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科学比较的出发点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程度受家庭环境的左右。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内化为孩子的性格。父母开怀大笑,孩子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父母怒气冲天,孩子就会吓得胆战心惊。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即使心情不好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到乐观豁达,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父母还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对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心情轻松愉快,言语无拘无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乐于同父母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此外,家长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心他们的行为。要多和孩子聊天,随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切勿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轻易剥夺孩子的"发言权"。
激发孩子的成就欲
任何父母都期望孩子获得成功。孩子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追求成功的意念。
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并感觉到他人的欣赏、肯定,他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责任,也就会具备追求成功的意念。父母的激励将有助于孩子获得这些。
父母要激励孩子,可通过发现孩子最擅长做的事来表扬、肯定孩子。
激励的教育方法可以通过谈话来实现。例如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父子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殿堂里的最高荣誉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子承父业的奇迹呢?这与母亲对小汤姆生采用激励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母亲在小汤姆生14岁生日的时候说:"孩子,别忘了你爸爸14岁就上大学了,虽然你的祖爷只是一个小书贩。"这对小汤姆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他想: "父亲14岁已入大学,我14岁才是中学生,而我现在的条件比父亲小的时候好得多,有什么理由在学业上比不上父亲呢?"在以后的岁月里,母亲的教诲一直激励他奋发读书,直至取得最辉煌的成就。
科学家发现,支配人的创造欲望的区域与支配情感的区域都在大脑皮层的额叶。所以成就欲与情绪感受有密切关系,要发展孩子的成就欲,必须丰富孩子的情绪感受。
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孩子尽早尽快取得成就。要知道,成就欲是在一次次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家长期望的目标,有时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父母要对孩子的发展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要善于抓住孩子的优势以激励孩子主动发展,追求成功。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特点,为其设定合适的追求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中,父母特定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也都具有某种激励作用,以致于孩子具有更强的追求成功的意念。
孩子,特别是幼小的少儿,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家长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并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确立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孩子才会产生为实现目标奋斗的动力。当孩子认同这个目标,并为此付出劳动时,他已有了追求成功的意念。
许多聪明的孩子,常常觉得课业的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不需下太大的功夫,课业就可以表现得不错。由于缺乏挑战,以致无法去施展才能。
有些家长比较善于找到容易激起孩子征服欲的目标,他们寻求各种比赛的机会,通过竞赛,逐渐了解孩子多方面的才华,进而为他们设定挑战的目标,协助他们实现目标,使他们最大兴趣地追求成功。
孩子的成功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而是可以更为丰富多彩的。孩子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实力,父母也很难看出,因此通过比赛等多种方式去尝试是一种良策。父母应从日常生活中提供孩子自然的尝试机会,鼓励他设定目标,以孩子的兴趣与能力为主,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让孩子朝这个目标努力争取实现。而目标要分阶段性。家长为孩子先设立一个长远目标,然后在前进的路上再设立几个中期目标,每一个中期目标还可以划分若干个小目标。这样,当孩子完成了几个小目标后,他会发现,他已实现了一个中期目标。同样,当几个中期目标完成,他会惊异地发现,自己已是一个成功者。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生来就有自立的倾向,愿意自己独立自主地游戏,讨厌别人干涉。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办成,会激发自己干下去,去获得更大成就的欲望。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因失败而感到悲伤和挫折,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会锻炼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与父母或成人的禁止或干预所带来的挫折是不问的。
让孩子从成就中取得欢乐,不要提出过分要求,即使他们屡遭挫折,也不能取笑他们的失败。孩子的感情比较脆弱,在遭到挫折时就会消沉。
父母要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做从未做过的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知识和能力,孩子生来就不会有什么畏惧心理,多多少少有一些冒险精神,父母要善于保护和发扬。有些事情可能孕育着危险,父母也不要禁止,而是要善于引导,尽可能让该子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否则,孩子兴趣的萌芽、新奇的体验会受到损害,最后,孩子会成为成就欲很低的人。
父母要培育孩子行动前多思考的习惯。一般说来,孩子的智力发展是从外部的具体行动向内部的抽象思维转变的。最初,他们遇事动手就做,不大思考,在事情做先后,父母最好帮助他们想一想,做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下次就会做得更好,使智慧和成就欲都得到发展。
现代独生子女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有些家长认为,应该有一些压力,因为"人没压力轻飘飘,没压力不出油";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们压力。考试、排名次都是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事实上,孩子感到的压力越大,他们的成就需要越低;孩子感到的压力越小,其成就需要就越高。
父母自身也强烈地感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也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事业的感受,让孩子明白父母也同样在追求。同时,父母可以多方面鼓励孩子,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父母的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心,产生主动获得成就的心理需要。
家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学业。孩子学业出了问题,首先要告诉他,父母是信任他的,同时,可以和他一起查找出问题的地方,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也面临着压力,当你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会轻松得多;当你用消极的心理去看待,则会更为沉重。孩子在学业方面,有了健康积极的心态,就有利于创造他们的成就感。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什么是成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因为"成功"往往与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所以,具有不同的人生理想的人会对成功有不同的诠释。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家长、教师喜欢将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具有一定权力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等视为"成功";认为只有获得这样的成功,孩子将来才能有人生幸福。那么,在上学阶段,就要不惜一切取得好成绩,因为取得好成绩才能上名牌大学,进而获得"高学历"或"高职称"等等。这样,对这部分家长和教师来说,好的学习成绩几乎等于孩子的成功。
还有的人选择挣大钱作为成功。
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曾经特别欣赏一个年轻人的才能,他想帮助这个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这位年轻人的梦想却把福特吓了一跳: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1000亿美元--超过福特现有财产的100倍。
福特问他:"你要那么多财产做什么?"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说:"老实讲,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只有那样才算是成功。"
福特说:"一个人如果真拥有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吧!"
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福特拒绝见这个年轻人,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告诉福特,他想创办一所大学。他已经有了10万美元,还缺少10万。福特这时开始帮助他,他们再也没有提过那1000亿美元的事。
经过8年的努力,年轻人成功了,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否成功不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少财富。不要总想着超过盖茨,应该想想现在我能做什么才能更接近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成功在自己的心里,每个人都该给成功一个切实可行的定义。
成功似乎有许多种,各种观念也都无可厚非,因为成功是可以选择的。不管家长们选择了什么作为成功的标准,他们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长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不适合,孩子将怎样达到家长所选择的"成功";如果达不到,他如何能感到人生幸福?
姑且不论是当科学家成功还是当作家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成功的本质,及其对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幸福的影响。就个人而言,什么是成功的本质?
对成年人来说,成功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成功的人可以被看作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的人,他们对自己所喜欢的、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有一种胜任感。
这样看来,成功的人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如一位司机,他觉得担师任这个工作是发挥了他的潜能,并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得到一种胜任感,获得了生活的乐趣,那么他就是成功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是否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只要他有这种状态,就可以看作是成功的。
当然,在一些领域里,由于得到胜任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处于这些领域的人容易被看作是成功的,比如,一位学者和一位个体户相比,学者就容易被看作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这位学者没有感到充分发挥潜能的乐趣,对他的工作没有胜任感,这恐怕很难算作成功;相反,如果这位个体户有了这些成功的感觉,他就是成功的了。
人们看待传统的地位较高的领域时,常常被其表面的光环所迷惑,以为只有如此才算成功。其实并不-定。只要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发现适合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从战胜各种困难中获得乐趣,那么,无论做什么都可看作是成功的。
同样,对孩子来说,成功也具有下列含义:
1.不断发现并充分发挥了自己潜能的;
2.对适合自己的(或喜欢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或其它活动有一种胜任感;
3因为胜任,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的。
我们以为这样的孩子就是成功的,升为他的人生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此外,由于当今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抱着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而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从而导致了对孩子期望的误区。
一、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地圆了梦。出于一种补偿心态,不少家长就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比如,没上大学的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没走上艺术之路的希望孩子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他们做这做那。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我有权利这样要求孩子吗?
二、希望孩子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成就。事业比较成功的家长容易以自己的尺度规划孩子的前程,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便是失败。这同样是一个误区。一个个体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异。我们凭什么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当然而让另一个生命全盘继承下来?
其实,孩子并不是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我们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的未来。他有自己的特质,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只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