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属于动物界的节肢动物门,总数达100万余种,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极为广泛,从深海到高山,从赤道到两极,无论海洋、河流、山峰、戈壁、地下、空中,还是其他生物体内,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有许多种类可以食用、药用,还可以提供工业原料,有些属于农业害虫或益虫。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成各个体节,而且除了头部,身体的各部分体节也各不相同,称为异律分节。有些体节有愈合现象。节肢动物的体外有坚硬的外骨骼,它们的腿叫附肢,附肢与身体之间和附肢本身都有关节,所以叫它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神经和感官比较发达,运动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昆虫纲的节肢动物有翅膀,是惟一能真正飞行的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门主要分为3个亚门,7个纲。
有鳃亚门的动物大部分水生,少数陆生,用鳃呼吸。甲壳纲动物有两对触角,身体的头胸部愈合在一起,背面有一大块头胸甲,胸部有多对附肢,腹部节数多少不定,有些也长多对附肢,如螃蟹、对虾和水蚤。陆生的鼠妇(湿虫)也属于甲壳纲。三叶虫纲动物只有一对触角,现在已经全部灭绝。
有螯亚门的动物大部分陆生,只有少数水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长得像书本一样的书肺或气管呼吸。它们没有触角,头上长着有力的大牙——螯肢。称为活化石的鲎在胸部长的附肢不仅能用于爬行,附肢的基部还起到牙齿的作用,可以进行咀嚼,所以叫肢口纲动物。蛛形纲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它们在胸部有四对附肢进行运动,腹部没有附肢,如蜘蛛和蜱螨。
有气管亚门的动物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用气管呼吸。原气管纲动物的身体形状像环节动物,但也有许多特征是节肢动物的,是介于两类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如产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栉蚕。多足纲动物身体细长,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有许多对脚,如蜈蚣和马陆(千足虫)。昆虫纲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附肢和两对翅膀,是节肢动物中最高等、种类最多的动物。
九、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水生动物的身体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因此称为棘皮动物。它们的身体不分节,形状多样,有星形、球形、圆筒形或树枝状的分支等。海星、海胆、海参都是棘皮动物。
大多数棘皮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即身体左右两侧的器官完全相同,具有内骨骼,由若干大小不一相互连接、支持动物躯干的石灰质片组成。覆盖骨架的是一层有许多刺状或管状突起的外皮,刺状或管状突起因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海星的身体呈放射状,像星星一样,海星即因它的外形而得名。绕着海星身体的中心圆盘,伸展着5条或更多的腕。不同颜色的“五角星”轻伏在海底,看上去格外漂亮。它们不会游泳,它们依靠腕在岩石、海底或海床上爬行。海星的嘴长在身体底面腕的正中央,而****却在身体的上面。
海胆,别名刺锅子、海刺猬,体形呈圆球状,就像一个个带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得了个雅号——“海中刺客”。它也是棘皮动物的一种。渔民常把它称为“海底树球”、“龙宫刺猬”。世界上现存的海胆约有850多种,我国沿海约有150多种。常见的如马粪海胆、大连紫海胆、心形海胆等。
海胆主要分布在水深10米以内的浅海区域。在海藻丰盛的礁岩底和石缝间,通常都会看到生长着的海胆。白天,它们都躲在石缝里面,晚上才出来寻找食物。它们依靠身上的棘刺行走,行动缓慢,寻找各种藻类和浮游生物做食物。
海参也生活在浅海海底。全世界约有500多种,我国沿海常见的有60余种。其中大多数种类能食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素有“海中人参”之称。海参呈圆柱状,一般长达30~40厘米,前端有口,口旁有20只触手,后端有****。遇到危急情况时,海参常常把内脏排出体外,弄成黏糊糊、乱糟糟的一堆,乘捕猎者迷糊之际,自己则趁机溜走。经过几个星期的休养生息,一套新的内脏器官又会重新在它的体内形成。
(第二节)水中的“主角”——鱼类动物
鱼类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终年生活在水中,其五光十色的体表是海底世界流动的风景。它们是水里的游泳高手,这和它们长期演化形成的特殊身体构造有很大关联。鱼类是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地球上已探明的鱼类至少有2.5万种。
一、什么是鱼类
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鱼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人们通过研究还发现,鱼是先于人类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上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种类繁多的“家族”。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鳍。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鱼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态特征。
鱼的体型主要有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和棍棒形。一般鱼的体型是纺锤形,这种体型适于在水中游泳,如鲨鱼等。为了适应某些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一些鱼类演变成奇特的体型,例如海马、海龙、翻车鱼、比目鱼、箱鱼等。
无论哪一种体型的鱼,都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在海洋生物中,鱼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鱼最早出现在5亿多年前,那时的鱼既没有长颚,也没有长鳍。现在,世界上约有2.5万多种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绝大部分的鱼类,体表覆盖着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鳞片,内部器官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它们的身体一般呈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动。鱼鳍包括尾鳍、背鳍、臀鳍等,其中胸鳍和腹鳍与脊椎动物的四肢相对应。
世界现存鱼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分布极其广泛,无论是从南北两极到赤道,还是从五六千米的高山水域到近万米的深海,都有鱼类活动的踪迹。
(贴士)
淡水鱼不需要饮水,但咸水鱼就不同了,因为咸水鱼体内的水比海水盐度低。渗透作用使较淡的水流向较咸的水,因此咸水鱼体内的水不断通过皮肤和腮往外渗透,咸水鱼必须不断喝水来补充。
二、鱼类的起源和进化
鱼类是低等的水栖脊椎动物,属于有颌脊椎动物。从整个动物类的演化情况来看,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而有颌类是从无颌类进化来的。
在泥盆纪时代,鱼类就出现了四大类:棘鱼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以及盾皮鱼类。棘鱼类在地质年代上是出现最早的鱼类,其化石出现于志留纪,最初发掘出来的棘鱼化石仅仅是一些棘和鳞片,到泥盆纪时,数量已达到最高峰,化石也较完整。
棘鱼是原始有颌类的一种,上颌与下颔相咬合,体长仅为几厘米,体表覆盖着一层细密的菱形鳞片,头上排列有规则的小骨板以保护头部,鳃孔不外露,头两侧各有5个鳃小盖,其上覆盖着一块大的骨质鳃盖物。如梯棘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歪尾,偶鳍除胸、腹鳍之外,在胸、腹鳍之间的腹部两侧还有五对较小的鳍,奇鳍和偶鳍的基部较宽。各鳍前均有一小棘,“棘鱼”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自有化石记录以来,就已明显地表明它们是两个系统,从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化而来。盾皮鱼类是软骨鱼类的近亲,棘鱼类则是硬骨鱼类的近亲,它们是在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才兴旺起来的。
现代鲨类如扁鲨、六鳃鲨科等的化石,在侏罗纪就已开始出现,和现代鲨类差异不大。现代鲨类的颌弧与脑颅的连接方式由原始的双接型改变为舌接型(上、下颌通过舌颌骨与脑颅相连)。它们大多生活在海洋中,极少数在淡水中生活。其远祖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为纺锤体型、能快速游泳的种类,即鲨类;另一支为扁平体型、栖息在海洋底部、活动量小的种类,即鳐类。
全头类则是从下石炭纪开始出现,可能是从原始的、祖先型的鲨类中发展出来的辐射分支,以软体动物为食,其亲缘关系尚未确定。
硬骨鱼类一般被认为是从棘鱼发展而来的。从最早的化石记录开始就分成两支:一支为辐鳍类,发展为现代硬骨鱼类的主体;另一支是肉鳍类,由其中的总鳍鱼类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
盾皮鱼类体外生有盾甲,故而得名。有颌(有典型的下颌和与头骨愈合在一起的上颌),有成对的鼻孔,偶鳍,歪尾,骨骼为软骨。它们是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发展起来的有颌脊椎动物,和早期的鲨类与硬骨鱼类的进化路线不同。随着泥盆纪的结束,它们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少数延续到石炭纪。
辐鳍类,化石由泥盆纪开始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为软骨硬鳞类,到三叠纪渐渐被全骨类代替,到白垩纪绝迹。
肉鳍类也可称为“内鼻类”,包括肺鱼和总鳍鱼。肉鳍类的化石在泥盆纪早期就已出现,在以后的地质年代从未得到大的发展,中生代末期已濒临灭绝,至今残存的肺鱼有三属,而总鳍鱼则仅有矛尾鱼留存到现在,古总鳍鱼的一支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
三、鱼的分类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有两万多种,在海水里生活的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现在,人们大体上可将鱼类分为圆口类、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三大类。
(一)圆口类是一些小型或中型的鱼形动物,相对现存的脊椎动物较为原始,包括七鳃鳗、盲鳗等60多种低等的水栖动物。
(二)软骨类鱼是软骨鱼纲或鲨纲所有鱼类的通称,包括鲨、鳐、红和银鲛等。软骨鱼骨体内骨骼全部由软骨组成,有700多种,几乎全是生活在海水之中的食肉动物。虽然软骨鱼成功结为一类,但其种数比现代硬骨鱼少得多。
(三)硬骨鱼是硬骨鱼纲所有种类的通称,包括现存鱼类的绝大部分,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供垂钓的鱼种与经济鱼种在内,硬骨鱼现在有两万多种。
硬骨鱼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至少一部分由真正的骨(与软骨对照而言)组成的骨骼,大多数种类具有鳔(有浮力的气囊),鳃室覆以鳃盖,有骨质板状鳞片,头骨有接缝,可以进行体外受精等。
(贴士)
分布在南部非洲东南沿海的矛尾鱼长着8只奇怪的肉鳍。说是肉鳍,是因为普通的鱼鳍没有肌肉和骨骼,而矛尾鱼的鳍却有着很厚的肌肉,它的胸鳍和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
(第三节)水陆皆可栖——两栖类动物
两栖动物是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上脊椎动物,它们既有适应陆上生活的新特征,又继承了鱼类祖先水中生活的特性。多数的两栖动物需要在水里产卵,发育过程会有不同的形态,生物学上称变态发育。它们的幼体接近鱼类,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也有些种类进行卵生或卵胎生。它们生活的环境介于海洋和极端干旱的沙漠之间,有冬眠和夏蛰的习性。
一、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这个词源自希腊语“amphibios”,意为“拥有双重生活方式的物种”,指那些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常没有鳞或甲,皮肤裸露而湿润,透气性强,在湿润的情况下可以帮助肺呼吸。两栖动物的四肢没有爪,只有趾,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典型的冷血动物。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的适合于水里生活的特性,如卵的形态和产卵方式、幼体用鳃呼吸等;又具有新发展而来的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性,如感觉器官、运动装置和呼吸循环系统等。
两栖动物通常属卵生。成体一次会产下数量繁多的小卵。这些卵生活在水里,除卵胶膜外,没有别的护卵装置。幼体发育为成体要经历一系列的变态。一般来说,成体与幼体在形态上差别越显著,变态也就越剧烈,也更有利于后代的繁衍。这种变态既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由水生到陆生动物主要器官系统变化的过程。
现在世界上大约有4000多种两栖动物,除南极洲、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其他地区都会看到它们的身影,其中以热带、亚热带的湿热地区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我国共有270多种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南和西南山区一带。
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蛙类及蟾蜍生活在农田里捕食害虫,对庄稼的生长是相当有益的。体型相对较大的两栖类,如虎纹蛙、黑斑蛙,尤其是生活在山溪中的棘蛙类群,是广受人们喜爱的食用蛙种。在我国,两栖动物作为药材用来治病已经很长时间了,如蟾蜍、蟾酥就是沿用已久的传统中药材。此外,西栖动物还可用于科研及医学实验等,大鲵及多种蝾螈也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观赏和养殖种类。
(贴士)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有点像婴儿的啼哭,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娃娃鱼。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上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二、两栖动物的演化
两栖动物是直接由鱼类演化而来的,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进化过渡类型,出现于3.6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进入石炭纪后,两栖动物迅速分化,并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这最后两个时期达到鼎盛,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这个时期的两栖动物多种多样,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有些相当适应陆地生活,有些则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种类如石炭纪的始螈可以长到4~8米,习性颇似现代的鳄鱼。另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种类。与现在的两栖动物不同,这些早期两栖动物身上长有鳞甲。
中生代后,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开始出现。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身上光滑,没有鳞甲,皮肤裸露而湿润,布满粘液腺,这种皮肤可以呼吸,有些两栖动物甚至没有肺而只靠皮肤呼吸。
(贴士)
迷齿亚纲是最古老的两栖动物,这种原始的两栖类因牙齿的釉质层在横切面上呈迷路构造,故名迷齿两栖类。因其头骨结构坚固,又叫尖头类,以产自格陵兰岛上的鱼石螈化石为代表。
三、两栖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两栖动物既能适应陆地生活,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习性。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