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全史之先秦史
4770000000005

第5章 6.帝杼的野望

上集的最后,在位二十二年的中兴之主,伟大的复国国王终年七十八岁的少康驾崩,其长子继位,就是帝杼。

杼的母亲原来是有仍国的公主,而杼就是有仍国的外孙,帝杼这个时候也不小了,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仍然有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是统一亚洲,走向世界,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中国、日本、印度、朝鲜和韩国五国的军事大帝国,但是,现实的残酷又不得不使他正视起来:他只拥有两国之土地,即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印度尚未开发,朝鲜还是一片荒芜。哎,餐具啊!不过他的思想被后来的日本战国时代的二当家丰臣秀吉吸收了,所以说日本有我们中国的骨血,而在中国有日本人的祖宗啊。

杼这个时候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老当益壮搞发明,勤苦备战为扩张。在第二季中,我们也会提到这个词语,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帝杼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君主,在他在位的时期,发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首先就是自己的领土在慢慢的减少,但是作为一国的君主,他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像商朝这样幅员不过三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只能说是一个由大多数诸侯国为主要成分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呢?二十万。

可见夏朝在那时候已经退化为我们后面所讲的十六国中的三流货色。但是在这个三流货色之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原来叱咤风云的大夏王朝,而是一个脆弱的小国家,在这一讲中,我们将着重讲述在位二十八年的帝杼是怎样重建自己的小国家的。

在夏王朝建国不到一百年的时候,少康病死,这位国王的功业我们自不必说,他首先剿灭了寒浞的王朝,还夏朝以正朔,这样的国王着实不应该在位仅仅二十二年就驾崩了。

夏朝的帝杼国王起到的就是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世界上的野蛮民族,都不可否认这一真相。本来嘛,帝杼是一个发明家,他首先创造的第一批甲胄用于战场之间可以杀敌无数,还可以防身呢。

帝杼发明甲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他又是怎样成型的呢?这个就关系到我们对少康中兴的讲述中了。少康实际上除掉寒浞的时候,身边有一员小将,这位小将就是帝杼。

帝杼在除去寒浞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夏朝的士兵穿的都是些破布衣衫,很少有穿真正精美的衣裳的。况且在他与寒浞士兵的激战中他发现了一个缺点,那就是寒浞的士兵基本上有许多厚厚的衣衫,夏朝的复国军队几乎赶不上他们战斗力的十分之一。

帝杼这回是下了狠心了,因为衣衫的阻挡可以使得刀箭射不穿,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切的士兵减少自己的受伤率,这样对于国家的长久存在以及士兵的安身立命都会有好处的,所以帝杼也拿出自己的钱财(当然不多,一个王朝军队的副总司令能拿多少金子)给于那些比较贫穷的人,让他们将自己的身躯包裹上衣衫,避免还没有打到敌人就开始受伤了。

帝杼的这一个办法只是暂时将士兵的生命安全保住了,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士兵的战斗力和受伤的程度时有所极限的,这就要求士兵必须要刺得准,杀得多。

那时候哪有像燕双鹰一样的杀伤力极强的将领,可以说就算是将全军召集起来找,他们也敌不过燕双鹰的功夫。这样就可以说明,复国军和寒浞军简直是半斤八两,战斗力不相上下。

但是,帝杼的优点也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他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意志,所以士兵对他也是坦诚相见,他也明白了自己军队的弱点,并且想出一套击败过浇的办法。

他在次日通过了反间计让过浇和戈戏两军打了起来,自己却躲到一旁观看,这是他发现了寒浞军队与自己军队的纰漏,因为都没有比较厚的衣物遮挡,所以两方打成了平手,这样伤亡就很大了,所以这个少将军想出了一套造甲胄的方法以减少伤亡数量,但是结果很不理想,试验了几次还是败绩而归。

看他这么松懈,过浇先反应过来带并准备奇袭那些真正的让他们兄弟不和手足相残的人,可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反应得到挺快但是他的弟弟却是一个慢性子,听他解释完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过浇真是拿这个弟弟没办法,所以只能眼看着他将大军摧毁殆尽,自己带着残兵败将回到了国都阳城。此时的阳城已经是人人怨言沸腾了,寒浞的反动统治日益严重,所以导致了他治下的人民怨声载道。

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帝杼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并加以补救,这一回终于造出了新式的甲胄(当然没有旧式的),可是这也开创了新的战局为减小伤亡,这个帝杼是真的宵衣旰食了一阵子。

等到建国之后,帝杼还在感叹自己造甲胄的时光,他觉得这是最难忘的时候,人往往被逼急了会爆发出惊人的潜能,这就是帝杼的思想经验,这一点在以后的讲述中会常常提到。

在复国之后,帝杼被立为太子,当时他的想法只不过就是帮助父王管理好这个国家,但是当他真的拿起夏朝的管辖区域图时,他真的愤怒了,堂堂一个夏国,竟然只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竟然跟四周不认识的蛮夷戎狄打交道,这不得不让太子感到危机重重,于是他固定下了朝纲,准备在自己承袭大统之时,开展一次大的征伐。

当他准备大军时,国都内传来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使得他提前了出发的时间:少康晏驾了。这一回刚刚被封为军队总司令的帝杼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夏朝的第十代君主。

即位之初帝杼还是想击溃这些野蛮民族的,但是他越征伐越觉得力不从心,他觉得应该是自己年龄大了,所以他准备了十万大军到这个时候打的还剩三万,这样的败仗实在是没有脸再活下去了。

可是上天还是给了他机会,这个机会便是他又支撑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征伐之事也是有的,但是比前八年少了很多,原因就是因为国王越老越怕死,帝杼是国王他也怕死。

当时,帝杼征伐的便是现在的日本。我们可能不知道他具体征伐的年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仗到最后一夏朝军队的完胜告终,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没有什么官僚建制,只是一个旧石器时代的国家。

帝杼毫不客气的讲是一个征服主义者,他比于英国人的第一任国王、诺曼王朝的威廉一世(绰号征服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帝杼是一个非常暴力的人。

经过这一战,夏朝的土地达到了五十万平方公里的程度,这也使得帝杼获得了夏朝人无上的支持,这样帝杼的扩张政策圆满结束,下面就是内治阶段。

在政治上,还是采用夏朝老祖宗夏禹指定的一系列纲要,还是要求遵循夏启同志的遗训,家天下永存。但是他在政治上也设立了管制体制,使得检查的部门进一步系统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将管制体制布下的人。

正当帝杼在经济上改革的时候,外族又开始变乱了。这一群野蛮人,天天就知道用拳头打架,他们可能觉得拳头这东西很不值钱吧,所以一个劲地向敌人身边招呼,但是他们打击的敌人并不是别的什么蛮族,他们要是打别的蛮族两个部落一火拼,还有利于管理,但是这一回他们打的是夏国的脸面。

帝杼亲自率领部队与他们交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帝杼身边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战死了,所以逼的帝杼不得不向朝廷请求援兵,这样才灭了这一个蛮族,但是在这时候的夏朝也受到了打击,但是不致命。

帝杼打算放弃经济上的改革,直接向军事上的改革进发,他想着将军队向蛮夷化的方向改观,因为蛮夷戎狄四大方向的人虽然民风未开但战斗力十足,所以中原王朝必须向他们学******杼的这一思想遭到了很多人的抨击,所以他将这份学习之心埋在心里,去迎接另一场大战,殊不知这场大战让他重新获得了信心,这场大战名字叫做“抗夷作战”。

帝杼即位的第十六年,为便于王国的统治而对东夷采取军事行动。从而,一即位就将王国都城迁于原(今河南省济源县附近)。后又迁于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附近)。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手段,帝杼征服了“东海”地区的诸多势力。诸如“三寿”以及“九狐”等诸部。扩大了夏王国对东夷地区的控制,有力加强了华夏文化的向东延承。

就在回师的路上,帝杼病倒了。但是终其一生来看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国语。鲁语》:“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也就是说帝杼能够以禹为表率,因此成为了夏王朝祭祀最隆的君主之一。

请看下讲:数帝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