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761300000002

第2章 跟家人相处时最易犯的错误(1)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在与家人相处时总会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例如不听父母劝告;与兄弟姐妹打架;和父母乱发脾气;用命令的口气和长辈说话……对此,如果父母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及时纠正孩子的这些错误行为,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1、一切以自我为主,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现代,很多孩子由于受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主”的习惯,父母等家人必须要围着他转。这样的孩子往往任性、固执、不知足、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对家人傲慢无礼,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引以为戒】

小明是一个调皮可爱的6岁小男孩,很招人喜欢。但有一点很让家人头疼,就是他总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不管家人有多忙。

一次,小明闹着要爸爸带他去附近的动物园玩,但爸爸很忙,于是就对他说:“小明,爸爸今天有很重要的事要做,改天再带你去,好吗?”但小明走开没几分钟,又回来吵着要爸爸带他去:“爸爸,我今天就是要去。”爸爸劝说了半天也不管用。还有一次,妈妈要赶着去上班,让小明自己穿衣服,可是小明却说:“我不要,我要妈妈给我穿。”而妈妈没办法,只好说:“妈妈现在真的很忙,你自己穿吧,乖啊!”可是他就是不穿,然后就坐在那里哭了起来,妈妈没办法,只得让外婆过来帮小明穿。可是外婆过去给小明穿衣服时,小明就是不让,而且哭得更加厉害了,后来外婆哄了好长时间,才给小明穿好衣服。

【专家点评】

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主”是一种的消极行为,主要表现在:孩子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如何,随意放任自己,毫无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任何人的劝告和阻拦都难以发挥作用。

一般来讲,孩子做事“一切以自我为主”的原因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识领域、活动范围大,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独立性逐渐增强,于是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此外,家庭教育不当也是造成孩子这种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轻易给予满足,特别是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主”坏毛病。

以自我为主的孩子做事一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行我素,固执任性,难以接受劝告,如此发展下去会蛮横无理、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甚至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并且长大以后,这种“以自我为主”的做事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可见,“一切以自我为主”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矫正。

【教子有方】

当孩子产生消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告诉孩子“以自我为主”的害处

对孩子“以自我为主”的行为,家长不能因娇惯而放弃教育,一味顺从,也不能粗暴对待,以打骂代替教育。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说理人手,以情感化,巧妙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以自我为主”的危害性。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以自我为主”是一种不好的品质,爸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老师、同学也不会喜欢。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固执任性是孩子“以自我为主”的主要表现。当孩子固执任性时,家长可以利用当时情境,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从消极的气氛中走出来。此外,当孩子固执任性时,如果结果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影响,家长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没趣,自然就不会再闹下去了。

3.对孩子的要求,千万不要“千依百顺”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要支持鼓励。对孩子不合理或过分的要求,家长决不能毫无原则地迁就,应表示坚决的不允许,并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决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放弃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知道,如果孩子的企图第一次得逞,以后就会习以为常,由着性子来。

4.激将法化解固执情绪

根据孩子好胜心和自尊心比较强的特点,有时利用激将的方法反而能够克制其消极行为。对于孩子可能产生的行为事先防范,可事先对孩子提出某种克制性的要求,当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时,对事先的“约定”进行提醒,使其放弃不妥的行为。

5.家长之间的意见要统一

父母之间意见要统一,而且同祖父母之间的意见也要统一,防止孩子有“空子”可钻,否则家长的正确意见难以付诸实施。例如,当孩子固执任性时,往往是父亲动手打孩子,母亲忙着护孩子,外婆出来拉孩子,甚至相互埋怨、指责、争吵,这就更助长了孩子的错误行为。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千万不要产生分歧。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出来。

2、出言不逊,没大没小不尊重父母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对家长却越来越不尊重——小小年纪对家长出言不逊;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同父母说话。比如命令父母说:“把鞋给我拿来。”“我口渴,给我倒杯水!”等。在这种孩子的心目中,自己就是中心,因此从来不会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

【引以为戒】

现象一:

一位母亲的烦恼:

我儿子今年13岁,不爱学习,最令我伤心的是他不尊重父母,经常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大吵大闹,甚至生气时连爸妈都不叫,一副仇视的样子。我很寒心。对外人倒是有礼有让,别人说他挺好的。我该怎么办?

现象二:

馨馨今年刚入小学,学习认真,在班里还是班长呢。不过有一事挺让父母头疼,就是在家里没大没小,经常出言不逊。

星期一早晨六点半,妈妈叫馨馨起床,下床时,馨馨对妈妈说:“我的鞋子呢?”妈妈怕女儿迟到,赶紧找。原来鞋子跑进床单里面去了,因为床下是空的,鞋子很容易被不小心踢进去了。妈妈赶紧帮馨馨拿出来,还说了一句:“呵呵……,鞋子悄悄跑到床底下睡了一夜。”谁知,馨馨非但不说谢谢,反而不高兴地说:“我就知道是你放到床底下的”。然后,不理妈妈,扬长而去。妈妈被噎得哑口无言,很恼火。

现象三:

周末,妈妈带隆隆去参加一个聚会,整个下午,这个5岁的孩子让妈妈劳神费力。当妈妈和朋友们聊天时,隆隆不断嚷着要喝苹果汁,妈妈让他稍等一会儿,但隆隆一分钟也不能等待,马上大喊大叫起来。妈妈轻声制止他,说:“听话,你看你这样多没礼貌,不要随便闹了。”他却叫喊着让妈妈“闭嘴”。对隆隆的这种行为妈妈深感吃惊。

事实上,平时在家里隆隆也会偶尔对妈妈大喊大叫,出言不逊,但在这次在聚会上隆隆的表现,让妈妈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专家点评】

孩子怎样会产生不尊重父母,在父母面前出言不逊的不良行为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于一些愿望,家长大多都会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在亲人面前一般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一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就会出言不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二是孩子可能受父母的影响,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不言不逊“本领”。有些父母认为,在家里面不用客气,因此在家庭成员之间常常用命令的口气讲话。有的父母常在孩子面前命令保姆等。这些都给孩子造成不良影,教孩子学会了说话没礼貌

三是不少父母对自己应具有的父母权威态度模棱两可,同时又急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独立思考问题而不盲从的孩子。他们片面地认为,在家里对孩子限制太多,会让孩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于是,在生活中向孩子过多地渲染父母与孩子间的朋友关系,并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一些孩子的长辈,而这些言行其实是在向孩子发出信号:“不尊重权威是可以的”,以至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几乎没有了“尊重”这个条目。

孩子必须学会尊重父母,因为与父母的关系会为他日后对所有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拥有的最初、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孩子在这一关系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惑将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出现。他早期对父母的看法会变成他将来对学校老师、将来的上司、执法者和其他最终将与其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的看法的基础。

一个不尊重家长、无法无天的孩子会错误地以为全世界都围绕着他任性的童话王国旋转。但是他迟早会从家里走出来,进入外面的世界。问题是世界并不是他那软弱可欺的爸爸妈妈,他会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损失惨重。

【教子有方】

家长如何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呢?

1.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

有的父母认为,自我表达意识强是一种健康行为,便允许孩子用大哭大闹的手段来发泄情绪。其实,多数孩子在顶撞了父母后会感到愧疚甚至害怕,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无理行为无动于衷,渐渐地孩子就不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同时要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应尊重他人”的想法,要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用语言去伤害别人”或“应为你说过的伤人的话道歉”等。

2.父母要做到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

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3.给孩子示范尊重人的方式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表现出感激之情是显示对他人尊重的一种方式。例如当着孩子的面,称赞他的班主任老师主题班会组织得很好;还可以联合其他父母一起为生病的老师制作问候卡,并让孩子签上名。这些小小的表示和认可,向孩子传达的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人物都在为了孩子努力工作,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4.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窥探孩子的“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相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担心孩子有什么事瞒着家长,有利于及进教育。家长这样的想法固然不错,但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家长平时应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如果孩子告诉你一些真实感受和想法,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理解她,然后告诉她该怎么办。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尊重父母。

3、仗着家人的宠爱,乱发脾气

不管是蹒跚学步的儿童,还是步入学校的少年,都有发脾气的时候。然而,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捺住性子的孩子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总会伤害家人或朋友的感情,没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引以为戒】

亚当今年7岁,活泼好动。离亚当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旱冰场,前去溜冰的孩子们很多,于是亚当便缠着妈妈,让妈妈给他买了一双漂亮的旱冰鞋,带着他前去练习溜冰。

一上溜冰场,亚当便被一些大孩子们的优美的溜冰动作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转向,偶尔还要做几个漂亮的动作,亚当看得心里痒痒的,便也跟着学了起来。然而,亚当每次想做一个稍微复杂的动作时,便会摔倒在地。

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对亚当说“休息一会儿再玩吧。”亚当生气地说:“不用你管!我就要一直玩。”

“亚当,你这是什么态度呢?”妈妈说。

听了妈妈的话亚当索性坐在地上,把新买的旱冰鞋脱下来,使劲往远处一扔,便哭了起来。

妈妈无奈地说:“你这孩子,稍不合你心意就乱发脾气,还乱扔东西出气,真是拿你没办法!”

【专家点评】

在现实生活中,像亚当这样爱发脾气的孩子不在少数。因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当受到委屈而无法解释,或受到失望的打击,或遇到愤怒的刺激时,就失去常态,或大哭大嚷,或破口大骂,或挥手顿足;或翻身滚地,或毁坏物件,或自我击打等。

一般来说,孩子在心情开朗、轻松愉快时是不容易发脾气的;可以在言语上表达情绪和意向的,也不会发脾气;可以把情绪在其他方面适当地发泄出来的,也不会发脾气。换句话说,一个常常发脾气的孩子,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把情绪平衡过来,或是找不到适合的对象来倾诉情怀,或是不会适当地表露他的感情。

具体来说,一个孩子是否容易发脾气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由孩子的性格特征所决定。二是家人过分疼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因此一旦有不顺心的地方,孩子就会发脾气。三是孩子发脾气时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比如父母平日常常吵架,什么粗言秽语都说出,那么孩子当然会以大吵大骂来表达他的愤怒了。又如有些父母在争吵时往往摔盘掷碟,当然孩子发脾气时也学会这一套。四是取决于孩子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在有些对孩子管教不严的家庭中,孩子发怒时,常常高声叫骂,并且做出一些使劲捶门、摔东西等举动。

孩子发脾气的程度,一般按父母的反应而定。比如孩子大哭大嚷时,做父母的已作出表示,知道孩子当时的心情非常恶劣,在言语和行为上都及时把孩子的波动情绪安静下来,孩子就不必用更进一步的行为来强调他当时的心情,比如撞墙或毁坏物件等。

发脾气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说:“发脾气并非经常发生。甚至连孩子们都知道,当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好心情了,就会生气了。因此,我们可以教孩子懂得,他们可以选择捺住性子、不发脾气,而且可以把自己内心感到烦闷。苦恼的原因和我们谈谈。”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往往会和父母纠缠一段时间。很多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这样只会间接鼓励孩子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时父母一味地迁就、忍让并不可取。

【教子有方】

孩子发脾气往往让父母束手无策,打骂不是办法,放任不管更不行。其实要对付孩子发脾气,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1.父母先保持冷静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要严肃地跟孩子说,你不喜欢他这样的表现,请他先冷静下来再跟他好好谈。对待发脾气的小孩,只有自己先冷静下来,才能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2.接纳孩子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的情绪得不到认可,一切家长看似合理的道理、建议等,她都会听不进去。并且有时,正是父母不认同他的感觉和情绪,而使他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坏。因此,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一般不要直接指责他,首先要接纳他的坏情绪。

3.耐心等待孩子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