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4775300000008

第8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7)

今时学者不经本色,开导多是鼓唇意度,博一肚皮道理,亲师近友,只图拨些胜负,那得半个虚心空腹者哉!这件事若欲求人,正好于圣明[4]之下,大辟炉冶,煆炼群雄。闪电光中摄取得三两个英灵者佐助宗乘,使佛灯不坠,含识[5]乘恩,功莫大焉。苏云浦有超格之资,筋骨之士当用钳锤,不可放过。梅长公到京,谅纳入知己中。此公到是个货,赤历无染[6],胆壮神雄,正可优任,奈不生鼻孔[7],无把捉他处,愿宛转殷勤,造就得出来,不同弱质无气味者。至嘱至嘱。

注释

[1]谈心学者:本处用心学借指佛学,谈心学者指讲谈佛学而并不信佛的人。

[2]浑融:即圆融。佛教讲圆融,称圆教。圆融指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为: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

[3]凑泊:凑过来停住,指因缘聚合。

[4]圣明:圣治明时的省语,指盛世。

[5]含识:有见识。含而不露,因此叫含识。

[6]赤历无染:心如赤子,经历各种事情依然不被污染。染,即尘染。尘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7]不生鼻孔:比喻不听话。“不生鼻孔”原是骂牛的话。牛要听话,常要穿鼻。

解读

禅师语录云:“说法导迷,如将剿贼。先破其巢,然后擒如探囊。”意思是:宣讲佛法、指引迷途,就像大将剿匪。擒贼不可迷恋路上厮杀,要直捣黄龙。破其巢穴,一家子都清除了。引导人最不可取的是“路上对路上”,虽有良将,终会迷失在路上。要有目的地,要有方向感,要甩掉尾巴进发。禅师指出:学佛如剿匪,非得直捣黄龙不可。路上的胜利全部都不算数,都会有反复。真正的成功是拿下老巢,捣毁魔窟。人生陷入混战时,读禅师此语,无异于醍醐灌顶,使唤人猛醒奋进。

禅师开示:人生处处是战场,学佛要做猛将。不敢下手杀魔即为魔所杀,不知杀入魔窟,更大的胜利于事无补。学佛要有主次,主要就是入魔窟荡魔头。

适逢来教,闻发愤志断除助因[1],此念既发[2],定成圣果[3]。承寄汾阳一段因缘,我前在藏里拣出,欲剿绝邓公见解,不觉老僧也被他打失鼻孔[4],至今痛恨无地。又承寄来,不知是我仇敌[5]。

我费尽数十年辛苦学得禅道,零零碎碎,尽被揭掳一空,依旧只还得个粥饭僧[6]耳。老穷无倚,空守寒崖,闲时栽得些恶辣物事[7],管待禅客。倘不弃,来我山中,也要奉上一碗,辣出一身白汗。到这里全身放下,一步一看,除我一身之外更有何事!纵有说的明的,修的学的,总是剩语。此话非公力量超群,断不敢陈上。

注释

[1]助因:指外来帮助。外来帮助再大,也是外因,无法成就,因此称助因。

[2]此念既发:指念头一出就不能追回。学佛最慎起念。善念有善报。虽然念力不能成就自身,但可以成就他人,因此念力是互相成就的一种法门。善念为他人,叫做加持。

[3]圣果:善果。有善有恶不能得善果,无善无恶得善果。

[4]打失鼻孔:这是禅师的禅语,指打掉执着得自由。牛穿鼻孔被拘束,打失鼻孔(指绳子从牛鼻孔里掉下来)恢复自由身。

[5]仇敌:这是禅师的禅语,指内外干扰。佛经谓之魔。《佛光大辞典》:“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实则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故称佛魔一如。”有的禅师说:见佛杀佛,见魔杀魔,意思是说内外打通,一切放下,让自性来做主。

[6]粥饭僧:这是禅师的谦语,意思是只会吃饭的和尚。生活禅虽然不能成佛,但可以帮助成佛,因此是一门必修课。

[7]恶辣物事:这是禅师的戏语,指辣椒之类。学佛忌五荤与辛辣食品,有忌有不忌。念头里有荤有素是荤,无荤无素是素。有素味荤心,有荤味素心。心生欢喜,即为素心。

解读

禅师语录云:“到这里全身放下,一步一看:除我一身之外更有何事?”黄檗无念禅师开示:要得身上爽,剜却身上疮。世间万事围绕,日夜喧腾不休,看似天大的事,一旦放下,也就是一股烟。除却自身,别无所有。这就是宇宙真相:一切都在人的意识中。自身意识没了,世界也就不存在。因此,佛法并不是教你解决世间烦恼,也不是教你忘掉世上烦恼,而是告诉你并无所谓世界,并无所谓烦恼。一切都是一念作怪。止念则无烦恼,无念则世界都消失。进入本真空无境界,便是极乐。禅师云“全身放下”,指明要从头到脚停下对世界的探求,回到自身,就是答案。

禅师开示:做人答案在心中,原来不必向外求你。

复袁太史石浦

陶公云足下是真了手汉[1],不任欣慰。虽然切不可以此为是,若自认是,终无日新之用。学如大海,渐入渐深,故曰无尽藏[2]。僧入山来,愚讷兀坐,全无活计。数十年所学,不知向何处去了。依然只是个住山僧[3]耳。

山中人无别事,只有几个法亲[4]常在心中,若得无法可执,无见可逞,吾事毕矣。

注释

[1]真了手汉:真能罢手的男子汉。彻底放下叫了。了是了却的省语,原指被他人夺去性命。汉译佛经,此词借指终结、放下。

[2]无尽藏:无尽的宝藏,指佛法广大,以无尽法应对并超越无尽业。《维摩诘经·菩萨品》认为,“无尽”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佛性广大无穷、妙用无边,谓之“无尽藏”。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四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念曰藏。”此外,华严宗认为,生灭无常的现象世界(有为法)也是“无尽”的,叫做“无尽缘起”,如众生无尽、世间无尽、虚空界无尽等。佛法广大,要求修行者发愿无尽、布施无尽、持戒无尽乃至博闻无尽。《维摩诘经·菩萨品》用“无尽灯”比喻菩萨化导无量众生,“有法门名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3]住山僧:这是禅师的谦语,意思是呆呆地住在山中的和尚,修的是静功。

[4]法亲:道友如亲人,所以叫法亲。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如大海,渐入渐深,故曰无尽藏。”黄檗无念禅师在此处说的“学”专指化学,不是世上俗学。“海”专指智慧海,不是烦恼海。“入”专指通过善念感通、灵应进入福报空间,不是世上常有的侵占式、掠夺式进入。“深”专指持念到底,不是说无穷无尽的贪婪索取。这是需要明辨的。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学深如大海,是无尽宝藏,学佛之人必有福报。但我们不能用平常学习世俗学问的方法来研究他,必须持善念来信仰,在信仰中学习,才是学习佛学的正确方法。佛宝极多,故改名“无尽藏”,是向任何人开放的,善果子希望人人来拿,真道路希望人人来走。与“无尽藏”相对应的是“有尽心”,指我们的心应有尽头,无尽的心也只能走失。当心有尽头,就知道收手回头,路就在眼前。原来宝藏并不是在天边,就在眼前。珍惜眼前人,做好眼前事,这就是宝,这就是福。

禅师开示:驾一叶轻舟,驶过烦恼之海。与人为善,自身得解脱,自身得福报。人我和谐,龙天欢喜。此为不学之学,最终之学问,佛宝在其中。

复陶太史石篑

闻公学有大进,僧甚庆喜。非夙植德本[1],焉能如是恳切。迩者学人,只图充阔神机[2],增长见识,与己何益。果有真志,二六时中,切不可放过。逼到有眼如盲,有耳如聋,更加逼拶,忽有个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果尔到此,庆快平生,方知佛不欺人。

故云:未到家乡惟务到,及乎到了也,寻常又有何玄妙能巧向人言哉?又莫作平常会[3],才道平常便不平常了。公既不被生死罗笼,便好游戏人间,幻视万缘。

书中道某是了手汉,不知即日用应酬了?抑另有了处?若另有了处,如梦说梦。若即事了,何处是了?这里分疏得出,方具只眼,不然秪自欺耳。

注释

[1]夙:夙缘的省语。前生的因缘。见《敦煌曲子词·鹊踏枝》:“自叹夙缘作他邦客,辜负尊亲虚劳力。”

[2]神机:非常有谋略。

[3]平常:平淡无奇。莫作平常会,这是禅师的反话,意思是要作平常会,平淡对待。修行讲究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最早是马祖道一提出来的。从南泉普愿传到赵州从稔手上,更是发扬光大,成为他独特的宗风。所以,学人向赵州从稔问道时,他常常就顺手从眼前的平常事物拈来回答。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赵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赵州云:“洗钵去!”其僧忽然有省悟。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领布衫重七斤。”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长安都是脍炙人口的禅语。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不欺人”。黄檗无念禅师这话本着真诚,用自身作担保,对大众作出庄严承诺:学佛是学诚,我佛不欺人。学佛是真心,必然有感应。世上之事,凡学必伪,凡学必欺,因此人人凡学必疑,但凡见高尚、神圣、庄严之事皆嗤之以鼻。这是因为,经过一千次被骗后,世人有了畏惧之心。慢慢地知道,佛学是真高尚、真神圣、真庄严。何以见得?持善念必有福报。但凡一个人,心无杂念,高尚做人,无私为社会,那么他就会得到无穷福报。不是为了福报才信佛,毕竟有福报,真实境地毕竟不空。人不欺佛,佛不欺人。人若欺佛,佛还是不欺人。佛菩萨岂是斤斤计较?又岂是可以做交换?又岂是能收买。一切都要本着自己的心。心不欺人,所以禅师说佛不欺人。心就是佛,人人心中有一个真佛,那就是不泯的善念,不堕的真心。

禅师开示:找个真诚的人做真诚的事,世界就是美好的。人人都是佛。人不自欺,佛必不欺人。

自领教来,会卓老言渠遨游四方,至南北二都[1],寻求师友,不见有一人。实为生死惟公志气真切,只是路径不同,但向聪慧气魄上着力,不肯退步知非。近时士大夫秪要会得事事分晓,说得道理如佛祖相似,不知反成壅塞[2]。我此门中无你分晓处,无用气魄处,只贵息机忘见[3]耳。某无一能,只这着子不肯泛然[4]。左挨右拶,直得途穷路绝,觑透渊源。饶他千圣[5]出来,也须吃棒[6]。

注释

[1]南北二都:指南京与北京。明朝以南京为首都,后迁都北京。习惯上称南北二都。

[2]壅塞:障碍。本处指因为学问太多引起的知见障。

[3]息机忘见:停止进取忘掉见识,打掉知见障。

[4]泛然:随便。

[5]千圣:泛指所有圣贤。

[6]吃棒:即棒喝。禅宗独特的修行与教化手段,祖师接化弟子之方式。禅家宗匠接引学人时,为杜绝其虚妄思维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碧岩录》第二则:“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相传棒之施用,始于唐代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喝之施用,始于临济义玄(或谓马祖道一)。以德山善用棒,临济善用喝,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以后禅师接引学人,多棒喝交施,无非欲藉此促人觉悟。后世对警醒人之执迷不悟,称为当头棒喝。据五家宗旨纂要所载:“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临济宗始祖义玄禅师受黄檗之影响,有所谓四喝八棒。八棒,即:(一)触令支玄棒,为罚棒;(二)接机从正棒,为从正之棒;(三)靠玄伤正棒,为罚棒;(四)印顺宗旨棒,即印证来机,为赏棒;(五)取验虚实棒,即一见便打,试学人修行之虚实,无关赏罚;(六)盲加瞎棒,即盲目乱打,此为宗师之过;(七)苦责愚痴棒,与前者相反,乃苦责学人;(八)扫除凡圣棒,为至高之正棒。四喝,即:(一)一喝如金刚宝剑,有斩除情解之作用;(二)一喝如踞地狮子,有喝阻情解之作用;(三)一喝如探竿影草,有勘验学人之作用;(四)一喝不作一喝用,有不敢触讳之作用。

解读

禅师语录云:“饶他千圣出来,也须吃棒。”黄檗无念禅师这是棒喝之意,开示我们: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被世上称作圣贤,也必须要经过大磨难,大觉悟,才能真正步入超凡入圣的境地。春秋责备贤者,佛学考验圣人。越是所谓圣人,越要他知道有所不足,造成不可骄傲。否则因圣成魔,就更加可怕。梁武帝对达摩说:我修庙斋僧,暗示还厚待了你这个不受欢迎的外国和尚,有没有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即是此意。

禅师开示:一定要放下圣贤的架子,打消成圣的念头,消除圣凡差别,老老实实行善为人,这才是要紧的。

复焦太史澹园

金陵别后,消息茫然。李卓老化为乌有。以法台视之,不知了手何如?若以为未了,则彼自挂冠[1]以来,精进[2]殆无宁刻,岂以聪明豪杰,勤苦数十年而犹未耶?若以为了,则又安所凭据?公素具法眼,且卓老亟称海内知己,惟公一人,故今所疑难,不得不以相质。此段商量,正是出生死关头处,不作比方人物看。望明以示我。

海内人文零落,命脉如线,都中固材薮[3],不知尚有足任者否?先时个中自不乏人,然或为毁誉所吓,或为疑信[4]所摇,不免改换脚步,半途而废,真可惜也。

注释

[1]挂冠:自愿罢官停职。

[2]精进:锐意进取。

[3]材薮:人才库。薮,渊薮。

[4]疑信:疑言、谎言。这是禅师的责语,意思是要坚定信念。修行不以功德而成就,修行以信念而成就。正信得正果。《大乘起信论》:起大乘正信。《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卷第五: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因正信故而得胜进。何者正信?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自性寂静,常能亲近正行之人,不应作法终不造作,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说者,不见我听,勤修精进令得神通,身心轻举教化众生,不见我有神通、能化、众生受化。何以故?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不见我,不见众生,二处平等,则得胜进而不退堕。”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以为了,则又安所凭据?”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求法求到底,勇猛精进,不怕牺牲,才会有真觉悟。禅师讲的“了”在文中指“了手”,即罢手之意。禅师在信中与焦太史拉家常,说起李卓吾之事,人人自危,都准备罢手,不再学禅。在这佛法式微的关头,黄檗无念禅师站出来说“若以为了,则以所凭据?”意思是不能就此罢手,假如因为有牺牲就放弃,岂不自己丧失了上进的依据与信心?即应“越挫越勇”之意。李卓吾之死,应视作“法难”,是上进的凭据。黄檗无念禅师不愧是李卓吾的朋友与知音,说了一句李卓吾爱听的话,不枉二人道友一场。禅师指出:学道是担当,各人求各人的福,各人背各人的罪。总有一些事情得自己亲自承当,无法扔给别人。当此之时,除了直面,除了担当,并无办法。学佛不是说就可以马上就做太平天子,而是引导人在不太平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太平的心。亦即善心一颗,真心一颗。这是罪得赦免的凭据。

禅师开示:真心做人,这世界就太平了。

大令郎欲构静庐[1],置野朽于座右,共商个事,不惟吾宗有托,且残喘得所赖矣。复接手教,知遽断世缘,伤哉!是造化之妒贤,不俯就人好事也。人生此世,颠沛坎坷,大数不无,千古英贤不足类是,老翁临此剧痛何如?学问阴毒[2],最隐最微。十地菩萨尚有未尽,为道若不经百万恶煞[3]照鉴,检察不出。

近世学人不取自悟,多游识,迳攀缘,他家糟粕比合自己根尘,一段无味无生底径,截不肯推究。讲太平禅[4],说脱空话,个个都似毫无错谬,一旦飞灾罹厄,八面冲来,浑无把捉。待事过理融,已鹞过新罗[5]矣。若秪讨论些义味,逍遣闷怀,浮沉世俗,乃可要济生死关津,岂能得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