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所通向的觐见大殿又称阿帕达纳宫,是大流士一世接见外国使节的宫殿,向西双向石阶,院内两台阶,一东一北。根据传说,大流土一世也曾将大量的货币和文书埋于大殿地下。殿内大厅呈正方形,每边长达61米,中央大厅有36根石柱。大厅外的前廊和左右侧廊各有石柱12根,共计72根。大会厅面积3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万人。大厅外墙面贴黑白两色大理石或彩色琉璃:面砖,雕刻花纹或拼接图形,屋檐手枯木都包贴金箔。大厅内墙面有壁画。这些石柱高18米,石柱的柱础、柱身和柱头都有着精美绝伦的雕刻,尤其是柱头雕刻更是华贵异常,自上而下有覆钟、覆莲、竖立的成对涡卷,上端是相背而跪的雄牛,两牛头间用以架设托梁横木。柱础是覆钵形,刻着花瓣,柱身上刻着凹槽,极尽精巧。
与觐见大殿仅一小庭院相隔处还有一座更加庞大的建筑,据考证有可能是薛西斯一世的觐见大殿。殿内大厅同样也是正方形,每边长为73米,因为殿内有100根13米高的石柱,因而被称为“百柱殿”。在这座华丽的大殿里面,国王可能在100根柱子构成的柱林之间气宇非凡地端坐于宝座之上款待远方来的尊贵客人。在百柱大殿的后面,有着拥塞的金库、贮藏室以及寝宫。1971年10月,伊朗政府曾在这里举行波斯帝国建国2500年庆祝大典,招待宴请各国宾客。
波斯波利斯的宫城除了具有历史和建筑艺术方面的意义之外,它的建筑和雕刻也反映了当时波斯和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表现了波斯如何把这些文化因素与自身的文化融为一体。根据古波斯铭文记载,王宫建筑是由许多民族和部落的匠师共同建筑起来的,其建筑艺术风格上,除了波斯的成分外,还包含有西亚,埃及和希腊等艺术风格的影响。
然而,自从考古学家1930年到1940年间发掘出这座巨大的古代建筑遗址之后,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王宫遗址上有严重的火焚痕迹,焚毁的部分是正殿和珍宝库。
如此强大的帝国王宫,为什么会被人焚毁,又是被谁焚毁的呢?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一般认为王宫毁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之手。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正式向波斯宣战。他率领30000步兵、5000骑兵所组成的以马其顿人为主力的希腊联军和160艘战舰渡过赫勒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向小亚细亚进发。亚历山大首先在格勒奈克斯河战役中击败了波斯军队。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队向东进发,经巴勒斯坦、叙利亚,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在距离阿卑拉城不远的高加米拉村驻扎。由此爆发了亚历山大东征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高加米拉战役。
在西方战争史上,高加米拉战役被称之为改变古代世界局势的“最伟大的一场战役”,这一战的胜利使亚历山大彻底击溃了波斯帝国军队的主力。不久,波斯波利斯陷落。公元前330年3月,败逃中的大流士三世被随从杀死。亚历山大征服了整个波斯,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包括埃及、小亚细亚、朋尼基、巴勒斯坦、叙利亚、巴比伦和波斯在内的广大地域都被划入这个帝国的版图。
亚历山大占领了波斯波利斯,在经过彻夜狂欢之后,他的军队将宫殿付之一炬。随着一把大火,波斯波利斯,这座当年世界上最为豪华的王宫很快化为了砾土和灰烬。据说,在波斯波利斯的珍宝库房,存放着许多金银矛各珍贵物品。为了运输如此巨额的金银财宝,亚历山大竟调集了10000头骡子和5000头骆驼。
亚历山大为什么要焚毁波斯波利斯王宫呢?对此,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写道:亚历山大把波斯波利斯王宫烧毁是为了报复。因为“波斯人在雅典曾大肆破坏,烧毁庙宇,对希腊人犯下了数不清的残暴罪行”。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世界史纲》中也持“亚历山大”1把万王之王的伟大的宫殿焚毁,是希腊人对薛西斯焚毁雅典的报复”的观点。四而古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亚历山大是在酒后受到雅典名妓泰绮思的挑逗、怂恿而放火烧的。
日本学者大牟田章在他的《亚历山大》也写道:“亚历山大在一次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他的身边坐着一个雅典名妓泰绮思。她对亚历山大开玩笑地说,愿不愿意放一把火,把波斯王宫烧掉?亚历山大一时冲动,真的就放起火来了,一时之间,整个宫殿都陷于一片火海之中……”
而美国学者杜兰·威尔在《世界文明史》中则认为:亚历山大烧毁王宫是由于他们在沿途看见800个希腊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残害,有的砍了腿、有的斩了手、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被挖去眼珠,盛怒之下才如此干的。
还有人认为王宫是在亚历山大举行盛大酒宴时,偶然起火而被烧毁的。
以上各种观点,有的有一定道理,有的则只是一种猜测。但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记载,波斯波利斯被焚毁的原因至今还未揭开。
值得庆幸的是,波斯波利斯、帕萨加第、苏萨这些波斯帝国的王宫遗址和许多的古代城市一样,在岁月的流逝中始终暴露在地表之上,而不是在地下这就为后人的考古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阿契美尼德时代的铭文大多以古波斯、巴比伦以及新埃兰三种楔形文字刻写,在岩石、建筑物、金银器和印章上都有发现。
着名的贝希斯敦铭文,讲述的就是有关大流士取得波斯王的故事,当初以楔形文字记载在伊朗贝希斯敦山崖上,以波斯语、埃兰语、巴比伦语等三种古代文字刻成。近代以来,人们对楔形文字的研究奠定了后人解释古代近东这一文字的基础。19世纪英国着名学者亨利·劳林森抄录下来贝希斯敦山上的石刻之后,将其中的波斯和巴比伦文字破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楔形文字的秘密,为考古学家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波斯波利斯之门的钥匙。也许,随着挖掘的深入和研究的进行,波斯波利斯宫殿被焚毁之谜终有一天能够被揭开,这座波斯帝国最伟大的城邦的历史面目,也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耶路撒冷旧城到底在哪里?
耶路撒冷坐落于古犹太山丘上,介于地中海与约旦河之间,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教均认定它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针的圣城。能享有如此殊荣的城市,世界上仅此一座,可见在世人心目中,它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名录》。1982年12月17日,在世界遗产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被纳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3000多年来,不曾有一座城市的光芒可以盖过耶路撒冷。事实上,在所有人类文化遗产中,似乎只有耶路撒冷的位置不用说人们就知道。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她在世界各地所有信徒们的心中,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耶路撒冷全城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新城位置偏西,而旧城居东。旧城略呈方形,四周环以石造的城墙,城内集中了大量宗教古迹,一般人心目中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的便是旧城,或称古城。在耶路撒冷古城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约220处被考古学家列为具有重大价值的古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大宗教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层层叠叠演绎出多少千古奇谈,使她以无数神秘的故事和传说,辉煌厚重的历史,浓郁的宗教色彩,丰富多姿的古迹独特的情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信徒们来此顶礼膜拜。
早在3000年前,犹太人的大卫王就曾在巴勒斯坦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3000多年来,不同的统治者:埃及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等,都在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他们你来我往,征伐不休,使耶路撒冷的历史呈现出世界上少有的错综复杂和艰难曲折。有人作过统计,耶路撒冷曾历经30多次征服,先后18次被毁为平地,又18次重建。
对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光荣历史的见证和民族复兴的中心。
伊朗耶路撒冷古城
如果单纯从人口比例来讲,犹太人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与他们的人口数是最不成正比的。这个小小的民族为世界贡献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圣经》,为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斯宾诺莎、门德尔松、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卡夫卡等许多世界级的思想文化巨人,所以人们称犹太人为“智慧的民族”。
正因为三分之二的《圣经》都是希伯来人提供的,在上古时代的民族中,现代人了解最多的竟然是希伯来人和他们的耶路撒冷。因此有人说,除了埃及以外,再没有一个民族比希伯来人对现代世界更具有重要性了。
从另一方面看,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过自己不幸和痛苦的历史,但没有哪一个民族遭受的苦难像犹太民族那样普遍、深刻和长久,所以又有人称犹太人为“不死的民族”。
从古至今,犹太人多次遭到歧视和迫害。公元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70年罗马人的摧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犹太人又被称为“没有国家的民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更令人触目惊心,仅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的犹太人就达40万。据统计二战中被杀的犹太人总数竟多达570万。
从上古时代起,这个民族的遭遇就如此多灾多难。为什么他们那么多次被征服之后,却始终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一切似乎都和耶路撒冷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耶路撒冷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耶路撒冷的历史。
在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市,撒冷意为和平,耶路撒冷即为和平之城的意思。今天的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
大约公元前3000年,迦南人耶布斯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移过来,在死海以西的犹地亚山地河谷中建起了城堡,起名“耶布斯”,这就是今天耶路撒冷最早的雏形。
有关希伯来民族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阿拉伯沙漠是希伯来人的原居地,属闪米特族的一支。
相传犹太人即希伯来人最早居住在两河流域上游亚述地区。公元前1800年,他们的先祖亚伯拉罕率其渡过底格里斯一幼发拉底河来到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意思是“渡河者”。
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一些以色列部落和其他的希伯来人为了逃避灾荒进入了埃及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希伯来文《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曾记载,在埃及法老的统治下,犹太人在埃及生活的数百年间受尽剥削奴役。在濒临灭族之灾的情况下,犹太人决定逃出埃及。后来,他们由圣人摩西统率,经过长途跋涉,渡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立志回到那块“上帝应允的土地”——迦南。
在经过西奈山时,摩西接受了上帝耶和华写在两块石碑上的戒律,即摩西十戒。《出埃及记》第25章第10节曾记载,摩西按照上帝的指令,让手下的人做了一个“金约柜”。从此,这个金约柜就成了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见证。
摩西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是约书亚,在约书亚领导下,以色列人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返回到了巴勒斯坦。
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领袖大卫王统一了犹太各部族,缔造了以色列王国。他从耶布斯人手里攻下耶路撒冷要塞之后,定为以色列国都。他夺回了“金约柜”,并着手筹划建造耶和华圣殿。
大卫王后,其子所罗门登基。所罗门王以智慧、谋略和财富闻名天下。公元前1010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成了第一座用来供奉“金约柜”的犹太教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圣殿长200米,宽100米,整座建筑宏伟华丽、金碧辉煌,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教徒们来此朝觐和献祭者不绝,从而成为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耶路撒冷由此也成为犹太教的圣地。
所罗门王死后,国家被分为两部分,北半部称为以色列,定都撒马利亚。南半部称为犹太,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58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将圣殿付之一炬,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
尼布甲尼撒下令在犹太王西希家的面前,杀死了西希家的几个儿子,又剜去了他的双眼,用铜链锁着这位国王到巴比伦去示众。随后,耶路撒冷的国王、大臣、贵族和城里的大部分居民全部沦为奴隶,被流放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对犹太人来说,“巴比伦之囚”的亡国之痛,是他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
50年后,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征服了许多的东方国家,也征服了巴比伦帝;国。他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并允许犹太人重返故乡。大约100年后,以色列人在先知尼希米和学者以斯拉的领导下,开始对圣殿进行重建。直到公元前后希律王统治时期,圣殿才最后完工,史称第二圣殿。
但是,犹太人在回到耳潞撒冷之后,并未能过上独立自主的日子。
公元前332年,他们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亚历山大死后,他们又先后被埃及、叙利亚所统治。公元前63年又被罗马人征服。
公元65年,犹太人起来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于是,早先被巴比伦人摧毁之后又重新修建的圣殿,也在这次浩劫中,被罗马人再次夷为平地,只留下了西墙的一段断垣残壁,这就是后来的“哭墙”。接着,整座城市也惨遭罗马人蹂躏,这次浩劫,使犹太人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由此揭开了犹太人绵延近2000年浪迹天涯的苦难历程,他们的圣殿再也没有被修复。
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供奉的圣地,要比犹太教晚得多,但影响毫不逊色。相传,耶路撒冷南郊伯利恒小镇附近有个叫马赫德的山洞,耶稣基督就诞生在此洞里。
对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来说,耶路撒冷是基督耶稣受难、复活和升天处。最{早建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圣墓教堂,据说就是当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及埋入坟墓的地方。由于三天之后耶稣复活,因而圣墓已是一座空墓。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是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并复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因此也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参拜地之一。每年基督受难节时,虔诚的基督徒抬着巨大的十字架,循着当年耶稣赴刑场所经过的道路,边走边口中念念有词:“我们赞美你……你洗清了我们的罪恶……”那庄严肃穆的情景令人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