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文化未解之谜
4783300000008

第8章 人物宗教(7)

由于霍去病不畏艰险,接连不断地打击敌军,黄河上游沿岸的边塞地区,几乎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灾祸。

第二年,匈奴又入侵右北平和定襄两郡,屠杀了汉朝的军民1000多人。

公元前119年,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卫青从定襄郡出发,穿过大沙漠,与匈奴的伊樨单于率领的精兵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卫青冒着扑面的砂砾,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夹攻匈奴。最后伊樨单于招架不了,只好带领残余的几百名骑兵向北逃去。

霍去病带领另一路人马也横越大沙漠,前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

这次追歼战,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从此以后,匈奴被迫撤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之患了。

司马昭之心

司马懿杀了曹爽,又过了两年,他也死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有谁敢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即了皇位。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就看不惯司马氏的专权行为,司马师废去曹芳后,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卅丘俭(田丘,姓)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出兵,打败了文钦和田丘俭。但是在回到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司马师一死,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

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

年轻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对付司马昭。他带领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乱哄哄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领了一队兵士赶来,与禁卫军打了起来。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见到皇帝亲自动手,都有点害怕,有的准备逃跑了。

贾充的手下有个叫成济的,问贾充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经贾充这么一说,成济胆壮起来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刺去。曹髦来不及躲闪,被成济刺穿了胸膛,当时就死了。

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把皇帝杀了,也有点害怕了,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

老臣陈泰说:“只有杀了成济,才勉强可以向天下人交代。”

司马昭见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全都推在成济身上,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把他的一家老少全杀了。

之后,司马昭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15岁的曹奂继了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观世音性别之谜

一般说,菩萨都是男性,但为什么观音菩萨又被称为“观音娘娘”呢?这个“娘娘”究竟是男是女?

观世音是我国汉族寺庙中常供的四大菩萨(文殊师利、普贤、地藏、观世音)之一。佛经称其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百千万亿众生受苦受难,只要虔诚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讳而略称“观音”。据说观音诞生在夏历二月十九、涅檗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国着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相传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几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

在我国,观世音这尊佛名也许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观音娘娘”。按理说,既称“娘娘”,那必定是个女人了。但是,据一些佛家经典介绍,观音除了作为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总体名称外,佛教中显教一派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则说观音是阿弥陀佛左右的二胁士。显然,不管是“弟子”还是“胁士”,都未肯定观音是个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词典》认为:“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这恐怕是根据一般的佛像塑造演变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观音佛像。秀骨清貌,体格刚健,并非女相。而把初唐与盛唐的壁画对照,则可看到,佛像渐趋“汉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脸庞也逐渐丰腴圆润,呈富态状。时人以女子美的特点来刻画佛像,但还不是女相《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宦官,他的妻子无端为神所慑,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请了一尊观音菩萨,祈祷保佑。其妻夜梦一个和尚前来搭救,即观音菩萨。”可见唐人倒认为观音是个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画的《观音》绢图,画面上,白衣观音坐崖石间,大耳、面丰,略有胡须,肃穆宁静。分明是个男子。

那么,认为观音是女身有无记载呢?也有。据《编年通信》载,南山道宣律师曾经问天神关于观音的缘起问题。天神告诉他:“往昔过去劫有主日庄严,夫人日宝应,生三女,长日妙颜,仲日妙音,季日妙善”,观音菩萨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中,也用“金蔺茜裙”等语来描写观音的服饰。这样看来,观音又是一个女的。因此,宋以后的观音像大都是女相。不过,有人则对此十分不满,竭力否定“女人说”。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他的《庄岳委谈》中斥道:“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妇人也。元僧谫陋无识,以为妙庄玉女,可一笑也。”但胡应麟并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经典,仅是通过画像辩解而已。这样,观音的性别仍是悬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些文学、雕塑、绘画作品中的观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开口“贫僧”,闭口“弟子”,俨然男子口吻。然而,吴承恩描绘的却是这样一幅绝妙的肖像:“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璎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像煞是个闺嫒。并在十二回描写观音显圣时,居然直言赞叹:“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吴承恩这种“含糊”的手法,后继者颇有人在。近人马骀在其《画宝》书中,强调画观音法类同如来,似乎肯定了观音性别特征与如来无异。但在他的《仙佛图像画谱》中,《救苦救难菩萨》一画上的观音却是:鹅蛋脸形,双眉细长,下颌略厚,黑发披拂在两边耳旁。颈戴项圈,胸襟半袒,微露:内衬。腕套对镯,双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纤细……宛似一个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观音女相化的特点,在今保存下来的观音菩萨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览普陀山后,或在香烟萦绕的观音菩萨像前瞻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有趣的疑问: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之谜

佛教究竟是在何时传入我国的?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大体说来,有如下五种说法。

一、先秦说

晋朝王嘉《拾遗记》说:“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国来朝……有道术人名尸罗……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俞樾说此条“乃佛法人中国之始”的记载(见所着《茶香室丛钞》卷十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既然印度佛教外传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那么说公元前4世纪即有印僧来我国,显然是错误的。

[唐]道宣《广弘明集·归正篇》引用《列子·仲尼篇》说,丘闻西方有圣人,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荡荡乎无能名等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此条材料又见于道宣着《释迦方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照中国史料推算,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照印度史料说,他生于公元前563年。比孔子大14或12岁。释迦牟尼大约卒于公元前485年,比孔子早死6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同代人,佛教和儒家当时均处于初创阶段,中印两国尚无交通关系,相互之间无从知晓。“孔子深知佛为大圣”的说法,不啻梦中呓语。

二、秦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