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474900000152

第152章

第19章第7节一条反映贫富差异的曲线——洛伦兹曲线

贫富差距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民生问题。经济学中有很多衡量贫富收入差距的指标,洛伦兹系数(又称基尼系数)是最常用的一个。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常用来分析财产分配的平均程度。由于基尼是根据洛伦兹曲线图而设立此指标的,基尼系数又称洛伦兹系数。

洛伦兹曲线图如下:

如图所示,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积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OL为洛伦兹曲线。

一般来讲,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OL。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度线OL,而是像图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OL,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就是基尼系数。用公式表达即基尼系数=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

如果A等于零,基尼系数为零,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等于0,基尼系数为1,收入绝对不平均。基尼系数一般在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越平均。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8,超过了0.4的警戒线。

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数据,最高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印度是4.9倍,俄罗斯是4.5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缩小收入差距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应该说,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会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用作宏观调控的参照系,而不能成为禁锢和教条。

【相关词语链接】

货币工资增长率 西方经济学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区分为等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为非通货膨胀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为通货膨胀性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边际产品增长率的差额就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