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成功的企业,在创业之初,都要经受关于诚信的考验。诚信关系到这个企业能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甚至形成一种品牌。美国的摩根财团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巨型公司之一,一直以来都有“华尔街金融帝国主宰者”之称。而身价亿万的摩根家族的创始人摩根在创业之初就曾经面临巨大的困境,公司在举步维艰之时,就是靠诚信渡过难关的。
1835年,摩根还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在稳定的收入之余能得到些外快就足以让他心满意足。当时,美国一家名为伊特纳的火灾保险公司组建。它不要求入股的人立刻缴纳现金,只需在名册上签上名字就能成为股东。这正符合摩根当时没有现金却又想获得收益的境况,就这样他成了这家小保险公司的股东。
没过多久,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一栋大楼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如果按照规定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会破产。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股东们不是惊慌失措就是悲观失望,纷纷要求公司退还股金。
面对这种困境,摩根并没有因此动摇。他认为信誉应该是第一位的,远比金钱重要。于是,他想方设法四处筹款,在无奈之下还卖掉了自己的住房,把要求退股的股东股份全部低价收购,终于使投保的客户一分不少地得到了全部的赔偿金。
摩根当上了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老板,可是他已经一无所有了,公司也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为了拯救公司,摩根只好硬着头皮在报纸上做广告,广告的大致内容是:客户如果再到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一律加倍收取保险金。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前来投保的客户络绎不绝。
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摩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诚信第一”的诺言,客户们信任他的企业。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从此走出困境,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不少大的保险公司。可以说是这场火灾成就了摩根的事业,也造就了美国亿万富翁的摩根家族。
当然,摩根的成功并不是单纯因为这次火灾,而是他凡事必讲诚信、重信誉才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产,“诚信”二字也成为了摩根家族的家训。摩根曾说:“信誉值得我们终生恪守,因为它具有无穷的复利效果,可以让你从身无分文的小子变成真正的亿万富翁。”相反,如果创业者不够诚信,那么诚信所能带来的财富也就非常有限,甚至可能会因诚信中断导致财富缩水、企业破产等严重的问题。
对于诚信,牛根生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常常告诫创业者:“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也是你最大的财富,就是你的诚信。诚信是市场的基石,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我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有多少人信任,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而信誉则是无价的。对于企业来说,信誉就是市场占有率;对于创业者来说,信誉就是成功的保证。”
联想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就,柳传志在联想创立之初就灌输的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功不可没。
20世纪90年代初,联想一直从香港的中国银行贷款购买元器件。当时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波动剧烈,原本与进出口商恰谈时汇率是6:1,可到了结算的时刻,汇率却飙升到了12:1。与联想合作的进出口商因为不想承受巨大的损失而拒绝兑换。可是他们不履行合同,联想就拿不到港币来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等于违背了与银行的承诺。
后来,柳传志和公司的几位领导研究决定:与进出口公司的交易统一按人民币兑美元12:1的汇率进行结算,这意识着联想在对外贸易中要付出沉重代价。可柳传志坚持认为诚信是无价的。当联想按期按点把钱还给银行时,接待柳传志的银行经理非常吃惊。因为他了解当时的市场行情,除了联想之外,没有一家中国的企业能做到按时还钱。
正因为柳传志信守承诺,联想从银行贷款一直没有碰到什么困难,这为联想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96年,联想在香港的业务出现重大失误,亏损额高达1.9亿元。柳传志立刻从北京赶到香港,准备贷款把现金流稳住,因为如果现金流一断,公司很快就会陷入瘫痪。在与银行的交涉中,柳传志本着一贯的诚信原则并没有隐瞒实情。当时,国外的银行全部拒绝借贷,但中国银行却敢于将巨额的贷款交给联想。诚信的价值可见一斑。对此,柳传志深有感触地说:“对于诚信,我们曾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却因此得到了更大的好处。人真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名誉。”
风险投资界有句名言:“风险投资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第二要素是人,第三要素还是人。”这句话足以证明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个人素质的关注程度。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企业模式等因素都可以适时而变,惟有创业者的个人品质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而这正是决定企业市场声誉和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诚信的感召力是无穷的,有了诚信这种特殊的财产作保证,创业者进入新市场、抓住新机遇、赢得新客户或进行融资并购时就会渐入佳境,不断赢得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11思考决定命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短短数十字道出了一个人、一个团队成功的必备要素,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更是字字真金。逆境中常常自我反省,能帮助创业者找到问题的症结,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顺境中常常自我反省,能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帮助创业者更好地接近目标。
反省就是回想自己的思想或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反省自我,找到自己的缺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加以改正,并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完善自己的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科学投资》将自我反省的能力列为创业者必备的十大素质之一,足见其在创业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说过:“不断反省和总结方可减少以后的错误。”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能够真正做到不断反省却并非易事。企业日益强大时无视潜在弊端者比比皆是,企业日渐衰退时不知自我检讨者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就是创业者没有把自我反省当作一项习惯来长期贯彻执行,以致在成功时忘乎所以,在失败时手足无措。
1994年8月,三株公司提出了当年销售收入1亿元、第二年保三争五,第三年保九争十六的经营目标。凭借一系列成功的营销手段,三株公司在1995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0亿元,1996年更是在农村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销售额一跃达到了80亿元。销售额节节高升的同时,三株公司下属营销子公司也出现了过度营销的问题(夸大产品使用效果、对消费者误导观念营销),接连出现了几次全国性的过度营销事件。但此时,公司管理层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公司的潜在问题视而不见,不但没有任何反省和改进,反而异想天开地继续执行其盲目扩张的战略。在这种膨胀心理的驱动下,公司老总吴炳新提出了1999年实现900亿的销售目标,并在短短4年间就将母公司、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扩大了100多倍,下属的子公司、办事处更是遍地开花。但急剧膨胀的销售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公司很快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销售和公关危机。面对各种蜂拥而至的风波,毫无准备的三株方寸大乱,束手无策,最终落得声名扫地,黯然倒闭。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乔说过:“与其后悔,还不如多作反省。”创业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难免犯错误,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逆境中常常自我反省,能帮助创业者找到问题的症结,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顺境中常常自我反省,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帮助创业者更好地接近目标。
正如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所说:“卓越的成功者朝窗外看,把成功归于自身以外的因素;当业绩不佳时,他们看着镜子,责备自己,承担责任。”在《科学投资》研究的上千个创业案例中,除了如易趣的邵逸波、网大(netbig.com)的黄沁等智慧超群的锋线人物外,其他大多数创业者也不过是“中人之质”而已,并没有谁在智力上出类拔萃。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非常善于进行自我反省。波司登的创立者高德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高德康原是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山泾村的一个农民,创业初期,他组织了一个缝纫组,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高德康每天都要在村子和上海之间往返,购买原料、递送成品,奔波劳碌,生活相当艰辛。然而那段艰苦的经历,却成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这段时间里,他形成了不断思考、不断反省自己的好习惯。他意识到,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在仅靠原料加工赚钱的日子里,高德康就开始考虑将来如何创立自己的品牌、如何推广自己的产品。终于,在1994年,他创立了自己的“波司登”品牌。在品牌创立初期,高德康面对品牌认可度低的困难,决定远赴国外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自己的产品在用料和设计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回国后,他很快在款式、用料、颜色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改进。而且,他还敏锐地发现,现有的羽绒服过于臃肿,像气球一样,缺乏轻便舒适感和时尚感,于是他决定以羽绒服瘦身革命作为切入点,从此让波司登羽绒服风靡全国。高德康的事业越来越大,波司登成为了中国羽绒服第一品牌,他本人也成为了亿万富豪。但高德康依然不忘时时反省自己,去北大、清华等名校学习企业经营所需的知识,反思自己在管理上是否存在不足或弊端,考虑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到今天,波司登已经成为“中国500强”企业,连续十几年销量保持国内第一。高德康不断反省的精神可谓他成功的一大法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短短数十字道出了一个人、一个团队成功的必备要素。对创业者来说,不仅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的问题,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惟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我认为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缺少哪一项素质,将来都可能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有些素质是天生的,但大多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如果创业者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时时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的素质,那么创业成功一定指曰可待。
12培养韧性,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