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食物没错,吃会错
4781000000001

第1章 序

2008年3月电影《双食记》上映,因为我们是电影的中医顾问,所以赵天宇导演在武汉宣传本片的时候,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配合宣传召开了《双食记》和药膳食疗研讨会。在观看电影并参加研讨会以后,武汉大学出版社的严红和郭园园两位资深编辑,很敏锐地提出来能不能写一本关于药膳食疗和食物忌口的书。的确,当时书店里中医养生和药膳食疗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中医传统的“忌口”

的书少之又少。人们常问医生:我这个病或者体质有什么东西不能吃?

遇到这类问题,医生通常的回答是:辛辣发物不可以吃。有一次一位认真的学者型病人故意来问我:“香菜,也就是学名也叫芫荽的,是不是发物?”回答:“是。”又问:“那么,为什么风寒感冒和小孩子的麻疹或痘疹透发不畅却要用它呢?”由于当时病人很多,我没有时间仔细回答这个问题,只觉得能问出这样难回答的问题,症结在中医人没有好好地用通俗的语言来推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双食记》上映以后,我们的电话被朋友和媒体打爆了,如果说发物仅仅只和疾病有关系,那么维生素C和虾一起吃了会死人,这个可是个大问题啊!关乎民生,就是大事。但是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都不是专业的医生,也不是营养学家和药膳食疗的专家,更有甚者,有人从化学的途径分析出,虾和维生素同吃可以在体内合成砒霜。我一直以为这些论断与电影和小说一样“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百姓是不会信的,笑一下就过了。不久前,我看到堂堂的CCTV12有个短片,说康有为的死一直是个谜,现在谜底大白了,原来是康有为某天吃了海鲜后喝了杯橙汁。这一下就还原成我一直以为大家不会关注的虾和维生素同吃会毒死人的问题了。

看了这个电视,我和郝建新教授忍不住了,于是答应了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建议,并且和编辑商量本书的定位是:都知道的饮食和养生理念我们不写,比如大酒大肉伤人,专门针对老百姓习以为常并误以为很正确的观念来写,比如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的主人热情地邀请你“趁热吃”

对还是不对,以及电视上的全民缺钙、牛奶可以养胃等这些日常观念到底正确与否,当然也包括解析虾和维生素同吃会毒死人的现象。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且被深信不疑的错误概念,还有些更常见的,比如吃梨子以后喝凉水容易导致腹泻,这样的小知识点,我们也结合“食与食忌”分门别类细细说明。为了回答大家迫切想了解的:得病了什么东西不可以吃,我们分别写了“食与病忌”和“病与食忌快速自查”两个章节。两章的着眼点不一样:一个是平时选择食物的时候,要考虑疾病和食物有没有冲突;一个是身体有病了,就应该知道哪些食物不适合吃。就像词典里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一样,方便读者查找。还有,得病了要吃药,那么中药、西药琳琅满目,和我们日常的食物有没有冲突,是起正作用还是反作用等问题,也在“食与药忌”这一章,通过分析讲解让读者明白。

写完了这些关于吃的细节和关键点,希望读者能有所获益,但是老百姓怎么知道吃得健康还是不健康呢?一本书也不可能全部昭示啊。

所以我们比较了传统的膳食保健及养生观念和西方现代的膳食理念,希望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送人几条鱼,不如去教会人捕鱼的方法。所以我们教会大家养生的理念,在吃的选择和怎么吃的问题上,自己就是自己的健康师和营养师了。一人明白,全家受益。

写作这本书本身就是颠覆:其一,论说切入点的反其道而行之,如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应该”如何如何,而这本书讲的是“不应该”

之处;其二,对现有许多似是而非流行观点的拨正,如人们在“中医养生”之名下被误导形成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恐怕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这本书中选择与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那些作了重点解说。要颠覆我们日常的错误观念,难度真不小。虽然收集资料我们就用了一年,写作加上与各位编辑反复讨论、修改又是暑往冬来春复至。就我个人的撰着经验来看,这样的写法也是对传统中医论文的一种颠覆,让高深的中医文化融入平常百姓家——做到尽量的通俗。因此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写这样的科普书,是第一次,幸而有我们“万木草堂工作室”团队的集体配合。工作室的徐三文、王绪前、胡凯三位专家学者,也参与并撰写了本书部分章节,还有很多专家和同道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鸣谢。

写完此文,东方际白,漫漫寒冬夜的阴霾,也被这一缕阳光散去,看到案台上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的一句“理素如一”,更让我百感交集,如一的理就是凡人的生命,无论养生也好,食疗也罢。此刻,太阳彻底地升腾起来了,又是一年!

作者

二○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