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全史之先秦史
4770000000019

第19章 20.无功而杀臣

由盛转衰

正当武乙在田猎的时候,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足以让武乙身边的贤臣感觉脊背发凉。什么事呢?不是什么大事,王子夺位了,并且在夺位的同时,撤掉了许多贤明的大臣,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奸臣。

这个王子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文丁国王。说实在的商朝的国王的名字从汤至纣分别是:履、托(太丁的名字)、胜、庸、至、绚、辩、高、密、伷、庄、发、整、滕、旦、逾、新、更、和、旬、颂、敛、昭、跃、载、先、嚣、瞿、托、羡、受。

这个王子就是子托,他是商朝的第二十九任国王。他的一生,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只不过靠了一个后来被他杀害的忠臣的帮助,才勉强维持着这一方净土。但是商朝在这时已经衰落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呢?下面我们开始说一下这个问题。

商朝出现了很多的小高峰,最后他的统治达到了最大的高峰---武丁中兴。但是武丁死后,由于长子长孙的冤杀,所以请次子即位,但是,他哪里想到。没有长子做奠基的国家,任何一个除长子以外的王子继位,那都是王朝战乱的开始,虽然明朝朱棣即位了,但是他没有一个正式的借口,说她的母亲为嫡皇后马氏,那是瞎编的,因为我们后面会讲到,朱棣其实是一个混血儿,中韩混血。说实在的,我真佩服这个武乙。因为他是商朝历史上以及中国历史以来第一个“反封建”的君主,但是他的反封建可以说还停留在反天命的阶段。如果说这个时期还有一点现代的感觉,那只有反封建这条说得过去了。武乙一死,我们本讲的主角之一将要登场了。他是武乙的儿子,也就是我上面写的倒数第三个名字、与商朝的殇太子(太丁)同名的子托,这位国王时期发生的主要是外患,这时的内治已经微乎其微了,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商国王武丁以及后面的明智的国王的政治构建,商朝的王权结构已经接近了饱和,可以说这个时候,如果在改革方面要有所建树的话,国王应该从外交和军事方面来改革,子托的回答:不。为什么不呢,因为商朝已经成为了文明社会,不能够再改革了,再改革就会矫枉过正了。但是,当外族侵掠之时,无能的子托只能够做好逃跑的准备。当他正要卷铺盖之时,传来了商朝军队大胜的消息,这个带兵打败外族的将领便是周国的高祖季历(其实历史上应该写作姬历)。关于季历的生平,我们会在周朝的第一讲写明。史书记载季历有四次功劳: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文丁四年)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文丁五年)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文丁七年)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文丁十一年)第一战便是对北京的狄族展开围剿。由于古代蛮夷戎狄不分彼此,所以基本上都是互相混用。第二件事便是对余无族展开的大战,这一个古代的野蛮国,在这场战役之后无法再次复兴,这让刚刚经历战乱的国家有了真正的休息时间。第三战是对始呼野蛮民族的进攻,这个野蛮民族也是该打。他们是永远不会汉化的,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往往是野蛮民族最能够将文明民族灭亡,这个时候季历大显身手了。他首先抓住了野蛮民族的统帅,但是他布下陷阱抓住了野蛮民族的国王,使得一方太平。他做到了这点本该全身而退,但是,他没有,而是继续打赢了最后一战,这一战便是翳徒戎之战。这一战可以说打得最顺利,但顺利的背后有一双眼睛在朝中,或者准确的说是在朝堂之上盯着他,一直盯着。当季历回朝的时候,却被子托拿下。这时候的季历仍然不明白道理,还是跪在地上对他自认为的明君争辩:“国王,我没有犯什么错误,无错有功之臣若杀了,您拿什么去抵御新兴起的又一次侵掠,恐怕您只能逃跑了。因此留臣可以是外族震慑的力量之一,请您三思。”这个时候的子托先是一愣,接着毫不犹豫的命令士兵将季历杀死,可能他自己觉得季历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斩草除根了。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么,正史上又是怎么记录的呢?真实的历史书中,并没有写季历是怎么死的。而是将历史的真相隐藏在两个商王的身上,这两位商王便是文丁和帝乙。文丁便是我们本文要讲的君主,帝乙是谁呢?文丁的儿子。我们先说第一个“文丁杀季历”,这种说法是我们一接触历史就知道的说法,因为古往今来的人都是这么说的,这种说法我也是很赞同的,因为按时间推算,文丁在位的时间为前1112年---前1102年,在这个时间里,文丁足够把一个猛将置于死地。我们再看第二个“帝乙杀季历”,我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首先我们看一看那时的情况:北部、东部、西部、南部四方各处部落硝烟四起,商朝晚期的特点全部展现;帝乙国王日夜笙歌,并派士兵侵掠各家各户,致使人民备受欺凌。那有时间再杀大臣啊!其次,我们在反推季历之子姬昌的生卒年,我们可以得出姬昌不可能在帝乙元年或者帝乙中期即位,因为那时,姬昌已年近古稀。第三,相比于文丁,帝乙显得成熟,他的文治武功远在文丁之上,无奈大势所趋,商朝无药可治。文丁这个国王,也想改革政治,但是他却是在最后几年开始改革的,最后的半年内,商朝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文丁这时也非常高兴,但是,他已经油尽灯枯了。文丁死后,他的大儿子帝乙登基,但是帝乙上来后,为这个国家的国运捉急,因为他知道这个国家已经经过了几代国王的折腾,现在是伤不起了。更让帝乙着急的还有西面的季历的儿子在文丁十一年(前1102年)下半年(季历是在前1102年六月被杀)登上了周国大位,这就是姬昌。姬昌是周王朝第一个被追封为王的先朝君主,也是他首先举起了抗击商王朝暴政的大旗。但在这个时期姬昌所做的并不是要站起来反对帝乙的暴政,而是夹起尾巴做人。我自身认为姬昌是中国第一任“忍者”,因为他最起码瞒过了帝乙。我们再倒过来看一下季历的死因。一个在昏庸的国王,他就算再怎么荒唐,也不会仅仅因为功高盖主而杀死中流砥柱,那么季历的死因是什么呢?周王朝的兴盛之地在今天的陕西,那里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部落首领,这个人在周朝历史中我们会提到,他叫古公亶父。这个人是黄帝的后代(真实情况已不可考,因为黄帝和周国的首领都姓姬),他带领着人们开垦土地,到了季历时代,已经和商朝不相上下,因为周朝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文丁国王的注意,所以,季历完蛋了。季历的死给了姬昌莫大的教训,所以他上任之后将一半的粮食都给了帝乙。帝乙可能是被冲昏了头脑,他没有检测粮食的质量,导致了原本能吃的粮食也被那些周国送来的腐败的粮食污染了。这个时候的周地还是处于商朝的统治之下,但已貌合神离。帝乙的朝廷虽然国王有才,但是国王有的是一些军事才能,到处攻伐,耗尽了国力,旁边贤能的大臣得不到重用,小人则一步步地攀上了高位,可以说对于帝乙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帝乙就这么失望着,他也不管大臣们的建议,始终坚信自己的措施,但是借用一下唐朝第二任皇帝时期的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帝乙最终被小人所利用。帝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同情的人,他有好多好多机会可以使商朝翻盘,但是由于身边的诸多大臣的扯皮、他的心变得保守,从而走上了一条比较邪恶的道路------花天酒地。由于他执政后期的保守与堕落,导致了商王朝在他前期执政时期获得的利益全部丧失,这也就是后来商朝为什么灭亡这么快的缘故。在他在位的第二十六年,他立了太子,这个太子便是我们常说的纣王。我们现在用他的本名(因为纣是他的恶谥)子受来讲述一下商王朝的末日,以及商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注意,请不要再看《封神榜》等有关商周战争的虚幻小说,如果要看,就要参考司马子长先生的《史记》。但是《史记》上的记述有不详细的地方,所以我们再来还原一下那段史实。请大家观看下一讲:美萝莉和怪蜀黍,商朝灭亡记还有一个名字:红颜祸水神话的终结,世仇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