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工作带来的是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说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好,说物质决定精神也罢,尊严、人格和经济必然挂钩,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有的女孩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没有工作不要紧,只要他的工作好,比什么都好。可是,有多少个李嘉诚,肯把身家完全交给身为职业家庭妇女的李太?他的钱,一天不给你,一天就是他的。生活中更常见的情景是,既然男方支撑起了全部家用,那女方就没有权利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每个月家用给不给,给多少,男方说了算。
因为责、权、利相对而生,没有贡献,没有负担起责任和义务,又何来权利?没有工作,通常也意味着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倘若运气够好,有个富有的爹妈,或许还能倚仗父母的宠爱过着滋润的日子——尽管这宠爱并不能保证你一生衣食无忧。如果没有,那代表你得手心向上——向他人要钱过生活。向他人要钱,是需要看他人脸色的。仰人鼻息的生活,又有什么尊严和独立人格可言呢?因而,如果说男性工作更多的是为了事业,那工作对女性而言,更是保有独立人格的前提。不是每个女性,都要当女强人——倘若自己供房供车,家里的每一颗钉子都是自己亲手买来亲手钉上,再能干,人生也没什么意趣,可反过来,如沦为他人附庸,生活费都得小心翼翼地向他人申请,又岂止没有意趣,连尊严和人格都岌岌可危。
第三,工作能带来有规律的生活。上班时间会告诉我们应该何时起床,何时休息;而工作内容会告诉我们一天如何度过,让我们有计划地使用时间。工作决定我们何时享受假期,并让我们真正享受到假期的妙处。在辛劳工作的时候,假期有着迷人魅力,是令我们充满期待的东西,可对没有工作,天天都在“度假”的人来说,假期就变得乏味至极——假期的好处,要在劳累的对比下,才让人感受得到。
有时候,工作还是疗伤妙药。比如你不幸失恋了,如果脑海中除了失恋没别的事好想,意兴阑珊,就工作吧。在工作中,时间总是匆匆忙忙走过,得完成各项工作指令,得楼上楼下跑着,得不停地接打电话,然后给自己做计划,做安排……紧张的工作能让你的头脑处于高压状态,当工作占满了你的时间、空间,你自然没有力气再去伤春悲秋,伤痛也会被渐渐抛至脑后。
第四,工作是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张名片,是让他人快速了解你的途径之一。
比如参加一个聚会,我们可以这样介绍自己:“我叫南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这让双方可以迅速找到一个交谈的切入点。职业就像我们的社会身份证,告诉他人和自己“我是谁”:我是老师、我是公司职员、我从事销售,等等,它们起着信号灯的作用。反之,如果没有工作,我们的社会角色、地位就变得模糊不清。想像一下,没有工作的南希在聚会中会如何介绍自己呢?她只能说:“我是南希。”或者不得不拽出另一半,“我叫南希,我男朋友在中铁公司工作。”——这样的自我介绍,真是不冷场都难。在职业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工作,可说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桥梁。
第五,工作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工作中了解自我;工作还是让我们激发潜能、完善心智、自我成长的途径,及创造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如果说社会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学校,那么每一个工作机会,就是一个授课老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工作中,我们能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事,带来许多新鲜的体验。有人说,现在是网络时代,在网上同样可以知道许多新鲜事物,未必需要事事亲身经历。可隔着屏幕的事物,又哪有亲身经历的活色声香?何况,作为旁观者,只能看到事情的结果,却无法像参与者那样,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看看我们目前用于谋生的技能,有多少是学校教的呢?又有多少是在工作后,在工作中学来的呢?对比一下不难明白,正是工作,引领我们不断成长——无论你是否情愿,工作都会要求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或培养新的能力。
正如质子和中子在不断的碰撞中才能演变成不同的物质实体一样,我们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不能确定自己潜力所在,不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时,只有不断在各种工作机会中碰撞、尝试、实践,才能看清自己。正如铁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剑一样,我们的能力也得经过工作的反复敲打,磨炼,才能成长。
第六,工作能带给我们健康的身体。无所事事的人生,不但无法让我们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让生命苍白无力,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有个小故事:一家医院同时住进了两个病人,一个是一家公司的中层干部,一个是普通工人,两个人都得了严重的肺病。中层干部的家人来看他,总说家里一切都好,你安心养病就行了,每次都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从来不向他说家里的烦心事;普通工人家里人却相反,每次都会问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他拿主意。譬如下个月姑妈生日送多少礼金合适、儿子上高中是否该给他买一台电脑了、明天要走亲戚穿什么衣服好……渐渐的,工人的身体开始好转起来,再过段时间就可以出院了,可那位干部,不但没好,病情反而更严重了。为什么同样的病,两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呢?工人病情好转,是因为家里人无论大事小事,总向他讨主意,让他觉得自己是对家庭有作用的人,是家里的主心骨,强烈的被别人需要的感觉,令他产生活下去的信念,从而好转;那位中层干部却正好相反,不再被人需要,成了废人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病自然也跟着恶化了。身、心就是如此奇妙地互相影响。
工作也是如此。工作本身并不能让我们健康,那是工作的附加价值,如工作带来的有规律的生活、因积极投入工作做出成果而产生的成就感、在工作中找到的生命的意义和满足、工作带来的快乐等给我们的回馈。
工作给予的回馈如此丰富,以至于让我觉得,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正面思维才能带来正确结果
有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从前,有两个人去世了,同时到上帝那里报到,重新投胎做人。上帝问他们来世想做什么样的人。一个说:“我想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人,可以帮助他人,给别人更多美好的东西。”另一个人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张口就有饭吃,伸手就有钱拿,不愁吃穿。”上帝同时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投胎后,第一个人做了富翁,一生手心向下,做了许多救济穷人的慈善事业,第二个人最终却沦为乞丐,每日蹲在街口,伸手向他人乞讨过活。在这个故事里,是成为富翁或是乞丐,只缘于他们当初的一念之差,更准确地说,是缘于自己的选择。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正如梨树只能长出梨子而非苹果,小草的种子只能长出小草而非大树一样,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结果,不论是好是坏,也取决于我们曾亲手播下的种子——思维方式、观念、心态和度量,等等。即使你自己没有明确意识到什么,这一切也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永远在行动之前发生,引导着我们接下来的一切行动。没有思维这粒种子,我们的行为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像列车的车头,指引列车前进的方向;像泥土中的种子,决定着未来果实的模样。
无论是可见的物质世界,还是神秘的精神王国;无论你是有意识的,经过计划的作为,还是下意识的,顺其自然的行为;无论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是否正确,因果法则始终在必然、充分而无可背离地发挥作用——由前因,带来或甜蜜或苦涩或平淡的后果。
因果法则并不神秘,生活中亦随处可见。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凌晨一点,电影频道有部精彩的,你很想看的影片,此时你面临两个选择:看完再休息,或者改天去影像租赁店租碟来看,这两个选择通常对应着两个后果:因为精神不济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比如在打呵欠时填错一个关键数据,或者因身体够好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第一天的休息状况会对第二天的工作状态产生影响——这就是最浅显的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