进了满员的电梯或超载的地铁车厢,我们通常对别的乘客看上一眼,然后转移目光,并不正面看着某人,这一眼表示:“我已看见你们,但我不认识你们,我没有不礼貌地凝视你们的企图。”
在公共汽车和火车上,难免不和许多人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坐上很长时间,这时要做到不去凝视别人是很难的。当然,我们可以到处看来看去,或者目标不明确地扫视着,尽管如此,还是会碰上别人的目光,遇到这种僵局,不妨微笑一下,用以表明:
“很抱歉,你在看我,我也在看你,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小小的事故。”
我们经常从文学作品中读到眼睛是“智慧的”、“会意的”、“善良的”、“凶恶的”、“冷漠的”。如果眼睛不能传递人的感触,文学作品也不至于会这样描写。人体上用来发射信息的所有部分中,眼睛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们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即使眼睛完全处于毫无表情的时候,一个人如何使用眼睛、眼睛与脸上其它部分的配合、目光持续的时间、眼睑的开闭、瞬时的眯眼以及脸部和眼睛的其它许多细小变化和动作都能发出信息。
“牛仔漫不经心地跳上马,他的手指在枪管上滑动,他那冷酷的目光在搜索盗马贼的背影。”
这是一个人们很熟悉的情景,它出现在每一本粗旷的西部小说中,就像爱情小说一样,男主人公的目光在女主人公的目光中燃烧,她的目光熔化在他的目光中。在文学作品中,眼睛不仅能看,还能知道、讥讽、钻透、给予温暖……眼睛真的在做这样的动作吗?有没有燃烧的目光、冰凉的目光、伤人的目光呢?还有人把眼睛说成是“心灵之窗”,实际上眼睛只是十分普通的视觉器官。当然眼睛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颜色,以上无非在说明眼睛的“传神”之功。
在西方,身体语言爱好者们对眼睛的“看”法,作了很仔细地研究。
格哈特·尼尔森博士为了摸清视觉通讯中的规则,分析了被采访者的目光,他把采访的情景拍成电影,然后反复地以慢镜头放映。他发现,讲话多的人很少看对方;听话多的人,看对方的时间也多。如果人们开始说话了,就先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说话结束了,则大部分人会重新看着对方。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说话时避免看着对方,根据尼尔森博士的看法,是为了避免出现叉开话题的情况。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拉尔夫·埃克斯莱因博士认为,一个在说话时不看对方的人是不希望自己的说话被打断。如果在说话过程中正视一下对方,则表示在他说话停顿时,对方可以打断他的话。假如他停顿了,但并不看着对方,说明他的思想还没有断,这种信号表示:“这还不是我要讲的全部内容,我只是在略作考虑。”
倘若听者对讲话者扫视一下,那等于在说:“我对你所说的不十分同意,我有别的看法。”
要是说话者自己将目光转掉,这可能表示:“我对自己所说的也不太有把握。”
在听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意谓:“我也是这个看法”,或者:“我对你说的很感兴趣。”如果说话者看着听者,那就是说:“我对我讲的完全有把握。”还有,当我们在斥骂孩子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愿看我们,这是一种类似驼鸟的心理:“如果我不看你,你就不能伤害我。”
人们之所以用“眉来眼去”这个词来形容情人间相互发射求爱的信息,你想让男朋友离你更近些,其实不用话什么,只要递个“眼神”过去就够了。可见,比嘴巴更会说话的是眼睛。
劳夫·瓦多·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